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聂华苓夫妇和“国际写作计划”

  美国中部艾奥瓦州的艾奥瓦城算不上一座名城,但它的另一个中文译名“爱荷华城”却在中文文学世界里闻名遐迩。上世纪六十年代,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和丈夫在此地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向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一代代中国作家张开双臂,迄今已近40年。

  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宜昌,她的丈夫、美国中西部著名本土诗人保罗·安格尔的家乡就在艾奥瓦城。1967年,两人在这里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项目,邀请美国以外的知名作家来这里从事短期写作及文化交流。据现任“国际写作计划”项目副主任休·费勒介绍,迄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作家和诗人受邀参与这一项目,其中改革开放后来自中国内地的有50多人。

  聂华苓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自己第一次回国,就如愿见到了王蒙、冰心、艾青等作家。

  “这些人我都见到了,我很高兴,知道祖国开放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带给聂华苓夫妇的感受太过强烈,这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国际写作计划”项目邀请中国作家赴美、加强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性。1979年,第一批来自中国内地的作家萧乾和毕朔望来到艾奥瓦城。

  丁玲、王安忆、迟子建……这些中文世界中响亮的名字陆续出现在“国际写作计划”项目的名单中,其中有些现在已具备世界级知名度,比如莫言。项目给他们很多人创造了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机会,而艾奥瓦城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又带给他们一种完全不同于之前想象的美国印象。

  “现代性在这世界一隅里全面上演,扑面而来,真有些挡不住,”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安忆回忆道,“我庆幸自己第一次去到美国,就到了美国腹地,那里有一些更为本质性的生活。”

  2001年参加项目的苏童告诉记者,他借项目认识了许多国家的青年作家和诗人,那种国际大家庭式的集体生活、对异域文化环境的体验,至今回忆起来仍觉美好。2006年参加项目的作家毕飞宇说,项目让他相信平等对话和实践讨论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而2005年赴美的女作家迟子建认为,项目安排的不少文学座谈,如性别与写作、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等,对她的写作很有启发性。

  艾奥瓦城迪比克大街1104号,位于半山腰的二层小楼“安寓”,粉墙上的镀金门牌已经褪色,这里是聂华苓夫妇的家,也是中国文人的文化“故园”。

  当年很多中国作家赴美面临语言、资金等方面挑战,聂华苓夫妇排除万难,坚持邀请。安格尔1991年过世后,项目经费一度困难,聂华苓则向当地商界求助,继续邀请中国作家赴美。中国作家和聂华苓夫妇在这一项目中结下深挚的感情。对中国作家而言,安格尔是“中国的女婿”,是“安哥”,而聂华苓是在美国的“昭君”。

  自改革开放至今,项目对华交流内容日趋丰富,中国参与作家的表现也深获主办方认可。项目主任克里斯托弗·梅里尔告诉记者,中国诗人西川的作品重塑了他对诗的看法,而莫言、苏童的小说更深刻影响了他对中国的理解。

  “人们很容易陷入对他人的成见之中,文学就是要打破这些成见。中国文学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想要成为21世纪的作家,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

  “中国作家现在并不缺乏看世界的窗口,但艾奥瓦的这扇文学之窗,依然大而明亮。这扇窗,也是中国作家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一扇窗。”迟子建的这番话或许说出了很多参与“国际写作计划”的中国作家的心声。(记者朱东阳 金悦磊 刘杰)

德迅网 » 聂华苓夫妇和“国际写作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