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十多年对传统经典的热爱和钻研,秉承六经一贯之道,系统阐发《诗经》诗教意旨,利用工作之余的六年时间辛勤耕耘,2019年3月,从兰州走出去的青年学者、著名旧体诗诗人马飞骧《诗经缵绎》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正式出版。
曾几何时,马飞骧可是老师同学眼中最可以“做学问”的那个类型,但他放弃留在象牙塔而选择进入社会,是因为一个不为更多人知晓的鸿鹄志向——作传统文化的躬行者,坚守之,继承之,弘扬之——决断了他要什么不要什么。
用文言文写就的《诗经缵绎》,应是这位传统文化的躬行者的明达之用心。
1 《诗经缵绎》写了什么
记者:你怎么有了写《诗经缵绎》这本书的想法的?
马飞骧:2013年初,我随单位总部搬迁从广州到了北京。经过近二十年对儒释道经典的钻研,加上生活工作的磨炼,我从最初的佛道研究,回归于对儒学的研究,并对《论语》产生了深厚兴趣,于是搜罗前贤的重要注本进行研究阅读。历代对《论语》每一句话的阐释已经洋洋大观了,但对《论语》这本书的编旨、统序却研究不够,基本上是不断重复前人说过的话。我开始撰写《论语诠旨》,想解决这个问题。
书写了一部分。彼时,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拟担纲主编十三经导读,他的门人雷原教授和我相识,对我的诗词十分欣赏,认为我对《诗经》应该有研究,就让我为《诗经》作导读,当时我壮着胆接下来了。这个项目后来因汤先生去世等原因搁浅了。但我在深入了解《诗经》研究学史,梳理学者对《诗经》的注解时发现,从《毛序》以来,对《诗经》的研究统序杂乱,大儒们对六经一贯之道遵守得并不好,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前还基本沿着经学的路子,现当代人只从细处开掘,却把诗教的传统丢了。更可怕的是臆说横流,戏说成风,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只把《诗经》当成文学作品来读,根本不知道《诗经》是“政教典章”。为了回归诗教传统,系统性阐发《诗经》微旨,让人明白《诗经》之成为儒家经典,六经之首的道理何在,于是我决定扩大规模,撰写《诗经缵绎》。
记者:说说这本书吧,它写了什么?有何特质?
马飞骧:在考究先哲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前后用了六年多时间完成《诗经缵绎》,主要是继承,所以叫“缵”;继承精华,所以叫“绎”,提取,抽取。目的是述而不作、文以载道。
《诗经》是儒家经典文本,是古代的政教典章,即治国理政的教材。古代治国平天下与修身齐家是一体的,以修身为本。六经都是政教典章,也都是修身宝典。所以我注重从六经一贯的角度,从总体上把握编辑思路和诗教精神,正本清源。首先该书上万字的引言是全书的导读和绪论,对《诗经》诗教意旨、编《诗》目的,《诗》的风雅颂三体、赋比兴三法,《诗》与六经的关系、读《诗》的方法等《诗经》研究的重大问题分了十二个部分进行总结。其次,在《风》《雅》《颂》各编首,进行辨体;各编内每一组诗,如十五国风的每一国风,大小雅的每一什,简述概要、编序,编尾略作小结,点明编者旨意。这样让读者宏观了解编者思路和诗教统序。再者,各篇中,每首诗正文以下分集释和缵绎两部分,集释注解字词音义;缵绎先依朝代援引历代名家代表性释解,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有可能与某位前人是相同的;进而据此题解,引经据典,分章句阐释全诗主旨大意。
2 接续传统更重要
记者:知道全书除《诗经》原文,约有三十万字皆用文言文写成,你在《自序》中言:文言为之,不惟时风在所不尚,或令读者望而却步。既然有这样的考虑,为何还坚持用文言文写作?
马飞骧:用文言文写作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我深知时代发展到今天,文言文会给普通读者造成很大障碍,如果从销售考虑,我完全可以用白话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本人具备这样的写作能力。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在文言,如果不懂文言,肯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问题;再者,于传统文化而言,接续传统更重要。所以,我想做个尝试——今人依然可以用文言写学术著作,也是给自己一点信心,给我们提倡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一点信心,一点启示。
记者:缵,字典里的意思是继承。从《诗经缵绎》一书之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在这里,你有缵续继承。能就此详细具体地说说你是如何缵续的?是照单全收还是只留下你个人认同的部分?而且,就留下你个人的认同部分,这一处理方式是否也存有偏颇之嫌?
