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有《珍珠鸟》《雕花烟斗》《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广州味道19探 第5探
广府糖水
写给世界的情书
暴雨前夕,广州就像一个大蒸笼,闷热得让人烦躁。恰逢采写“广府糖水”这道题,记者找了间糖水铺坐下,一碗绿豆沙下肚,燥热全消。
“食糖水”就像“饮靓汤”一样,既是对美食的享受,也是广州人顺应四时的智慧。每逢季节转变,家家户户都会拿出自己的“祖传方子”:夏天熬一锅马蹄西米露或绿豆沙,清热消暑,除烦止渴;秋天炖一盅冰糖雪梨雪耳,清心降火,滋阴润肺。
对初到广州的外地人来说,也许很疑惑“白砂糖+水”的组合为什么会这么受青睐。其实,广府糖水不仅在用料上丰富得让人惊讶(想想看百花甜品店的菜牌吧!),熬煮的火候、糖与水的比例更是拿捏在毫厘之间。如今,不仅是“老广”,在广州待久了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习惯在茶余饭后,施施然地散步到街头巷尾的糖水铺,享受片刻的甜蜜时光。
广州,一年四季都是甜的
广府糖水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王公贵族宴会后吃的一种有助消化的甜汤。到了宋代,随着甘蔗种植和制糖法的发展,以糖为主料的甜食正式出现在了民众的餐桌上。广东人对糖水的热爱可能与这里湿热的气候有关。民间通常认为药补比较“燥”,食补比较温和,所以会熬制“靓汤”补身体。后来,煲汤的观念延伸到甜品上,顺应四时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滋补糖水。
据说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街头便出现了贩卖绿豆沙、芝麻糊、番薯糖水等传统糖水的街边档。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糖水铺逐渐成行成市,还出了好些名店。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期间,广府糖水进入黄金时代,材料花色越来越丰富,而且日趋高档。其中,奶制品更是“百花齐放”,研制出窝蛋奶、炖奶、凤凰奶糊等新品。改革开放后,广府糖水重放异彩,除了保留传统的样式,还加入了燕窝、雪蛤膏这些“高级食材”。
绿豆沙,最简单也最“复杂”
绿豆沙,是几乎每一家广府糖水铺都有的经典款。正宗的绿豆沙,需要细火慢熬至绿豆去“衣”起“沙”,以制造绵密的口感,再配以陈皮中和绿豆的“寒性”,添加臭草增加特殊的香味(臭草别名小香草,粤语中“香”字不祥,民间习惯称臭草)。现在要吃到一碗用料正宗的绿豆沙不容易了,说到有口皆碑的绿豆沙,就不得不提“豆沙开”。
“豆沙开”是一个人,真名叶健开,从祖父辈便开始经营糖水铺。上世纪50年代,他在龙津东路创办了“开记豆沙店”,这里售卖的香草陈皮脱壳绿豆沙风味独特、香滑清甜,“豆沙开”的名号随即饮誉羊城。
如今,叶健开老人已离我们而去,但开记甜品店仍在。老食客看中这里“别家做不出的口味”,而从台湾慕名而来的新食客梁先生一家则表示,“从网络上搜到这家的,果然名不虚传”。
开记的绿豆沙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有讲究。一是讲究用料,坚持买新鲜绿豆,“老豆是没法跳壳的,而且煮出来的颜色也不鲜绿”。二是讲究火候,煲绿豆时要先用猛火滚,再用慢火熬,待绿豆脱壳把豆壳捞起,再加入适量的香草陈皮,然后熬成“沙”。三是讲究调味,白糖味单一、黄糖味偏酸,各放一半,甜味恰到好处。
人生苦旅,糖水相伴
糖水的品类一直在变,广州人对糖水的钟爱却未曾改变。越秀区骑楼街下的这家“婆婆糖水”,符合了人们对广府糖水铺的每一个想象。其实“婆婆糖水”只是街坊的习惯叫法,它没有店名,只有一张挂在门前写着“今日糖水”的菜单;它甚至没有店面,只有门边两张低矮的桌椅,一摆就是十多年。婆婆今年70岁,但凡事亲力亲为,清晨起床炒芝麻、煲绿豆,秉承着“自己不喜欢吃的就不能卖给别人”的朴素观念,每天现煲现卖,足料价廉,卖完即止,所以总是门庭若市。
当同龄人早已开始颐养天年的时候,婆婆为什么选择一个人撑起一家糖水档?其实,婆婆早年在家乡的经济状况尚好,但后因家庭变故家道中落,她咬了咬牙,来到广州杨箕卖早餐,每天凌晨起床,煮两大桶粥,炒40斤粉,撑起一个家。她的观念朴素但意志坚定,“要生存要吃饭,就一定要做,要有志向,不能怕辛苦。”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写道,在西南联大西迁的艰苦岁月里,有人在昆明金碧路开了一家广府糖水铺,卖芝麻糊、绿豆沙。是糖水的甜,帮助师生们度过了当年的“苦”。在广州,婆婆的糖水和她爽朗豁达的笑声,也在抚慰人生苦旅上的人们。你累了倦了,就坐下来喝一碗糖水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糖水的品类一直在变,广州人对糖水的钟爱却未曾改变。它是饭后熨帖的句号,是最熟悉的“妈妈味道”,是糖水铺深夜仍亮着的灯,是夜归人结束一天辛劳的歇脚处。
“食糖水”就像“饮靓汤”一样,既是对美食的享受,也是广州人顺应四时的智慧。每逢季节转变,家家户户都会拿出自己的“祖传方子”:夏天熬一锅马蹄西米露或绿豆沙,清热消暑;秋天炖一盅冰糖雪梨雪耳,清心降火。
