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电线那头的故事

电线那头的故事

  韩明华用自己总结的技能指导徒弟们如何能爬好电线杆。
  刘 红摄

  “一条电线连接到千万家,把‘电’安全送达凝聚着电力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这句话始终牢牢扎根在线路工老韩心中。

  “电”给予我们五彩缤纷的智能享受,现如今无论生活还是工作,“电”与我们形影不离。或许我们想不到,电源线的另一端有成千上万个像老韩一样的一线工人在为我们点亮,是他们的守护让我们的世界更明亮、更精彩。线路悠长、倾情一生,让我们透过老韩的经历去了解线路工背后的故事

  从小学徒到省级劳模

  老韩大名韩明华,是国网浙江嘉善县供电公司基层岗位的一名电力工人。1975年,刚满20岁的韩明华被分配到嘉兴西塘供电所担任电力线路工。身高1.83米,皮肤黝黑的他被笑称是“爬电杆”的料。电力线路工是个极其辛苦的职业,打绳结、登杆训练、安装横担、导线固定、紧线等等,他都一丝不苟地跟着师傅动手学习。凭着对线路工作的热情,老韩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电力系统最高级别的技工。1982年,老韩开始担任魏塘供电所副所长,带领着工人们风雨无阻地奋战在一线。

  老韩的爱岗敬业在公司有目共睹。上世纪90年代初,魏塘到天凝、天凝到陶庄一线的35千伏线路更换横担。老韩带上徒弟卞金川和赵建荣,带领上4个小工,收拾了简单的铺盖和锅盆,租了一条农船出发了。嘉善当时没有公路,水路交通速度慢、耗时长,老韩便和同伴们在船上安营扎寨,一路走一路施工操作。当时正值寒冬季节,登上电杆,冷得刺骨。但他们坚持早开工、晚收工。施工到哪儿,就跟当地的农民买点蔬菜,跟过往的渔船买些小鱼。船上一只自制的铁皮炉子,在寒风中点了又熄,熄了再点。到了晚上,几个人就睡在船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老韩和他的队友们坚持了一个多月,圆满完成了全线横担更换任务。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和坚持,1999年老韩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智多星”到“发明达人”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老韩自小爱好无线电技术,长期在一线的他善于思考、勤于观察,逐渐在工作中萌生出发明新式电力工具的想法。

  经常带队干活时,老韩发现但凡出现线路故障检修,就必须拉闸断电,耽误了其他电力客户正常用电。老韩想,能不能不停电就把线路检修好呢?1996年,老韩大胆提出了“10千伏带电作业间接法”作业方案。为了稳妥起见,他每天下班后做相关试验,经过反复实践,在2000年9月,“10千伏带电作业间接法”终于成功完成操作,改变了以前依赖停电才能检修的作业方式,当时这在浙江省也属于首例。这一工艺创新被迅速推广到全省。

  “以前的劳模可以苦干,现在的劳模更要动脑子。”这是老韩常挂在嘴边的话。

  尝到了技术改革的甜头之后,老韩一跃成为技术“创新达人”。工作中碰到的小难题仿佛成了他调节枯燥生活的兴奋剂,他总不放过任何机会搞创新。老韩直言自己一直都在工作中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创造创新,“当时我从日本的跨海架线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滑轮悬空放线的办法,成功解决了大棚上方架线问题。”随后,该项技术被不断改良,跨河架线不禁航,跨铁路、国道架线不封路成为现实。2011年,在天凝东顺大桥河道西侧的红旗塘水域,老韩利用滑轮组合放线技术,首次成功实现了在运行的水域航道上凌空放线,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创新的路上,老韩不断制造“惊喜”。截至目前,他和他的工作室团队已经取得了国家专利45项,QC成果更是多次获得全国、省部级奖项。

  从电苑“老黄牛”到“老教授”

  40年的电力工作生涯,是老韩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出来的。如今,几乎每天,在实地训练基地上,远远就能望见学员们全副武装地在10米电杆上进行杆上技能操作。2009年,以韩明华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成立;2010年5月,在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的部署下,以韩明华命名的“配电线路技能培训工作室”成立,老韩从技术工人转变为一名“老教授”。

  对于老韩来说,工作室已经成为自己第二个家。工作室的培训内容主要为理论学习、实地培训和实际工作三部分。老韩担任工作室主讲讲师。老韩说,电力线路工作讲究的是安全、质量、效率。“一个成功的线路工不亚于一个工程师。”2013年,“韩明华工作室”被国网公司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是浙江省电力公司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县级供电企业。

  现在,老韩的授课地点已不止限于工作室内,他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劳模精神走出嘉善、嘉兴,越走越远。丽水、杭州、绍兴、南通,各地的电力培训课堂上,都闪现着他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老韩这里学习技能、学习精神,并建立起胜似师徒的情感纽带。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2日 13 版)

德迅网 » 电线那头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