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新闻人都在研究新闻报道如何讲好故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典型、新奇、有感染力的故事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引导人,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作用。其实,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所谓讲好故事,就是把评论赖以存在的事实讲清楚讲明白,让它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乐凯胶卷曾以“中国胶卷之王”扛起了民族感光工业的大旗,而泊头火柴则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并凭借先进的技术在火柴行业长期领跑。但是,一旦追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再好的产品,再大的企业,也只能出局。聪明的评论人凭借身边发生的故事写出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好作品。
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特别奖和一等奖共三篇: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日报的钟经文文章《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和河北日报撰写的《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载2012年9月15 日 河北日报)。后一篇评论,无论是文字篇幅还是写作团队的力量都不能和前两篇文章相比。但是,这篇1600字的评论能够与两家中央大报的力作一起获得大奖,除了评论者把握时代潮流,深刻阐述道理外,选择经典故事、有效讲好故事是它的一项“特别之处”。
本篇评论一开始就讲述了两个故事:一则是2012年9月4日,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冲击,决定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那么,乐凯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乐凯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7月1日的新中国第一个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乐凯曾一度与柯达、富士抗衡,号称世界三大彩卷之一。从生产我国第一代照相软片到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彩色相纸,先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100多个“第一”,填补了中国一个又一个“空白”。
第二个故事是9月6日,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举行资产处置拍卖会,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火柴厂彻底走进历史。泊头火柴的历史更为久远,它始建于1912年,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1948年,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1950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归属国有。“泊头火柴”加快了发展步伐,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
乐凯胶片、泊头火柴曾响誉中国、影响世界,但就是这样的企业却在2012年9月时隔两日间先后停产和破产。故事的典型性,不仅能引起老人们的回忆,也会触动年轻人的思考——“再好的产品,再大的企业,一旦追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结果只有一个:出局。”——这是本篇评论要告知大众的第一个论点。
那么,数码浪潮的冲击,新型打火器的诞生,就一定意味着乐凯、泊头的灭亡么?评论推出了第二个论点:胶卷退出了舞台,生产胶卷的企业并非一定没落;火柴淡出了生活,生产火柴的企业也并非注定破产。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文章接着讲述了第三个故事——
飞利浦,这是荷兰人引以为傲的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100多年前,它以生产碳丝灯泡起家。而今,碳丝灯泡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物,按说飞利浦完全有理由退出历史舞台。可贵的是,飞利浦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传统的照明领域,而是在20世纪的科技巨变中不断超越自我,先后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卡式录音机、CD机等。如今的飞利浦不仅是全球第一大照明公司,还是全球第一大医疗系统公司、第一大电动剃须刀生产商,等等。
这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创新故事。作者在讲完飞利浦的故事后,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评论要表达的思想: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欲求基业常青,唯有求新求变,不断超越自我。
新闻评论不仅要推举成功之策,也要告知人们失败之训。接着,作者又讲了第四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举世闻名的柯达公司。柯达曾一度拥有世界胶卷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在很多企业绞尽脑汁调整乃至更替核心业务的时候,柯达却继续躺在胶卷丰厚的利润上睡觉,尘封了自己已经掌握的数码成像技术。当它被数字化浪潮拍醒时,已经时过境迁、大势已去。
这是一个失败企业的历史教训。作者通过一位企业家的感叹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打造百年老店就需要永远创新,守,永远守不住。”一扇门关上的同时,另一扇门往往已经打开;一个机遇消失的时候,另一个机遇或许正在招手。很多企业发现不了另一扇门,看不到另一个机遇,正是因为有“守”的惰性。在这方面,柯达是一个典型“教员”。
早转型,就主动;晚转型,就被动。求新求变的意识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应当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这是本篇评论要强调的主要观点。为此,作者又讲述了第五个故事——
享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盛誉的百年企业开滦集团。这些年,尽管挖煤让日子过得还不错,开滦却主动走上了转型之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非煤产业比重占到企业经济总量的78%。主动转型让百年开滦重新充满活力,2012年7月,开滦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他们已经凭借转型跳出了资源型企业的兴衰周期律。这是一个中国企业的成功故事!
