我们那个时代,阅读是匮乏的,基本上见不到文学名著。一直到上初中,我唯一买的一本课外书是《鸡毛信》,还是骑着自行车跑了二十里地到另一个叫楼德镇的书店买的,同时买回来的还有一本《语文基础训练》。那时候我口袋里就五毛钱,那五毛钱在我的口袋里已经躺了接近半年,纸币的表面都摩擦得看不清楚了。那个时候,就是想拥有自己的书。现在什么书都能买到了,却缺少了那种阅读的感觉。
上了初中就好些了,语文老师给大家弄了报刊箱,这个时期我的阅读量也大了,并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在假期里,我还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竖排版繁体字的《史记》,磕磕绊绊地去读,中学时期的阅读对我以后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到大学才去了城市,所以我的创作题材还是偏向于农村的。虽然现在也有更广泛的写作倾向,但在底子里,还是农村的血脉在起作用。
一个写作者终其一生也未必能表达出和传递出什么,在用语言去书写感受和情感的时候,我想大多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力透纸背,能让读者透过你的文字看到爱和人性的真实。
之所以写作,我想还是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愫在。一个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该有自己坚守的地方,我想,我固守的阵地就是文学。文学能够平衡你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解你与这个世界曾经的磕磕碰碰,使你在书写的时候气血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