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辽宁在职硕士考试频道实时为考生提供新鲜全面的备考资料,助力考生快速备考。
考新闻传播学有很多原因,有就业问题、兴趣原因和不考数学等等。2020的部分考生已经准备备考了,下面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2020新闻传播学考研:非虚构写作的内涵以及特点”相关的知识,供2020年考生参考。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我国从概念绍介到写作实践,再到写作运动快速发展,蔚为风潮。从刊发媒体来说,《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智族》《时尚先生》与《中国企业家》等一大批新闻媒体热捧非虚构写作。《读库》《单读》《正午故事》等图书系列以刊载、散布非虚构作品为己任。新媒体平台如腾讯“谷雨故事”、网易“人间”、界面“正午故事”、中国三明治以及凤凰网“有故事的人”等以推动非虚构写作为创建初心。从写作群体来看,除了专业的新闻记者、独立作家从事非虚构写作之外,一大批业余作者加入非虚构写作的行列,壮大了非虚构写作群体的力量,让非虚构写作脱离了专业记者或作家的局限,成为一种专业写作者与业余写作者皆可参与的写作运动。那么,非虚构写作到底是什么?它与传统的虚构写作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当下中国成为写作宠儿?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与探讨,对非虚构写作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梳理。
一、新闻传播学考研非虚构写作的内涵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顾名思义,就是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非虚构写作有许多别名,如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长新闻、非虚构创意写作、特稿写作等。非虚构写作目前还不是一个严谨、科学、边界清晰的概念。《韦氏大词典》第2版中对非虚构写作的定义是:一种内容基于现实和事实的文学分支,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处理或提供观念,包括传记与历史文章,与虚构文学相对,与诗歌和喜剧相异。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认为“非虚构即是真实,不可编造”。中国李海鹏认为“非虚构写作”必须符合“真实”和“文学”两条标准,即出现在文章中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包括“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与“真实的现象”等。英国文学评论家芭芭拉·劳恩斯伯里(Barbara Lounsberry)在《事实的艺术》中阐明了非虚构写作的四个特征:记录性;详尽的研究;场景;细致的写作。虽然表述不一,但是大多数写作者对非虚构写作是有共识的,即非虚构写作要基于“真实的事件”。非虚构创作手段不是在密闭空间苦思冥想完成,而是要进行深入的采访与繁复的资料研读。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非虚构写作概念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借用虚拟对话的形式,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正如袁凌所说,非虚构写作是兼具“文学意义”和“事实意义”的写作。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新闻传播学考研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从近年来国内外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来看,与虚构文学写作相比较,非虚构写作具有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浸入式采访与题材边缘性等五个特点。这些特点把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性文本区别开来,也是非虚构写作独特阅读体验与审美特质的成因。
1.内容真实性
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看起来这比虚构写作缺少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性,但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非虚构作家袁凌认为:“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可还原性,可以与具体的环境相对应,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出色的非虚构作品,如梁鸿的《出梁庄记》、丁燕的《工厂女孩》、张彤禾的《打工女孩》、杨宪益的《漏船载酒忆当年》、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喻真的《聂绀弩刑事档案》、齐邦媛的《巨流河》都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加油印证了“真实”的强大力量。
2.表达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对严谨、古板、克制、枯燥的新闻写作风格改良的表现在于它特别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非虚构写作借助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重视对话、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非虚构写作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细节、对话、场景重建、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关系交代甚至故事冲突构建等,几乎有所有出色非虚构作品的特质。非虚构作家迟宇宙认为:“怎样进行更有效的叙事,非虚构需要呈现出大量的事实,这样的事实很多时候没法引发大家的兴趣和关注,很多时候素材无法戏剧化,缺少冲突,甚至只有数字的罗列。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虚构的技法,一个文学性的创造,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事实,而且为了加强阅读的效率。”
3.形式叙事性
非虚构作品通常都具有良好甚至完美的故事性文本特征。这个特征也是避免非虚构写作概念泛化的一种选择。从本质上讲,非虚构写作利用一些叙事策略来报道人物和事件。这些策略包括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和对话的发展、冲突与张力的构建、对事件场景的重现以及对语言的重视。非虚构写作的出色作品如《迈阿密和芝加哥之围》《向伯利恒跋涉》《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派遣》《在萨尔瓦多》《太空英雄》《月亮上的火焰》《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和《激进派时髦》,无不具有高超的叙事技巧。
4.浸入式采访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扎实、翔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大灭绝时代》,《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通过大量的采访与考察互动,提出世界面临第六次生命大灭绝的观点。霍华德·格里芬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乔装成一个黑人,多次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区域。格里芬甚至先后以黑人和白人的两重身份两次从新奥尔良经过以进行浸入式体验。俄国非虚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了写作《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有居民、消防员、历史学家、科学家、官员、救援人员的家人、摄影师等。美国作家珍妮特·马尔科姆为了写关于精神分析的书,她要听陌生人长达数小时的治疗过程。梁鸿为了写作《出梁庄记》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慕容雪村为了写作《中国,少了一味药》冒着生命危险卧底传销组织23天,向读者展示了传销者如何蛊惑普通人。
5.题材边缘性
#p#分页标题#e#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细致描写了现今农村生活现状,揭露了农村管理、教育、留守儿童、老人等现实危机问题。萧相风的《南方工业生活》用词条的形式记录在南方工厂里的真实生活,全景记录了外来工人的打工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关军著有《大脚印儿》和《无后为大》关注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对人类本性进行挖掘与追索。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写了景色、习俗,在牧场和男男女女的接触。非虚构作家们也把目光聚焦于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
- 马伯庸:只在嘈杂中写作
- 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破解“读书少写作难”难题
- 选调生申论写作模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 龚曙光:“长江写作带”是一个可以关注的现象和话题
- 2019湖南怀化市鹤城区人民法院招聘聘用制法官助理公告【招30人】
- 华为P30系列:以技术之力引领大众影像艺术创作
- 连接城市“地气”的人民性写作
- 2019年烟台莱阳市事业单位、考选招聘工作人员准考证打印入口
- 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新亮点
- 黄国峻的撞球游戏 飘逸走位与意识流动
德迅网 » 2020辽宁在职硕士新闻传播学:非虚构写作的内涵以及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