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冲向未来》创作记)
从开始填词到演唱录音,到完整视频作品出炉,仅用了五天时间,参与创作所有人员全部分文不取,甚至连录音棚使用都是免费的。这是一部高效的“零元”文艺作品,更是山西几个普通年轻人致敬特殊战“疫”队伍的微光汇聚。
1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全国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创作了大量为战“疫”提气助力的文艺作品,而其中歌曲和戏曲占了很大分量。
我在居家隔离期间,为晋剧、蒲剧、河北凌河大鼓三个伴奏填了词(作品名分别为《神州更美好》《加油,大龙!》《同心战“疫”情》),先后被山西省文旅厅和河北广播电视台收录。
感动越深,动笔越多。我还写了几组有关歌颂医护人员、解放军、志愿者的歌词,朔州市艺术研究院师善教院长为《我在你的身后》《为了胜利》谱了曲,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很遗憾没有走完创作“最后一公里”。
基于这个问题,我对创作程序和成功率进行了思考,发现“先曲后词”的创作方式,可以解决作曲和伴奏合成形成的经费问题,能够极大缩减创作流程、缩短创作周期,特别是疫情期间在各方面专业制作人才无法集中的情况下,“填词式”的创作不但不会降低作品质量,而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于是,我坚定了锻炼自己“适曲填词”的思想。
2月23日,根据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到省军区临汾干休所疫情防控蹲点,白天工作比较充实,晚上有一些空闲时间。3月6日晚上,看到“山西文旅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播发的省戏研所副研究员荆晶原创歌曲《让党旗飘飘更鲜艳》后,我主动和荆老师进行了沟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荆老师给了我很大鼓励,立马把经她作曲、中国戏曲学院马洪波老师编曲的歌曲伴奏给了我。
之后的几天里,一有空闲我就反复听这个伴奏。但是,受到和弦乐理限制,总也理不清思路。
3月8日,我看央视新闻联播的时候,被一则题为《她们用镜头和话筒传递抗疫最强音》的新闻特写吸引,脑海中突然浮动出了那个伴奏声音。于是,新闻联播结束后,我赶紧坐到办公桌前找感觉。就这样跟着脑海的画面浮浮沉沉,一字一字、一段一段地完成了初稿。反复比对音乐,反复修改调整,终于在23时左右敲定了填词。
2
作品最终走到前台,词曲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疫情期间,文艺团体创作任务重,演员精力比较分散,特别是同时接几个作品的时候更加辛苦,所以我基本打消了“找角儿包戏”的想法。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恰巧蹲点干休所周志俊政委提起,他们和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共建单位。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他立刻给该学院席振萍副书记打了电话,席振萍对我的想法表示大力支持,晚上便发来了音乐学院大二学生樊江梅的联系方式。
取得联系后,我们利用晚上九点以后时间(其余时间学生上网课)进行讨论。我给她讲了我填词的故事,也给她转发了一些关于媒体记者事迹的网络资料,之后我们逐字逐韵琢磨,她一句一句试唱,我不时打断她,讲我的修改感觉……
就这样,三天过去了。
我了解到,小樊因疫情影响在晋城老家。
我问她,在晋城录过音没?
没有。
和录音的老师们有没有接触?
没有。
试唱完成,录音又出现了难题。怎么办?
3
还得想办法。作为一个业余选手,创作并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晚上,继续练唱。针对录音棚和录音师的问题,我开始“蹭脸”找门路。通过一个熟识的领导,我找到了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陈素琴院长的联系方式。怕给人家添麻烦,也有自觉人家是大腕的原因,不敢报那个领导名字,只能自己以“太原戏友”的身份给陈素琴发了一条短信。
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多小时后,陈素琴打来了电话。问完情况后,她说现在单位录音棚设备有故障,录音师也没到位,几天后她们也要录音,到时候可以一并过来录制。
我问,需要多少钱?
大家都在做公益,什么钱不钱!
当时,我心里顿时一阵温暖。后来,晋城市文旅局琚国刚主任帮我联系到了文化馆助理馆员张鹏。张鹏是晋城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对录音工作很精通,他很豪爽地说,“我和小丫头约个时间录音,尽全力做好,放心!”
12日下午,录音工作顺利完成。反复征求我和荆老师的意见,他也重复进行修音。13日上午,最终录音成型。
其实,在11日晚上我让席振萍又给我推荐了传媒学院大三学生闫可,进行后期视频编辑。闫可是个认真细致的帅小伙,我把新闻特写素材以及自己找到的有价值资料发给了他,又婆婆妈妈地讲了一遍写作初衷,并且把每句词的意思和匹配的画面进行了分析。
我仔细地讲,他认真地听。
后来得知,他还有一个伙伴叫马舒琪,是音乐学院大二学生。小马为这个视频的完成在幕后寻找了大量高品质素材。我没有和他联系过,但是我要感谢他的默默付出。
就这样,录音和视频制作双管齐下、同向发力。3月13日上午,音频终稿和录像初稿同时竣工。晚上,我和闫可用视频的方式又进行了一顿“裁缝”……有时候,我都不好意思再说了,小伙子还是十分耐心地征求我意见。23:12,视频合成,文件传到了我的邮箱。一口气看了三遍,我放心了。
编辑完毕!转码完成!审核通过!我人生参与创作的第一首歌曲,瓜熟蒂落!
《冲向未来》,有我内心创作的冲动,有团队人员给予我的感动。它,不是我的,也不仅仅是创作团队的,属于所有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人们。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些普通山西人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