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关注被忽视和被剥夺儿童 《何以为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

川北在线核心提示:原标题:关注忽视和被剥夺儿童何以为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这部去年在戛纳获得影评人奖、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作品,在《复联4》霸榜的五一档期,凭借着超高口碑的发酵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尽管这是一部黎巴嫩导演的作品,但正如导演拉


  原标题:关注被忽视和被剥夺儿童何以为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这部去年在戛纳获得影评人奖、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作品,在《复联4》霸榜的五一档期,凭借着超高口碑的发酵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尽管这是一部黎巴嫩导演的作品,但正如导演拉巴基所说,它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故事,一个关于探讨孩子们无法拥有其最基本的权利的故事。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被带上法庭。

  他坐在原告席上,手上的的手铐被解开,显然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出庭。但这一次,他对法官说:“我想起诉我的父母。”

  他一副叛逆的样子,眼里却满是受伤的神情,原因是:“他们把我生了出来。”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这名小男孩在影片中名叫扎因,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导致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电影中,他和父母还有许多个兄弟姐妹挤住在不到十平米的贫民窟里;他没有机会上学,甚至还要帮父母制作廉价毒品;在看到有学校的校车经过、他拿着的是要帮忙运送的煤气罐;当他无法阻止父母将11岁的Sahar嫁给他们房东的儿子时,他终于逃走了。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扎因在一个破旧的游乐园寻求庇护,在这里遇见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非法劳工拉希尔和他的儿子。但拉希尔作为一名没有任何文件的移民,她不仅要养活自己的幼子,同时又要避免被驱逐出境。

  于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在拉希尔被捕后,这两个年轻男孩最终只能自生自灭。最具有象征场景的,则是扎因拉着坐在一堆锅碗瓢盆里的婴儿,沿着高速公路、穿过市场、走过城市的各个角落去寻找他们生存的必需品。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正是这种孤独的游荡,映衬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恐怖。扎因,一个12岁的男孩,不得不在这个被贫穷和残忍压倒一切善良和同情的世界中无奈前行。

  一切都来源于真实的力量

  《何以为家》的导演拉巴基说:“我想拍这样的一部影片很久了,从叙利亚难民危机时期开始,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工作,卖口香糖,拖着瓦斯罐沿街叫卖。你会感到非常沮丧,但又觉得那么徒劳无功。我在想:由于我们成年人做了决定,这些孩子就像牵线木偶一样任我们摆布,无论我们提出要打什么仗,无论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混乱,孩子们只能承受。”

  后来,拉巴基画了一幅素描,《迦百农》的灵感就此诞生。那是一个张大着嘴的孩子,他用尽力气向周围的成年人大喊:我不属于你们的世界,我不想在这里……

  正如影片中的扎因站在众人面前说:不要再这样了,你们根本不配拥有孩子。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于是,导演拉巴基和一起写剧本的人前往收容所、拘留中心、少年犯监狱以及贫穷的社区去和那里的儿童谈话交流。她曾经遇到一个男孩,他说:”我不明白,如果我的一生中,没有人会爱我、没人对我说一句好话、没有人会在我睡觉之前给我一个吻道晚安,为什么我要出生呢。“

  正是这些经历促使导演最终觉得,这部电影要讲的故事就是一个小孩起诉父母把自己生下来,起诉整个系统,整个世界。

  《何以为家》之所以让人感觉到真实与震撼,正是因为影片中的演员大部分都是拉巴基和工作人员在街上寻找到的。一群非专业演员,而且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带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到表演里面去。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拉希尔自己就是一名叙利亚难民,饰演扎因妹妹的萨哈出生于叙利亚阿勒颇(Aleppo),出演这部电影时在贝鲁特的街上兜售口香糖,饰演尤纳斯的一岁女孩后来和母亲一起被驱逐至肯尼亚。

  这些未经受专业训练的演员给电影带来一层未受修饰的原生感、同理心以及天然对该题材的敏感性。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影片中大量的镜头都在记录一个12岁和1岁小孩的互动,当然他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情节,导演在回应如何训练小演员时说道:“我们必须为他们服务,而不是要他们为文本服务。我只是希望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我们需要观察了解如何捕捉那种本性而不是改变它。”

  令成年人反思的儿童视角

  《何以为家》里探讨了多个以儿童为中心的经典主题,如孩子负担父母的责任、孩子孤立无助的境地,以及阶级分化等。

  影片也采用了纯粹的儿童视角,引发更多共鸣的同时,也触碰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压抑的本心。因为这种儿童视角不会受制于社会法则或者虚伪的外在。有一句法语谚语:La verité sort de la bouche des enfants,意为“小孩的嘴里说真话”。

  扎因演的就是他自己,这个特别的孩子,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不管在成年人看来是有道理还是抽象的,依然会选择相信他。

#p#分页标题#e#

《何以为家》: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呐喊


 

  电影中有一幕,是扎因和市场中另一个做生意的小女孩梅苏姆对话,小女孩的梦想是逃离这个国家,坐着灯火通明还有美食的船,去到一个不会有麻烦,小孩子自然死亡的国家。

 

  当电影以一种儿童视角看待社会冲突时,这种电影中的小细节反而给人更大的情绪上的冲击。

 

  超越了一切惯例的新现实主义叙事

 

  拉巴基说:“我真的相信电影的力量,无论你多么的愤世嫉俗,电影都能影响你的生活,而我想借助电影的这一点,建立起这套系统和规则。对我来说,政治与艺术交织在一起。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有责任参与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责任,不是一个选择。”

 

  而《何以为家》的确超越了作为一部电影的界限,他让更多的人,在关注电影本身之外,关注到这个世界,关注到这些被忽视和被剥夺的儿童。

 

  在去年5月份戛纳电影节的首映式上,《何以为家》获得了观众15分钟的起立鼓掌,这不仅是对拉巴基人文主义信念力量的认证,也证明了她作为讲故事者的直觉。

 

  从某种程度上说,《何以为家》更像是一部从现实生活中挣脱出来的庞大叙事,在最绝望的时刻,仍然敏锐地发现不公正和矛盾本身,用一种毫不退缩的勇气和温暖,发出呐喊,一个对这个世界饱含抗议的呐喊。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

德迅网 » 关注被忽视和被剥夺儿童 《何以为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