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迷失在音乐中的波戈雷利奇(图)

迷失在音乐中的波戈雷利奇(图)(图1)


  在伊沃·波戈雷利奇10日的独奏会前,就已经听过不少关于他近年演奏风格“迷离化”的传言,但具体如何不得而知。与大部分乐迷一样,我对波戈雷利奇的印象依然停留在早年的DG唱片,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如今对波戈雷利奇不利的言论愈来愈多,甚至有传闻说他怪异的演奏引起全场哄笑。这究竟是怎么了?我的疑惑或许在独奏会上能得到解答。

  当波戈雷利奇开始演奏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号》时,我相信,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对作品的诠释几乎触犯了音乐审美本质应当拥有的底线。在这部作品中,气势庄严雄伟的段落被他以狂暴似虐的八度音摧毁。而在那些需要歌唱的段落,他又极度夸张地分裂剥离了每个声部中的音符。而《b小调奏鸣曲》则更是成为波戈雷利奇手指下的牺牲品,尤其是李斯特精心谱写的最后四个神妙的和弦,被他孤立成一个个枯萎的“稻草人”,毫无音乐可言。“波迷”们把这称之为“个性”。但个性在哪里呢?老一代大师如科托、李赫特或古尔德,他们也有个性。但他们却永远把“个性”建立在作品原有的标准之上,至少有条理和逻辑概念。但波戈雷利奇完全不顾这一切。

  总之,这场音乐会是纯粹的悲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波戈雷利奇早年遗留下来的美妙音色依然尚存。据此可以想象,有太多人怀念当年的波戈雷利奇不是没有原因。我曾在两年前反复观看他1983年在日本东京现场独奏会的录像,甚至是着魔般地欣赏。他演奏的海顿奏鸣曲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能把断连音跑动弹得如此均匀,还带有颗粒感,还能奏出漂亮的乐句。真是为数不多的大师手笔。这让我想起他曾经将伟大演绎的标准定义为“必须创造一整套音乐情景,包括节奏、音乐线条、轻重缓急、分句、踏板等,还必须了解乐曲的审美观……一切都必须融汇成完美的形式。”


  现在恰恰相反,波戈雷利奇已经在自己的音乐情景中迷失,他完全不知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他曾强调“演奏的必然性”,用毕加索《格尔尼卡》(Guernica)来形容,然而目前他似乎在格尔尼卡的世界里欲罢不能。

  有人提出波戈雷利奇的现状或许与其私生活有关,但我认为更多的问题在于目前音乐界审美品位沉沦化的结果。对音乐家在修行道路上的曲折成果置之不理,一味以明星效应来吸引大众眼球,盲目地包容艺术家错误的音乐观,只会让其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我们不得不为波戈雷利奇的迷失感到惋惜。他身上曾经出现的高度辉煌已经如玛雅文明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他的艺术能否再度返回?当然无人能够猜测。但我们至少明白,希望他走出迷失,只能靠他自己。

  作者:林达

德迅网 » 迷失在音乐中的波戈雷利奇(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