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生于1889年,卒于1971年,原名李仲揆,字仲拱,湖北黄冈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首创地质力学,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不仅圆满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黄冈,古称黄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余脉南端,自古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19世纪中叶,以广西为发端的太平天国曾六进黄冈,为这里留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而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后,更是为这里带来了新学的气息。
1889年10月26日,在新潮思想影响下的黄冈,一个名为李仲揆的生命呱呱坠地,就此展开了一段科学报国的人生传奇。
生命中最初的13年,李仲揆都在农村中度过。5岁时,他开始进私塾读书。每天午后放学回家,就和长兄一起帮助家里劳动。晚上,又和哥哥一起在油灯下背书、习字。家境艰难,让仲揆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生活之不易。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四处调皮的时候,小仲揆已经懂得了将两段油灯芯分开来用以延长读书时间的做法。
1902年,听闻省城武昌开办的官费高等小学堂正在招生,年仅14岁的小仲揆便请求父亲为他筹借路费,只身前往省城赶考。
生平首次进入有洋人的“大城市”,仲揆未免有些紧张。结果忙中出错,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在姓名栏中填入了年龄“十四”。川资微薄,仲揆已无力再购买新的报名单,情急之下,他看到府衙堂中上方“光被四表”的匾额,灵机一动,将“十四”更改为“李四”,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自此,一个叫做“李四光”的人走进了时代的视线。
天道酬勤,李四光幼时的苦读显现了成效。他以排名第一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并且在学校中的几次考试中也都是排名榜首。终于,他争取到了保送日本留学的机会。
站在开往日本的船上,李四光踌躇满志。想到父亲给他讲述的甲午海战、庚子赔款,想起一路行来他亲眼目睹的洋人对同胞的肆意欺凌,他决心学习造船,为祖国造出强大的轮船。怀揣报国之志,李四光东渡扶桑。他先在弘文学院学习,后又进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在日学习期间,西方的先进思潮也影响了李四光。1905年7月的一天,在孙中山先生的亲自主持下,16岁的李四光成为了第一批同盟会会员。会上,孙中山先生将“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八字送与李四光,以示勉励。中山先生或许不会想到,短短的八字叮嘱,成为了李四光一生的目标。
凛凛浩然气 拳拳赤子心
1910年,李四光学成归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省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湖北实业部部长。但不久袁世凯掌权后,革命党人受到打压,李四光突然发现,自己“科学救国”的抱负,竟然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力量不够,造反不成,一肚子秽气,计算年龄还不太大,不如读书十年,准备一份力量”。23岁的李四光不愿为腐败的政府所用,毅然抛弃官位,返归校园。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来到英国伦敦伯明翰大学深造。其时正值一战爆发,物资短缺,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
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勤工俭学。在一次考试前,他腿上长了一个脓疮。为了省钱省时间,他忍着疼痛,用刮胡刀片把疮刮掉,他的腿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块深深的疤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李四光用英文写就的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让他顺利得到了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尽管国内军阀混战动荡不安,但李四光仍决意回国,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他回到了这片自己深爱着的热土。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蒋介石曾多次邀请李四光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和驻英大使。但由于李四光亲眼目睹了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亲眼看到爱国青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镇压,这些邀请都被他断然拒绝了。
抗战期间,李四光在重庆曾两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发展前景。从周恩来身上,李四光感到,“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1948年,李四光赴欧洲从事地质考察和学术研究活动,由于国内缺少从事科研的基本条件,李四光便留在了欧洲。第二年,新中国即将成立。李四光收到了祖国的来信,他被邀请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祖国的召唤让李四光下定决心,立即回国。当时,蒋介石对于李四光回国百般阻挠,李四光不顾蒋介石“扣留”的威胁,以近花甲之年的高龄,不辞劳苦,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能让他真正施展生平抱负的祖国。
石油之父 地质之光
回到中国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新政府首任地质部部长,后来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当时,八九成的石油都要从国外进口,这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无疑是极为不利的。而早年间西方“中国贫油”的论断,也让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大为忧虑。
在这个时候,李四光力排众议,坚信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他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我国地质条件,认为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党中央听从了李四光的建议,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始实行。
1956年,67岁高龄的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寻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一成就所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时至今日,这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标志性图景。
有了石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得以飞速发展。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还需要铀。
“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1955年1月15日,面对着主席的询问,李四光带着他从欧洲特意带回来的探测器,和从中国境内发现的铀矿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中国有铀。”
在随后的勘探工作中,勘探队员们从李四光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果然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从而为新中国“两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p#分页标题#e#先后破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和“中国贫油”的“洋神话”,世界首创地质力学学科,在地震地质领域的卓然建树,为“两弹”的研发所做出的鲜为人知的贡献……李四光的一生,有太多的辉煌值得书写。而他也像他所敬仰的周总理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诚恳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他被周总理称作“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被公认为中国的“地质之光”,他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的诺言,也完成了中山先生对他的八字嘱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不移报国之情。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科学救国的理想信念,堪称学者的典范,师者的楷模,他的业绩光耀九州,福泽万世,为世人敬仰。(记者 陆一 编写)
-
相关文章
- himalaya怎么做代理分销?印度喜马拉雅品牌中国有代理商
- 国产偶像剧排行榜前十名-中国最经典十大偶像剧
- 2022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名单
- 2022中国女企业家排行榜
- 2021年中国好书获奖书单一览
- 2022中国省份gdp排行榜
- 2022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
-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名单
- 2021中国机场吞吐量排行榜
- 2021中国精细化工百强榜单
德迅网 » 李四光:中国的“地质之光”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