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神话是如何制造的

1879年10月21日,不计其数的报道和书籍都记载说“爱迪生在这一天发明了电灯”,而且这个故事从此进入很多国家的课本,成为普通人的历史常识。不过爱迪生当时发明的这种灯,属于白炽灯类,现在已经被世界很多国家渐渐淘汰。

课本插图,聪明的少年爱迪生。

课本插图,聪明的少年爱迪生。

爱迪生没有“发明”电灯

实际上早在爱迪生之前,发明家们已经有了各种对白炽灯的改进,但他们毫无例外地没有爱迪生那么出名。然而毕竟是早期发明,那时的白炽灯普遍面临着寿命低、成本高、耗电高、商业化困难等等问题。

虽然只有小学学历,爱迪生的研究劲头和商业嗅觉却是不输常人。1878年,爱迪生开始致力于电气照明的技术特征改进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与以天然气和煤油为基础的传统照明市场进行竞争。经过了碳纤维、白金及其它金属的大量试验后,爱迪生又把目光放回了碳纤维上,其中很大原因就是他意识到了选择电阻大小的问题,实验直至1879年10月22日才取得第一次成功,那个灯泡持续照明了13.5个小时。

1879年,爱迪生与J.P.摩根的合伙人以及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成员,一同组建了通用电气的前身——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Edison Electric Light Company),他领导了这种材质的白炽灯的后续改进,于1879年11月申请专利,于次年1月被授予专利权,最后爱迪生灯泡才被改进到可以持续照明1200小时。

魔术师爱迪生(纽约日报图片,1879年)

魔术师爱迪生(纽约日报图片,1879年)

如今人们熟知的耐用、耐高温而又不变形的钨丝白炽灯,实际上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最早的钨丝白炽灯是克罗地亚人Franjo Hanaman与匈牙利人Alexander Just发明的,后来这个专利归属于匈牙利的通斯拉姆公司(TUNGSRAM),该公司名称的由来是英文和德文的“钨”的读音,用以展示该公司的光辉历史——“我们拥有世界上第一个钨丝灯专利!”

这个公司在欧洲销售钨丝灯泡和真空管,英国通斯拉姆收音机公司(British Tungsram Radio Works)在二战前是它的子公司,二战后,通用电气才收购了通斯拉姆公司51%的股份并进行投资。令人惋惜的是,大部分人连钨丝灯都认为是爱迪生发明的,看来名气的作用真是不可估量。

左Franjo Hanaman,右Alexander Just

左Franjo Hanaman,右Alexander Just

“发明大王”爱迪生名下拥有的专利据统计超过1500项,但事实上,除了留声机专利以外,爱迪生几乎所有其它的专利都是实用新型专利,这种类型的专利对创新的要求不高,它们囊括了工艺、电气、机械、化工等方方面面。

美国当时的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十之八九都是对已有技术的改进,例如对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新的组合,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实质就是技术特征上的改进,具体一点就是白炽灯中细丝线的材质问题。

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部件、材料、器具、设备、装置的形状、结构、成分、尺寸,也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温度、压力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具等等,甚至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技术特征。

正是由于这种实用性改进的宽泛定位,很多人混淆了发明和专利,也缔造了爱迪生“大发明家”的神话。后来很多人渐渐对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发明灯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爱迪生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发明”灯泡,只是改进了它的技术特征,这项专利的成功更多是依靠商业运作。

制造爱迪生神话

爱迪生在世界各地如此出名,很大原因就是宣传和营销。爱迪生主要的创新工作都来自于他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它建立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Menlo Park)内,这个实验室曾因在6年内产生超过400项发明而世界闻名,赢得了“发明工厂”的称号,事实上现在这个称号与“专利丛林”一样都是褒贬不一的,所以对白炽灯的实验尝试也不是爱迪生独自完成的。

爱迪生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1880年1月10日。(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

爱迪生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1880年1月10日。(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

爱迪生在他创立的实验室内,与包含工程师、机械师、物理学家等在内的不足20人的团队一起工作,但只有爱迪生本人在主持研究之余,像一个合格商人那样,开始与客户、投资商和媒体打交道。所以渐渐地只有爱迪生的名字在客户嘴里成了口碑和品牌,实验室其它人员的存在感,也就随着兜售产品时的尴尬而消失了。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群很少被报道的人,缔造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神话。

爱迪生的实验室对于白炽灯技术特征的改进测试,具体次数无从得知,可能达到了几百次、几千次或者几万次,但是爱迪生向媒体发布消息的目标却显而易见,诸如在全世界寻找完美的纤维、试验了上万次等等,都能更好地宣传产品背后的艰辛、严谨以及优越性。

1884年,更有一位名叫特斯拉(Nikola Tesla)的青年,慕名前来投奔爱迪生的团队。更多资料显示,爱迪生只是把特斯拉当成一个没经验、聪明又年轻的雇员,但事实上特斯拉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特斯拉在经过与爱迪生的相处之后,终于认清爱迪生的商人嘴脸,以及在创新方面的有限能力——“爱迪生这种无视基础知识,毫无理论依据的大量实验,实际上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随后,二者也就分道扬镳了。

“电流之战”中背后抹黑对手

于是在此后的岁月里,爱迪生经常构思一些抹黑特斯拉的话题,他成功说服了银行家J.P.摩根不再投资特斯拉。后来一直倡导直流电的爱迪生联合J.P.摩根,向倡导交流电的特斯拉和乔治·威斯汀豪斯(Geogre Westinghouse)掀起了著名的“电流之战”,这段时期,爱迪生充分研究并利用了当时人类对电心存恐惧的优势。

爱迪生告诫大众“交流电是人类的杀手”。(纪录片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爱迪生告诫大众“交流电是人类的杀手”。(纪录片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1. T社倒闭致多个项目停滞 剧改《怪奇物语》游戏也被砍
  2.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神话是如何制造的
  3. 高原雪路向春开 援藏扶贫的宁波故事
  4. CDMA之母曾是好莱坞巨星 “神奇女侠”将演出她的故事
  5. 农民发明家的“土发明”更值得保护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