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知否知否 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近期,有关外语教育和高校英语专业转型的话题,经由本报连续报道后,引起了国内高教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

  伴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兴起,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如何与时俱进、提质增效?高校的英语专业是否应该坚守人文学科定位?除少数高校继续走“少而精”的路线外,大多数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是否需要转型?聚焦这些关注度颇高的话题,部分学者以撰文的形式参与了讨论。

  ■查明建

  过去四十年来,高校英语专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从事英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外交、国际金融、外贸、新闻、对外交流等事业的大量专业人才,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应该看到,四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粗放型发展,也累积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 “小才拥挤,大才难觅”。近年来,全国每年英语专业 (包括翻译专业)的毕业生约有12万人,而能真正成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却非常少。

  高校英语专业,未来究竟应该怎么办?

  英语专业,“病”在人才培养理念的原地踏步

  未能从“专业”出发,按专业的要求去培养这个专业所应该培养的人才

  出现“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现象,有专业内外多方面的原因。从外在原因来看,受高校扩招影响,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跟不上,不能完全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办学,整体上降低了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声誉。

  而从专业内部来看,更多的是在专业的办学理念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中国当代英语专业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中心,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以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式,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应该说这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客观原因。在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模式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到了今天,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大学入学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的英语专业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依然在原来语言技能的教育模式上做简单的加减乘除。其突出的表现是,专业意识比较薄弱,未能从“专业”出发,按专业的要求去培养这个专业所应该培养的人才。

  全国有近千所大学都开设有英语专业,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都走专业化的道路,况且现在社会还需要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方面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英语+实用性专业”的复合型模式,既带有权宜性,又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如果因此认为这就是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甚至反过来质疑、否定英语专业的专业意义和存在价值,那就更会加深人们对英语专业的误解了。

  脱离人文本质的英语专业,培养不出高层次人才

  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只是英语专业的最低要求,并非专业学习的核心任务

  过去,英语学习条件有限,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在本科阶段只能注重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长期的以英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实用性、工具性的教育理念,造成了人们对英语专业的严重误解,误以为英语专业就是学英语的专业,混淆了英语与英语专业、一般的英语教育与英语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

  英语专业与中文专业一样,都属于人文学科。既然中文专业不是狭义的学中文的专业,英语专业也不仅仅是学英语的专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英语专业不是学英语的专业,而是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学科领域知识、培养人文学科领域人才的专业。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只是这个专业的最低要求,是进入专业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必要准备,并非专业学习的核心任务,更不是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

  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脱离了人文学科的本质,不按人文学科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更遑论高层次专业人才。对照人文学科内涵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如此,才算得上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懂英语的人貌似很多,精通英语的专才则相当缺乏

  英语专业应该按人文学科的要求来建设,体现其人文性和专业性品质

  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其培养的人才,首先是人文学科本领域以及与人文学科相关领域的人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在英语语言、文学、翻译、英语国家文化等领域深入研究之外,还可以在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向其他人文社科领域进行跨专业发展。

  根据专业内涵、对照国家发展需求,简要地说,英语专业应该培养以下几类人才:

  一是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翻译、英语国家研究,成为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型人才;

  二是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发挥、应用到教育、人文领域,成为从事英语教育、中外人文交流、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事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以英语专业能力为基础,跨界发展,成为外交、国际新闻、国际法律、国际商务等领域的跨界人才。

  要培养出这几类人才,就需要回归专业本位。既然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就应该按人文学科的要求来建设,无论在课程体系和教学上,都应体现其人文性和专业性的品质。

  所谓人文性,就是坚持人文教育理念,注重开阔学生人文视野,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文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和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比较扎实的人文基础。

  英语专业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除英语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西方文化史、西方文明史、西方哲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经典导读等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或系列讲座。

  人文学科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价值导向,是精神文明和人文创造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英语专业作为我国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

  当前,我们既需要一批懂得英语文学、语言学,又精通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也需要大量精通英语、通晓国际规则和事务的高端国际化人才。这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可以说,全国懂英语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却相当缺乏。英语专业只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展现英语专业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英语专业走过了辉煌的四十年,今后依然大有可为!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相关链接

  大学英语,你怎么看?

  网友“兔子”:英语系毕业后,我从英文编辑转行做了国际贸易。单纯英语系毕业只能做老师、编辑或者翻译。但是英语很重要,国际市场拓展离不开英语。

  网友“假装活着的猪”:感觉学校学的都是理论和基础,出来工作后还是得重新学。只是说有基础在,再去学的话,上手就快一些。不单英语专业,其他专业也有这个问题。

#p#分页标题#e#

  网友“三石博士后”:有兴趣的人可以学习英语,不提倡全民学习,更不建议英语作为单独专业。作为一名博士后,我已经学英语二十多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感觉真是本末倒置,如果有学习英语这些精力,可以将专业研究到精尖。

  网友“河马的实验室”:英语只是个工具,没有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翻译不了理工农医的文件,只能干不需要专业知识的翻译。日本不像我们这么追捧英语,也完全不影响拿诺贝尔奖。

  网友“苹果园”:中国的英语教育太注重课本和应试,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口语和听力。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在学校学了十几年英语,但真的进入社会后,很多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这实在是应试教育的失败。

  网友“杀手的童话”:过分强化英语教学和过分弱化英语教学,我觉得都不合适。英语教学的广泛弱化与专业的强化应同时并存。我觉得,英语专业的其中一个职能应该是,追踪并把国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引进到中国来。这对英语学习的专业性要求,就非常高了。

  网友 “来来去去”:中国严重缺乏既懂专业、英语也强的“双枪”人才。早有翻译界前辈呼吁了,可认真听、切实做的实在太少,太多人学的时候不考虑未来的市场需求,只图当时省时省事,遇上及时、主动朝这个方向探索,给学生加餐恶补的老师已算撞大运了。市场倒逼是时下最时髦的说法,外语人才市场也不例外。该来总会来,早晚而已。

  网友“平凡的世界”:不管哪种方式,英语教师还是需要的。想想从小学到大学都没学好一门语言,我为自己没学好英语而感到遗憾。但外语对于当今时代又是必需的,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放弃学好英语。

  网友“Richard”:英语学习因人而异,总体来说没坏处,但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大家都笑话日本人的发音,但日本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很强,学习英语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学习以英文为载体的知识,看美剧不用字幕也很爽,凡事都看自己是否真的用了心。

  网友“一二三四开始”:外语应该像音乐或者美术专业那样,成立专门的院校。外语应该对于大众教学更加工具化,对于专业教学更加学术化,不能 “一刀切”。不过,不学语言等于放弃了通往世界的一扇门,同时,中国故事要讲好,外语这条道不能少。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专业办得更精,而不是范围更大。

德迅网 » 知否知否 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