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抢七大战击败掘金后,开拓者进军西部决赛,那一场4加时的史诗级比赛成为了系列赛最经典的一场:当比赛落下帷幕时,屏幕内外的所有人都在为场上的球员们喝彩,他们也的确配得上这份称赞:全场比赛一共鏖战了近4小时,双方共6名球员上场时间超50分钟,最终开拓者以140-137赢得了G4的四加时大战。
惊险、紧张、刺激,这些或许会成为见证者日后用来形容这场超级加时大战的词汇,但是对于68年前的那场史上最长加时赛,得到的评价却是乏味、无聊、压抑。不过在那个NBA尚未成熟的年代,它却成为一个历史的助推器,成为NBA和职业篮球发展的注脚。
六加时折射出的NBA时代危机
1951年1月6日,客场作战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奥林匹亚队前去挑战罗切斯特皇家队,双方在48分钟的常规时间内战成65平,而在6个加时赛整整30分钟的比赛时间内,双方有两个加时挂零蛋,最终奥林匹亚以75-73险胜对手,艰难拿下了这场史诗级的胜利。
遗憾的是,从球迷到媒体对这场比赛的最终结果都失去了兴趣——现场球迷不断发出嘘声,并在比赛还未结束时就提前离场,第二天的《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也只留下了只言片语:“昨晚,拉夫-贝尔德在第六个加时赛还剩最后1秒的时候投进了关键一球,让印第安纳波利斯奥林匹亚队以75-73战胜了罗切斯特皇家队。”
更加搞笑的是,奥林匹亚队因为比赛时间太长错过了去芝加哥的火车,他们不得不先坐火车去底特律,然后在那包了一架飞机前往下场比赛的目的地。这本是一个不错的挽救措施,但由于飞机只能同时容纳5名球员,球队只好将先发五虎先送过去,其他人再去乘大巴,而大巴直到比赛结束后才赶到球馆,于是他们也成了NBA历史上唯一一支只派5名球员出战的球队。
上世纪50年代初的篮球究竟有多无趣呢?回顾一下这场6加时的比赛就知道了:在总共30分钟的加时赛中,双方平均每次加时只有1次出手,因为每次加时赛开始后,率先获得球权的队伍都会将时间耗尽,直到时间快要走完才出手投篮,因此才造就了这么多零分。
事实上在几个星期前,联盟才刚刚打完一场同样惊世骇俗的比赛:1950年11月22日,湖人与活塞以18-19的比分打完了整场比赛,最后一节的比分为1-3。那场比赛获胜的活塞一共在运动战中出手13次,命中8球,他们一直在消耗时间,以限制对面的超级巨星乔治-麦肯的发挥。圣路易斯安娜的一家报纸忍不住痛骂道:“他们丢尽了职业篮球的脸面!”
两场丑陋比赛的内在逻辑是一样的:从球迷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比赛自然是无聊至极,甚至可以说是浪费生命,不过在那个没有24秒进攻时间限制的年代,这对于球队来说是最为保险的做法:“既然我们已经能赢球了,那干嘛还要出手投篮呢?只要控制住球到比赛结束就好了嘛!”
“当时比赛就是这么打的,领先一方把球藏进冰窖里。”凯尔特人传奇后卫鲍勃-库西回忆时说道,“从第三节开始,领先一方基本就开始坐在篮球上了。教练这么做也很正常,因为没必要去打那种你来我往的比赛。我们领先了,那我们就只要看14号(库西的球衣号码)跟队友玩躲猫猫的游戏就好了。”
在那个年代,如果你是落后方且对方有库西这样优秀出色的控球后卫,那么夺回球权的办法只有一个:犯规,而且是非常凶狠的、让对手觉得你不好惹的犯规。当送对方上罚球线成为唯一能交换球权的机会时,比赛自然陷入无止尽的拉锯战。
1953年季后赛,双方场均罚球数加起来是不可思议的80次,而在当年凯尔特人和锡拉丘兹的一场季后赛中,双方一共犯规106次,罚球128次。而过多的犯规自然会导致双方火气上升,于是球场上的斗殴骚乱屡禁不止。
这便是当时NBA联盟的生存境遇:比赛节奏拖沓、过程乏味,场内外的基础设施糟糕,联盟管理漏洞百出。这些因素让NBA成为了不受球迷和媒体待见的体育联盟,几乎快要活不下去了。
穷则思变,而这一变,改变了职业篮球的历史,也拯救了NBA联盟。
24秒刚刚好
丹尼-比亚索恩出身于意大利,他以经营保龄球和餐馆起家,并在二战前就涉足职业橄榄球,而在1946年,他凭借着优秀商人的本能敏锐地嗅到了职业篮球这块宝藏,并且从NBL收购了位于纽约州的锡拉丘兹民族队(现费城76人队),并且正式加入NBA联盟,和同样位于纽约的罗切斯特皇家成鼎足之势。
在这期间,他从一个对篮球一窍不通的老板变成了如当今库班一样的“氪金球迷”,甚至经常坐在球队板凳席,在认为球队遭遇不公平判罚时朝裁判咆哮。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其他球队老板对其行为提出异议时,比亚索恩直接任命自己为球队助理教练,这让他出现在板凳席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这样一个爱篮球、爱球队的老板,对于如此枯燥的比赛自然是不满意的,早在1951年他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开始到处兜售。
“比赛像是一开始就被安排好了。”比亚索恩在评价当年的球赛时说道,“球队取得领先,即使还是上半场,那也等于结束了。其他球队只有不停犯规,结果就是不停地罚球。真的太没意思了!”
