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生于1950至1970年代的人来说,标语如一枚枚钉子,被深深地钉在脑海里。最近看到一本新书《老标语中国墙壁上的历史》(电子工业出版社),主要记录的是1927年1978年之间的标语。自认为对标语不陌生,但读到这本书时,仍是眼皮直跳,觉得有很多标语来自非常遥远的年代。
《老标语》收集了很多现在几成文物的标语,比如秋收起义时的宣传标语,以图片形式记录于书中,是作者近几年拍摄到的。情绪化、直白、目的性强是标语的特点。就《老标语》收录的标语来看,其内容有狂热、有虚妄、有癫狂,有同仇敌忾,有审时度势,也有冷静与沉思,标语真的是一个时代的心跳。我最欣赏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参战,团结对敌”“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如果任何时候,标语都是向上民族精神的体现,那么它的生命力会持续到现在吗?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时常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个手握刷子在墙壁上“创作”的人,那时很羡慕他他能把硕大的字写得工工整整,毫不变形走样。至于标语内容,当然不理解。比如“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实在搞不清背后的逻辑关系。国家计生委这两年频发文件,要求全面清理带有暴力色彩的标语,并将之命名为“洗脸工程”。其实,这“洗脸工程”进不进行已经无所谓,所有脱离实际、非人性化的标语,都已经失去了它的煽动能力。
墙壁是中国的“稿纸”,李白、杜甫时代,这张“稿纸”上写的是诗歌,民国以后多是政治宣言,而现在则是商业广告的天下。标语的更迭,可以看到时代发展的步骤。商业标语席卷中国的墙壁,虽然带来了眼球污染,但无需受众去学习、行动,它只是简单地传递一种信息,大家可以把它当成垃圾,而且它在公众生活中所饰演的角色也只能用垃圾来形容。唯一遗憾的是,这张“稿纸”上写满诗歌的浪漫年代,再也不会复现。
在标语口号下生存了几十年的中国人,已对标语口号产生了免疫力,标语口号早期所能起到的巨大宣传作用,现在已经很难复现。公民意识的觉醒,让人们对公共事务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趋强的参与能力,在价值观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认知度,不会再被标语所左右。合上这本《老标语》,如同合上历史的书页,心情既沉重,也欣慰。
(韩浩月)
姐的欢喜 » 标语是过去时代的心跳(图)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