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欲兴国学,必诛英语?

拯救汉语,不能只拿英语说事

  英语不再是一门外语,而是一种实用的基本技能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每天有超过世界人口1/3的人在用英语交谈,75%的电视节目以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英语的普及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外语,而成为一种实用的基本技能。 【详细】

欲兴国学,必诛英语?(图1)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教育一直把英语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各高校也一直在给“英语热”持续加温。四六级、托福、雅思、GRE,出国、考研、招聘,一系列道路的铺展都得用英语做奠基石。升学的压力常常让父母们左右为难,往往较早的让孩子接触英语,有些家长直接把孩子托管到双语幼儿园中,在孩子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就开始灌输英语知识。而重视考级或者孩子面临升学的家长们,常常更想要短期速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开始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辅导课程,目的只有一个:拿证考学。 【详细】

  取消少儿英语,打响“国学保卫战”?

对于取消少儿英语,支持者甚众。滥学英语伤财误人成为这些人的共识:当前滥学英语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这本身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扼杀。不分场合、不讲尊严地滥用英语,带来严重的英语污染,更有某些学校以改革为名搞起全英语教学,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实际是自毁长城,以致现在的学生已经被英语拖得疲惫不堪,真本领真知识没有学到,倒造就了无数只会中国式英语的“假洋鬼子”。 【详细】

  何必把英语置于汉语的对立面

欲兴国学,必诛英语?(图2)

似乎,“救汉语”和取消英语就是一对敌人——我们的汉字危机了,我们的汉语危机了,一切的罪魁祸首,似乎都是“英语入侵”。将“汉语”和“英语”人为对立,似乎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而在这种对立下,也总能引发最大的争议,激起公众对汉语与汉字的热情。把英语当作汉语危机的罪魁祸首,以为取消了英语就能拯救汉语,显然是开错了药方。英语学习不一定就会影响到汉语水平,关键是怎么学、怎么评价的问题。把英语置于汉语的对立面,夸大英语对汉语的作用,只会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 【详细】

汉语危机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外语冲击只是原因之一

  华夏文明受外来文化冲击,面临危机是不争的事实

黄秋生“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言论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不可否认如今大陆在传统文化、传统礼仪的坚持上,不如港台更有传统味道,也不可否认当前华夏文明的确面临不小的危机。一种危机是来自于华夏文明自身的传承危机。黄秋生所说的文字危机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我们现在除了读不懂繁体字,抛弃的还有传统礼仪、传统文化和传统的道德秩序。另外一种危机是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虽说“华夏文明已死”太过偏颇,但“华夏文明”面临危机确是不争的事实。

欲兴国学,必诛英语?(图3)

  

  社会浮躁,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作家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中就曾深刻指出,“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为不同个性的人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台,也使得社会变得包容和大度起来。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秩序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公序良俗可以被践踏,美德被亵渎。当下所有的逻辑都可落到“发展主义”上,成功和幸福,最后要变为可量化的金钱,并且以增长率来作为指标。而累积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之明显不能相容,甚至被某些人视为阻碍和羁绊。

欲兴国学,必诛英语?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目前中国出现的种种分歧与争议,无不与汉语的式微有关,我们要听到“救救汉语”的呼声,但也不宜人为地将汉语和英语对立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策划 优游)

第三期

gb2312

欲兴国学,必诛英语?

德迅网 » 欲兴国学,必诛英语?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