但直到1954年季后赛,NBA历史上首位总裁莫里斯-波杜夫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在我们的比赛中有很多球星,我们必须打出高得分的比赛。”
于是在比亚索恩的建议下,联盟于1954年夏天召集了各队老板、球员代表前来纽约开会。会上,比亚索恩跟联盟管理层和其他队老板详细论述了他的思路:联盟要鼓励进攻,因为只有进攻才能刺激观众。而鼓励进攻的方式,则是用进攻时限来加快比赛节奏。
#p#分页标题#e#“其他的体育都有相关的规定来限制进攻时限:棒球里面是三振出局(三次击球不中就要被换下),橄榄球中4个回合必须前进10码,否则就要交换球权。”比亚索恩说道,“但在篮球比赛中,如果你领先且队中有一个优秀的控球球员,你可以在进攻端消耗时间到比赛结束。”
在研究过许多场比赛的数据之后,比亚索恩发现平均每队每场出手投篮次数约为60次,两队一起出手120次左右,这便是24秒进攻时限的由来:每场球48分钟乘以60秒等于2880秒。2880秒除以120,刚好是24秒。
为了让联盟高层和老板信服,比亚索恩还专门请来了一群来自高中和大学篮球队的运动员做示范,展示24秒的进攻时间限制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由于还没来得及制作专门的24秒定时器,于是比亚索恩用自己的手表计时,只要24秒一到,他就大喊一声“Time”,进攻端必须交出球权。
据在场人士介绍,整场比赛打得非常流畅,球员们并没有表现得很慌张,偶尔还能再24秒的时间内打出不错的团队进攻,这给在座的各位留下了很深印象。一个月后,波杜夫要求各队老板对该项规则进行投票,最终全票通过。
1954年10月30日,曾经在6加时中败下阵来的罗切斯特皇家队参加了赛季揭幕战,那也是24秒进攻时限规则首次引进篮球场。在现场1700名球迷的见证下,皇家队以98-95战胜了对手,他们的当家球星鲍比-瓦泽尔砍下华丽的25分11助攻,整个现场为之沸腾。
拯救了NBA的规则和迟来的名人堂
在引进24秒计时器的同时,有关犯规的规则也被修正:球队犯规有次数限制,进攻犯规算作球队犯规但不追加罚球,在后场的所有犯规都会被算作球队犯规。球场上再也不会出现不计后果地满场犯规,配合24秒规则大大加快了比赛节奏。
24秒计时器出现的第一个赛季,NBA球队的场均得分达到93.1分,比前一个赛季多了13.6分。在库西的带领下,凯尔特人成为历史上第一支场均得分破百的球队,他毫不讳言地表示“引入进攻时限挽救了NBA”。三年后,NBA所有球队的场均得分都超过了100,而凯尔特人也开始了他们传奇的八连冠之旅。
和库西一样,凯尔特人传奇教练、红衣主教奥尔巴赫也对这项规则赞不绝口,称其为“50年来最重要的规则变化。著名评论员比尔-西蒙斯更是认为“应该发行一张上面印着比亚索恩头像的24美元纸钞”。因为没有这项规则,我们不但看不到绿军八连冠,魔鸟争霸、乔丹封神和发生在21世纪的那些振奋人心的故事,也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果说6加时和“湖人18-19活塞”暴露了NBA的右倾机会主义弊端,那么1954年夏天的那次会议便是篮球史上的遵义会议:在比亚索恩同志的提议下,确立了24秒进攻时限在篮球场的地位,大大加快了篮球比赛节奏,从而使职业篮球的发展转危为安,是NBA联盟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作为24秒规则的设定者和倡导者,比亚索恩很快得到了回报:属于他的锡拉丘兹民族队在1954-55赛季拿到了队史第一冠。但遗憾的是,直到2000年他才被想起,成功入选篮球名人堂,而那时去世已经去世8年了。
德迅网 » 篮球运动差点死在50年代!6加时让球迷闷得骂娘,一奇人一设计拯救了NBA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