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80多年前,红三军途经巫溪留下一幅红军标语

“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在巫溪县通城镇长红村(原大兴村)石门子张家大院老屋墙上,一幅落款为“红三军政治部”的标语,因农民拆除旧屋而重建天日。

“短短15个字,最朴素、最直接地回答了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等重大问题。”巫溪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邵碧清表示,当年红三军战士浴血奋战践行着标语的内容、坚守着他们的信仰,用坚定的信仰之光,驱走了老百姓心中的疑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80多年来,这幅标语完好地保存在墙上,这段鱼水情更深深地铭刻在当地群众心中。

在巫溪县通城镇长红村石门子半山腰上,一片新修的砖瓦房中,一栋低矮的土瓦房格外显眼。土瓦房的门檐下挂着一块书写有“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的牌匾,旁边土墙上是一幅“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的标语。经年累月,标语最后的三个字已经模糊不清了。

这幅红军标语从何而来?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7月底,重庆日报记者赶到巫溪县,一探究竟。

标语为红三军政治部书写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同年10月,贺龙率湘鄂西红三军,从洪湖出发,历经湖北随州、河南、陕西等地,翻越大巴山,沿川鄂边南下,于1933年1月13日进驻湖南桑植县城,结束了3500多公里的长途转移,史称“红三军小长征”。

巫溪地处渝(川)陕鄂交汇处,有“巴夔户牖,秦楚咽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幅标语就诞生在“红三军小长征”进入巫溪境内之后。

1932年12月15日,红三军在贺龙的率领下,穿过秦岭山区坝河大山沟后,登上重庆、湖北、陕西交界的鸡心岭,成为最早进入川渝的主力红军。

进入巫溪境内,红三军智取一线天、激战七蟒峡,取得了红军入川第一仗的胜利,国民党时任巫溪县长蒋登弟闻讯,吓得弃城逃跑。

穿越神农架原始森林、翻过阴条岭、攀越大峡谷……12月18日,左右路军在通城夏布坪会师后,部队前往通城坝。队伍经过通城镇长红村(原通城乡大兴村)时,天已经渐黑。因山路陡险,不宜夜行,贺龙便决定部队就地宿营,司令部就设在还乡团团总张传松家的张家大院。

当晚,贺龙在张家大院主持了红三军司令部会议,研究确定了攻打巫山大昌镇的作战计划。走出房门,贺龙见门口有泥墙,就让政工人员写标语。

就这样,司令部门外的墙上留下了“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分配土豪的粮食衣服给穷人”等标语,并在标语的下面落下“红三军政治部,一九三二年冬,红军路过此地初次宣传”等字样。

房主拆旧屋发现红军标语

今年78岁的张同如,是张传松的孙子,也是张家大院土瓦房的主人。见记者一行来到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老人主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听父辈讲我家住过红军。”张同如说,他几乎是听着红三军的故事长大的,但之前并不知道墙上有这幅标语。老人指着标语前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猪圈,恰好挡住了标语。”

1974年,张同如修建新房,拆除猪圈后,老屋斑驳的土墙上呈现出一大排字来,这就是红三军政治部标语。老人回忆,当时墙面有脱落,其它标语已经看不清字迹,只有“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还清晰可见。

几十年风雨,这幅红军标语几乎完好无损,实属不易。记者在当地《巫溪民间文学》查阅到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走后,土豪恶霸与还乡团卷土重来,见到墙上的标语,马上叫人铲除,不知啥原因,字总是铲不掉,天天铲、天天现,铲一回、现一回。还乡团和土豪恶霸吓慌了,说:“这标语有神,不能再铲了。”后来,再没人去铲,标语就这样保存了下来。

通城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据当地老人讲,红军当时写标语的时候,因为墙面是泥石结构,书写很多遍,字迹很快浸染得模糊不清。后来,有人出主意用糯米拌桐油涂在墙上,再写出来的字就变得清晰了。这位工作人员说,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后来的猪圈屋遮挡了风雨,红三军的这条标语才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红军标语,我得保护它。”虽然自己是张传松的孙子,但张同如亲眼目睹了1949年前后的变化,切身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我就决定不再拆除这栋老屋了。”

听说张同如保护红军标语,巫溪县城两位老师也出钱购买了瓦片,让老人将屋顶重新翻盖;担心风雨侵蚀墙面,老人干脆自己动手又为标语覆盖上一层薄膜。

1988年,通城镇红三军政治部标语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巫溪县相关部门对写有红军标语的土瓦房进行保护性修缮,清理了房屋内外的堆积物,将房屋内部进行墙体加固,做好房顶防水、房屋周围排水,避免雨水侵蚀墙体;并收集当时红军用过留下的物件,建起了“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这幅标语也就成为主力红军在川渝最早和保存时间最久的标语。

红军标语背后的信仰之光

“穷苦老百姓要觉悟起来,跟红军一起打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救穷人。”“分配土豪的粮食衣服给穷人。”“同胞们团结起来,打到土豪劣绅。”……

“这些标语通俗易懂、内涵丰富,是红军执行群众路线的缩影。”邵碧清介绍,红三军进入巫溪,沿途留下了很多标语,现在只有张家老屋这幅标语保存了下来。

他告诉记者,这些标语最朴素、最直接地回答了我党究竟“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等重大问题。“红三军既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红三军进入巫溪后,在徐家坝街上花屋场召开审判大会。红猩老爷(绰号)是红军从湖北竹溪押过来的恶霸地主,杨国栋是一线天一带的恶霸,二人平时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红军宣读罪状后将二人枪决。

花屋场的主人杨春三、杨春藻两兄弟,也是大地主,经常勾结当地军政恶棍,鱼肉乡里。公审大会上,二人一同受审吓破了胆,跪地求饶,自愿打开粮仓。红军没收了粮食,一部分留作军粮,一部分分给了穷人。

在通城,红军在当地村民夏洪涛家做饭,不仅瓦酒壶里的白酒一点未动,还给他留下了豆腐和猪肉。

特别是红军的纪律严明,极大地震撼了当地群众。红三军在通城刚住下不久,一位红军战士烤火取暖,引燃了贫苦农民彭丰相家的草房;一名红军战士为了部队够“打牙祭”,误把百姓范永红家在岩壁喂的肥猪当作地主家的猪拖走了。

“红军的胜利,就是因为有铁的纪律作保证。”获知两名红军战士违纪,红三军司令部商议后,随军的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宣布:“为严肃军纪,决定将两名红军战士处决。”

……

红军到来之前,国民党反面宣传让很多老百姓躲了起来。但红三军在巫溪5天,却让他们从害怕转变成了拥护。

“一字一横长,红军美名扬;兵强马又壮,回回打胜仗……八字两边分,我们爱红军;打富又济贫,喜爱穷百姓……”红军离开后,在巫溪通城、徐家等乡镇,一首《十字红军歌》流传开来,至今还在当地老百姓中传唱。

#p#分页标题#e#

“‘打富济贫’‘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等思想在巫溪产生广泛影响。”邵碧清说,红三军在巫溪深入农户,宣传革命;遵从群众意愿,打击土豪劣绅;纪律严明,严惩损害群众的战士;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尽心竭力,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很快建立了鱼水深情,熔铸起信仰之光。

正因为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红三军顺利进入巫山,攻占大昌、抢占西阳关,于1932年12月21日转入湖北巴东县,从冰天雪地里走出了这段“死亡山谷”。

重庆日报作者:彭瑜

德迅网 » 80多年前,红三军途经巫溪留下一幅红军标语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