#p#分页标题#e#在一篇1600字的评论里,作者先后讲述了5个中外企业新近发生或已成历史的成败故事。这样的选择和安排并不比一篇纯粹论述的文章要轻松,但是,它的作用却要大得多。
“在评论写作中,讲好故事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文中运用大量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故事……这些叙述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该评论作者李忠志博士从事新闻评论10余年,先后获得中国新闻评论三等、二等奖项,实属不易。他的这些经验之谈我以为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讲好故事也需讲究
新闻评论要讲好故事也是有讲究的,除了选择真实的故事、选择经典的故事外,还包括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我应邀参加一个关于和谐社会与媒介责任的学术研讨会。我在作大会发言时无意中发现,台下前排座位席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一些参加大会领导人的台签,却没有了他们的身影。于是,我就此发表了一点感慨,问了一句:“前排就座的领导哪去了”,结果引起与会代表的一阵共鸣。就此,我写了一篇评论。
所谓故事,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回忆与讲述。在新闻评论中,选择和运用故事除了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主题外,有时也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整篇文章的立论和论述起着铺垫和渲染的作用。社会上好多人都会讲故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人也会讲故事。但是,评论者讲故事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所有的讲述都是为论证服务的,也就是说,我们所选择和讲述的故事都要发挥事实论据的作用,要成为支撑观点的有力助手。
评论中要把故事讲好,但也不是故事讲得越多越好。如果故事选取或讲述不当,不仅不会使文章添色,反而影响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在论证中,故事与故事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先讲什么故事,后讲什么故事,也是有讲究的。不分时间的先后,不讲故事之间的逻辑联系随意列举,只能表示作者思维的混乱,于评论的论证也是没有好处的。
故事中反映的事实是新闻评论之“本”,如何选择和讲好故事关乎评论的深度和广度,可考虑以下几点——
选择真实的故事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如果没有事实或事实是假的,那么,这个新闻报道也就是不真实的了。写新闻评论也是一样,如果评论所讲的故事都不存在或是虚假的,那么,这个评论怎么能经得起检验呢。中国青年报的一位评论编辑谈到这样一件事,有报道说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落选鄂版教材,原因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潇洒”。消息刊发后,评论蜂拥而来。几乎全是批评的意见。过了没一天,这条消息被证实为假新闻。原来,《背影》并没有从鄂版语文教材中落选,而是安排在教材第八年级上册。同时,也没有对教材《背影》是否入选教材进行问卷调查,更不是选文“由学生说了算”。事后,刊发此消息的媒体立即向社会作了公开的致歉。自然,这样的评论也就不可能发表了。
新闻报道中如果用了假事实,那么,这个新闻就是假新闻;如果新闻评论中用了假故事,那么,以此推出来的道理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推理所依据的前提都是错误的,结论怎么可能叫人相信呢。所以,在新闻评论的故事选择中,一定要审慎。其一,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当我们写评论需要选择故事时,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辨别一下,看它是否符合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果相悖而行,就一定要果断地舍弃掉,哪怕它再生动再感人;其二,要认真核查故事报道的出处。当下新媒体的竞争使不少的虚假新闻蜂拥而至,网络媒体的发展更使发布新闻的渠道大大地拓宽。在这种情况下,评论者在选用故事时,一定要核查该故事报道的出处,对于那些似是而非、出处不明、把握不准的故事,不要轻易相信。宁可放弃或搁一段时间,也不要急忙采用。
选择经典的故事
光明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老年人才“献余热”的提法不妥》的评论。为了说明老年人才的突出贡献,作者列举了南宋诗人陆游活了84岁,一生写了9000多首诗,80岁左右写了584首。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80岁以后还搞创作和研究。恩格斯74岁编完《资本论》第三卷。我国唐代医学有孙思邈,活过百岁,晚年写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82岁写出《我不能沉默》等不朽杰作。德国作家歌德81岁完成《浮士德》的创作。英国作家肖伯纳93岁写出名剧《牵强附会的寓言》。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78岁发明远近两用眼镜。绘画大师毕加索90岁还在作画……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七八十岁的作家、发明家、学者也屡见不鲜。