在不少广州人心中,糖水就是简单又直接的。几元钱,一小碗,却最能解生活中的“苦”和“倦”。
当年刚下火车 就见“食在广州”
推荐美食:白切鸡
四十余年来,冯骥才马不停蹄地奔跑。文学、文化保护、绘画、教育的“四驾马车”,每一驾“马车”都在时光里留下了深深的辙痕,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去年底,在阔别文坛20年之后,冯骥才携自己的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重返文坛。2019年4月13日,他受邀来到广州,以“我的写作生活”为题分享了自己最近20年来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
冯骥才表示,自己来广州次数不少。去年1月,自己就来过广州。2018年1月13日,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他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专门来到广州领奖。“广州是我的福地,是我得奖的地方。”
说起对广州的印象,冯骥才表示:“我对广州的印象非常好,广州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冯骥才说,广州交通便捷、空气清新、绿树成荫,自己有一年冬天来到广州,一下子从天寒地冻的北方到达温暖如春的广州,只需要穿一件薄薄的单衣就行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更重要的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果一座城市文明,人和人之间有秩序、关系和谐、互相包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是最幸福的。有文明的社会是安定的,不浮躁的。这一点广州做到了。广州就是这样一座有文明、有文化的城市。”他说,广州的文化很独特,岭南文化自成体系,脉络比较清晰,自己的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民间手艺、民俗都自成一格,有属于自己的板块特色,非常清晰,以工艺雕刻来说,陈家祠里面放的那些雕刻,在中国就是超一流的水平。#p#分页标题#e#
冯骥才表示,中国很多沿海城市都有江,有了一条江,整个城市就活起来了。珠江水很有生命力。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一条江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和灵感源泉。广州人与珠江水是融为一体的,你只要伸伸手、弯弯腰,就能接触到珠江水,珠江水就好像是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水乳交融的感觉很奇妙。
说起广州美食,冯骥才也大加赞赏。“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广州的时候,一下火车就看到四个大字‘食在广州’,随行的人都告诉我,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什么都是新鲜的,也有很多好吃的。别的不说,光在广州吃一顿早茶,零零星星的各类小吃美食就有上百种,真的是让人直流口水。”冯骥才说,自己喝过广州早茶之后才知道,原来“饮早茶”不完全是喝茶,而主要是吃美食,还可以从早上吃到中午,甚至下午。
说起粤菜,冯骥才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说,现在粤菜在北方也能吃到,粤菜已经北上了,但它不像广州这么地道,都加入了当地的味道,要吃正宗粤菜,还是要到广州来。广州人对吃讲究原汁原味,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这不仅体现在广州人精选食材慢炖老火汤上,也体现在特色菜肴保留食材的“本味”上,不管是白切鸡,还是蚝油菜心,都能尝到食物的原味。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广州味道品鉴官
广州人对吃
讲究原汁原味,
这不仅体现在炖老火汤上,
也体现在特色菜
保留食材的“本味”上。
- 正确对待监督
- 固原隆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招聘工作人员6名公告
- 烟台市保险行业协会召开2019年烟台保险业宣传工作会议
- 机器人写作背景下职业记者存在价值探析
- 网络小说抄袭严重 作家爆料:几十元就能买自动写作软件
- 重庆市国资委网络新闻写作及舆情管理技能大比武成效显著 -国务
- 董卿携《朗读者II》现身济南
- 拖延退费、诱导贷款 尚德机构被疑收高额罚息敛财
- 《大中医》原著作者青斗:从心所愿写到极致
- 漆画创作从工艺向艺术转变
德迅网 » 冯骥才:饮早茶不只是饮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