马飞骧:所谓缵,其实就是引用,引用肯定要有利于支持自己的观点。全书基本都是引用前贤时修的文字、观点而成。引用的方式有些是直引,有些是意引,我偏重于前者,也有意引的。当然,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也很衷心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记者:《诗经缵绎》一书各篇中,每首诗正文以下分集释和缵绎两部分。缵绎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这里,你先依朝代援引历代名家代表性释解,再断以己意。断以己意,从这四个字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你对于《诗》的独自见解就在这里。
马飞骧:《诗经》和其他五经(《乐经》已佚)一样,都是政教典章,是供贵族士大夫们治国理政的教材。但那时的政治,正如《论语》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为本,而德本的核心是《大学》说的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身修好了,用于家则家齐,用于国则国治,用于天下则天下平。我断以己意,遵循的是儒家这样的一贯之道。同时把握《诗经》作为诗教这一核心,钩索编辑思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自然能得出结论。古来研究《诗》的著作汗牛充栋,一首诗,前人把能想到的观点几乎都想到了,所谓断以己意,也可能是认同了某种观点罢了。
记者:就如你所说“古来论《诗》者沧海横流”,既如此,想知道你“论《诗》”的底气是什么?
马飞骧:应该是我二十多年对儒释道经典的不懈钻研,二十多年对诗词创作的努力实践,对《诗经》研究学史、诗学史、思想史、文学史、历史的全面了解,对儒家六经一贯之道的体悟。
3 读书与经历
记者:熟悉你的朋友提及你,都说你的古文功底好。据说,你从上大学时候起就沉迷于吟咏一发不可收,并坚持二十多年,说说你的读书。
#p#分页标题#e#马飞骧:从上大学开始写旧体诗,二十多年来一直没间断。写诗对我有两种用途,一是学古文和接近先哲的心灵,二是检验自己学古文古人的情况,自我鞭策。游于诗,志于道,这是我给自己写诗的定位。二十多年我坚持的就是这六个字。
对我而言,世上只有两种书,一种是经典,一种是生活,都需要用心来读。经典侧重教人知,明理;生活偏重教人行,明事。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做到浑然不分,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读书总是教人“明白”,当下行得,即是真知。生活亦然,比读书本更能锤炼人。“学而时习之”,学是知是觉是明,习是练是做是行,时是时时处处,时时刻刻。寤寐思服,念兹在兹,行兹在兹,才算书没白读。我所谓读书,大约如此。
记者:从你的经验出发,你觉得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读传统经典的意义何在?
马飞骧:传统经典是古代圣贤实践的心路和行迹的记录,是发自真诚的道德文字化现。读经典就是与圣贤以心印心,明白自性光明,天理昭昭。
记者:从兰州到广州再到北京,从国企到媒体再到今天的外企,多年的辗转与漂泊,而今年近知天命,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又如何看人生?
马飞骧:人生都在漂泊,我只是漂泊得不够含蓄吧。工作、生活都是相,都是形态、形式。我不执著于某种形式,也不留恋某种形态。但“内核”比较坚硬——“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无论何种地方,何种境遇,我都遵从自己内心的志向,既然选择了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默默努力,不必计较世俗的荣辱。人生需要自我完善,只有自我完善才是惟一的目的。过分关注外在,会让人迷失;过于沉湎内在,会让人自闭。
- 脱贫攻坚严防“三种效应”
- 学榜样,如何学?如何做?
- 记录身边的时代,赋予新闻宣传能量和温度 齐鲁银行举办“2018年通讯员新闻写作、摄影及舆情事件处置能力”培训
- 2020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从“两会”看申论
- 人民日报:网络文学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
- 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三年内将建设100个共享书吧
- 浅谈新闻写作架构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 想象力为写作插上翅膀:新锐儿童文学作家王聪北京行收官
- 新新闻之父,开创非虚构写作典范
- 专访蒋方舟:文学写作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德迅网 » 马飞骧:我用文言文写作 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