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模型、见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入世槌”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亮相。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商店,全国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的国营商业企业,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无数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京韵故事”见证着历史巨变中的辉煌成就。两件与京报集团有关的物品也出现在展览中,成为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实物。一件是本报今年2月5日理论周刊版面,另一件是2001年12月12日京报集团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前身)的“入世槌”。
三幅照片跨越26年
在历史巨变展区,3幅照片背后有一段跨越26年的感人故事。第一张照片定格的瞬间是一位白衣天使怀抱着一名小婴儿。这位大夫叫张丽珠,中国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创始人。小婴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当年是1988年3月,父母给孩子取名郑萌珠。其中,“萌”是开始、萌芽的意思,“珠”是希望她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第二幅照片,一个年轻人怀里抱着一位小婴儿。这是长大后的郑萌珠,她怀里抱着的是一名4个月大的试管婴儿。目前,她已经成为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一名医护人员。
还有一幅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画面中,北医三院院长乔杰怀抱着一名婴儿。可爱的小家伙是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在这种新的基因检测技术帮助下,一些不好的遗传病基因可以被提前剔除,杜绝父母的带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讲解员说。观众陈女士说:“这些辅助生殖技术帮助很多人圆了做妈妈的梦想,也给很多家庭带去了幸福。”
出行速度越来越快
一处“我爱我的家乡”互动大屏上显示着一组数据:197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5.4元,到去年已经增长到62406.34元。
一幅1982年拍摄于北京地铁前门站的照片,发往苹果园方向的绿皮列车停靠在站台上,乘客们大多穿着的确良工装,有序上下车。时空穿梭到2010年12月30日,照片的主角还是北京地铁,宽敞明亮的车厢内,北京人从昌平新城坐地铁进入中心区只需要40多分钟。
北京,这座中国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工作日轨道交通客流量已经增长到千万人次量级。从2009年之后,北京进入每年都有轨道交通新线开通试运营的时代。四通八达的地铁线成为越来越多北京人的出行首选。在展厅中,超过半数的观众都是乘坐北京地铁抵达。
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北京至上海)于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将京沪两地通达时间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0多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展厅里,观众可以通过模拟驾驶台,现场“驾驶”列车,亲身感受一把“中国速度”。
还有如凤凰展翅般的新机场、北京发放首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北京青堂湾公租房户型模型、北京丰台区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内部空间设施图……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展品从各个角度,展现着改革开放40年北京在各个领域建设中的突飞猛进。
“北京创新”点亮梦想
“科技创新支撑强国梦”单元,很多都是来自北京的创新成果。
单说展厅里纯科技类的“北京发明”,一只手就数不过来。不同型号的脑起搏器及其配件,是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发的,可用于治疗帕金森、肌张力障碍等疾病;龙芯芯片模型、寒武纪芯片模型等,代表了北京芯片公司的技术实力;无介质空气成像悬浮裸眼3D光场显示系统,由北邮3D研究团队研制;柔性显示屏,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今年的新产品……
“北京创新”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故宫博物院等打造的《清明上河图》穹幕影院,采用一镜到底的手法,再现北宋汴梁码头的场景,观众可以入画赏游。国博开发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观众上网下单。
北京城市副中心沙盘成为展厅中合影率最高的场景。作为首都北京新两翼的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缩影。观众赵先生说:“展览中的北京故事虽然并没有特殊标注,但是每一个都令人回味,可以引起共鸣。希望在下一个10年,我们可以用努力,书写出更多北京故事。”
6个主题内容展区中,共有27个单元,展线1865米,拟展出照片1600余张、文摘30多幅、图表160多个、显示屏近100个,规划展示较大模型70余件、大型沙盘15件、重点实物近700件,设计互动项目近80个,各类展览要素总计超过100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