经典的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流传为人们所熟知,故事中的道理也为人们所接受。上述评论,不仅选择了经典故事,还将经典故事编织成绚烂多彩的花环。这种选择,这种讲述,真正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奇特功能。当然,一篇评论仅靠讲故事还是不行的。既然是评论就要表达自己的有形意见,讲道理。作者引用了美国生物学家德格的观点:60岁至70岁是人才的黄金时期。近年来,世界老年学研究者和人才管理者纷纷发表文章指出,这一年龄段的人才,工作经验、知识积累丰富,身体健康,可以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有了这么多的实例和论述,所以作者认为:“献余热”的提法欠妥。期待我国各有关部门切实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国家和社会采摘他们奉献的丰硕果实,也让老年人迎来人生的金色秋天。
#p#分页标题#e#一般来说,新闻评论中的经典故事选择可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它的独特性,既该事例是其他场合所没有或很少见到的。此类事例的运用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二是它的针对性,即该事实的运用既能反映该类事物的现状,又能促进该类事物的改变和促进它的发展;三是它的时代性,即该事例的运用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和特点,它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四是它的新闻性,即该事例是最近出现的事物,与评论写作的时间距离较短。越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对受众来说,越有吸引力。对于历史经典,赋予时代需要,同样也是受欢迎的。
选择自己经历的故事
“前排就座的领导哪去了”,就是笔者曾在现场发表的即时评论,结果引起与会代表的一阵共鸣。后来将其整理成文发表了。
我在评论中写道:“会议既然如此重要,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者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自始至终参加会议,认真听取专家的建议和与会代表的意见,我以为是十分必要的。领导者参加一些会议,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姿态,更重要的在于,这样的会议往往能为领导者提供一个紧张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民情实情的好机会。既然如此,我们的各位领导同志,有什么理由只出席开幕式与代表合影后就离会了呢?我不解。”
“领导人一般都很忙,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领导人很忙,平时就很难有时间坐下来系统学习、听取和思考一些问题。参加会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和代表,一般来说都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他们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和意见。听听他们的报告和讨论,直接参与和他们的对话或请教,这比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关起门独自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凡事我们都讲效率,讲投入和产出之比,在学习和掌握实情方面我们也要提倡讲效率。有选择地参加一些高质量的会议,自始至终把会议开完,也是一种讲效率、求真务实的表现。我们应该提倡这种工作和学习方式。”
这里也要说一下关于会议的新闻报道问题。大凡这样的会议,我们看到的报道都是某某领导参加了大会。一般来说,这样写是不错的。但是,严格的说,这样写是不够的。该如何写,也可以讨论一下。会议上专家们讲了什么,领导者参加讨论又讲了什么,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应有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交待。对于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来说,也有一个积极学习和善于学习的问题。有的记者只是跟着领导人跑,领导们走了,记者们也就没有了身影。关于会议的内容,除了领导人的名单和领导人强调的重要性外,就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了。为什么呢,因为记者们也没有自始至终参加这些很重要的会议——自然他们也是很忙。
自己经历的事情,感受真切,论述起来也就深刻许多。当然,自己经历的事情有时也会受到个人喜好、认识的局限。所以,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防止以偏概全,更不能以私情谋取私利泄私愤。
白岩松说,我一直觉得当下这种新闻的时代,不会讲故事的人,很难去做很好的传播。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拥有世界。这句话其实挺深,历朝历代,很多人之所以能成事,都是因为会讲故事。时至今日,对于从事评论传播的新闻人或学习者来说,难道不该认真研究和讲好评论中的故事么?
(原本标题: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
-
相关文章
- 异地恋给女朋友讲故事 超甜暖心小故事合集
- 讲故事时代的操作策略有哪些?
- 朱啸虎:靠讲故事烧钱创业的时代结束了
- 凯叔讲故事CEO王凯:对自己狠的人,身边都是蓝海
- 你都见过吗?畅销实用的黑科技产品,情感机器人贴心讲故事
- 《悬崖之上》提前看片观后感:会讲故事的张艺谋回来了
- 给孩子讲故事的有效方式
- 《新闻与写作》杂志订阅
- 漫谈新闻写作和讲故事的关系
- 听抗战老兵爷爷讲故事 小学生送上手绘戎装敬礼像
德迅网 » 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