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美物宜其本,赞世宜其实”。长文章的结构美,是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真实。长篇理论文章《历史的拷问——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文化透视与现实反思》,通过层层剖析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编织出紧凑巧妙的结构,以多层面、多角度、多侧面展开深化文章的核心主题。作者关于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论题标新立异,论证运笔驰骋,论述跌宕起伏。
作者以新的观察视角深刻阐明“中国抗战期间汉奸资敌的巨大危害”,运用新颖的写作角度精准剖析“中国的汉奸为何如此之多”的历史拷问,使得文章取材与立意新颖都有大尺度、高精度的创新。正如胡乔木所说的:“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横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
长篇理论文章《历史的拷问——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文化透视与现实反思》,把看似碎金散珠似的材料融合贯穿为一个严密的整体,深刻表明“‘汉奸现象’的泛滥,说到底是人的价值观的沦丧”,要“把汉奸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文章各部分内容繁简得当,寄深意于细节之中,透射出作者对“汉奸现象”的鲜明态度和激情澎湃的大力批判,令人深思,催人警醒,镜鉴举止。
五、恰当合度的“细腻之美”让长文章有嚼头
元遗山说:“文章当有曲折,不可做直头布袋。”这说的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腾挪转换增美意。长文章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就要把握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艺术技巧。2001年4月,《解放军报》长篇通讯《展现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20多个日日夜夜》,虽然稿件较长,但艺术精致、运笔细腻,令人读后思绪万千,回味悠长,意味深远。
重大事件报道必须有“政治家办报”的观念,新闻报道对重大新闻的处理是最应小心谨慎的。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重大事件,也要在笔法上细致细腻处理细节。长篇通讯《展现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20多个日日夜夜》,在平淡的叙事中却勾勒出引人入胜的可视性艺术效果。犹如画家用简洁的线条、疏淡的笔墨,勾画出惟妙惟肖的生动形象,给读者充足的历史感、现场感和心灵震撼效应。
这篇长篇通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十分鲜明的主题: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文章叙述了“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的20多个日日夜夜的全过程,民族凝聚力在作者笔下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被畅快淋漓地抒发,重形又重神,写实又写意,抒情又抒意,时时扣人心弦,处处撞击心灵。
让长文章有细腻美,就不能搞公式化、概念化、表层化的图解和观点、材料的拼凑,而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要让思想渗透到字里行间,给人以心灵启迪、精神启发和思想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