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只是想干点啥,进而成为了一年开十家加盟店的老板,今天小编将带来他的故事——卖地瓜也能成功创业。
卖地瓜也能成功创业
必须得“干点啥”
交完大一的学费,李铿锵已经没钱了。最难的时候,饭钱都没有,幸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食堂米饭是自助的,免费吃。别人缺钱找家要,李铿锵只能靠自己。他必须得“干点啥”。
利用周末打工,每天只能赚20多元钱,吃饭都不够,更别提攒学费了!几个同学凑了下生活费,李铿锵决定做小买卖。
做啥小买卖呢?本钱大的干不了;赚钱慢的维持不了生活。最怕的是,万一赔了,唯一的资本就成了负债,输不起。
没有别的办法,李铿锵只好学别人,看啥好就干啥。摆地摊、收破烂……卑微的尊严遭遇生存的压力,李铿锵咬牙挺直脊梁。
一次,李铿锵看到一个卖炸火腿肠的小摊很火。晚上,人家收了摊,他开始清理小摊丢掉的火腿肠皮,居然有470多个。火腿肠进价6毛钱,卖1元钱,扣除煤气、油、调料的成本,每根赚3毛钱,一天能赚100多元。炸火腿肠操作简单,投资不大,李铿锵觉得这买卖可以做。早晨四点起床,赶到批发市场买火腿肠,回来后剥皮、切花,6点出摊,一直忙到7点半,就急忙赶去上课。中午一下课,李铿锵又开始摆摊。上了下午的课,又赶去摆摊,一直到晚上12点。
李铿锵的小吃摊就摆在在林科大后街,这里人流量大,学生来来往往,第一天下来,李铿锵赚了100多元。
生存的压力如影随形,顾客就是衣食父母,李铿锵做生意格外用心。火腿肠、调料,都选好的,绝不贪小便宜进次品;加工时格外注意卫生;炸的时候注意火候。正是因为每个细节都倾尽心力,李铿锵的生意很好。
和同学聊天、看报上网,李铿锵最关心的就是什么生意好做、谁做了什么生意赚钱。李铿锵又发现个更赚钱的生意——卖寿司,据说每天能赚几百块钱。
经过细心地考察市场,李铿锵确定做寿司可以赚钱,于是他学会了寿司的正规做法,大胆地在大学里租了个门市,租金每天70元。地摊生意不错,为啥花大价钱租房呢?因为李铿锵看到了寿司的潜在市场的确不小。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了卖火腿的生意。
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断没有错,寿司生意做得很不错,收入更是翻番,然而随着生意的越来越好,跟风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多时有8家,生意自然也会受影响。但李铿锵坚持用最好的材料,应用最正宗的制作工艺,经营细心,服务周到,使他的寿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寿司受到技术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发展壮大。为了寻求更大发展,李铿锵陷入了的思考之中。
蹲点考察新项目了解细节再投资
摆摊时,李铿锵认识了一个做煎饼生意的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朋友无意的一句话让他燃起希望。朋友说他在北京时认识一个做烤地瓜生意的老板,开了好几个店,每天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想起往日的奔波,李铿锵做梦都想做这样的生意。
李铿锵决定上北京看个究竟。按照朋友给的地址,李铿锵找到了地瓜店。让李铿锵纳闷的是,街上人来人往,可就是没人光顾,这生意怎么好了?李铿锵站在地瓜店对面观察,过了一会,一股从未闻过的烤地瓜的香甜味道飘了过来,原来是对面地瓜店烤好了地瓜,正在出锅。伴随着香味,地瓜店的顾客开始多了起来,不到半小时,一锅地瓜卖完了。
李铿锵也买了地瓜尝尝,顺便近距离观察一下小店。地瓜是用烤箱烤的,透明的玻璃门,地瓜在不锈钢架子滚动烘烤,距离烤箱热源时近时远。最奇特的是,地瓜都是洗过的,烤熟的地瓜皮不焦,通体还是红色,可带皮吃,味道又香又糯、醇美甘甜,吃一口唇齿留香,那香味让人舍不得喘气,怕冲散了似的,胜过自己以往吃过的所有烤地瓜。难怪卖的这么快!
烤箱每次出锅40多斤烤地瓜,李铿锵细数了一下,小店一天能卖6锅,接近300斤。每斤地瓜市价不到2块,卖6块,一斤赚3块多,去掉电费、房租、地瓜本身的损耗,一天轻松可赚上千块钱。
赚这么多!这笔账着实让李铿锵震惊,一定要弄个究竟。烤箱是哪来的呢?反复打量,在烤箱的右下角,李铿锵发现了生产厂家和电话号码,暗自记下来。“这地瓜太好吃了,是啥新品种吧?”李铿锵软磨硬泡,一个劲地恭维,店伙计终于把地瓜的品种告诉了他,还真是一种从未听过的品种,而且受产量的影响,采购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选烤箱也有学问,有的用不锈铁冒充不锈钢,用磁铁鉴别,磁铁不吸不锈钢。不锈钢分好多种,选食品级的不锈钢,稳定、无毒,外行可以通过烤箱的做工,比如焊点是否打磨之类的细节,判定优劣。
回到长沙,李铿锵毅然放下手中不错的寿司生意。花5000多元买了机器,又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那种独特地瓜的货源。对方要求每次至少发2吨货,每斤1。6元。李铿锵在校外租了房子,9平方米的小屋,2吨地瓜摞了4层,除了床外仅容一人的过道。
李铿锵坚持宁愿多花点钱,也要找人流量大的店。在学校人流最多的地方把店面确定下来。接着又进了一批地瓜干、地瓜片等地瓜小吃,丰富产品种类。进货也有窍门,福建连城的地瓜小吃全国闻名,李铿锵通过厂家,找到当地总经销的联系方式,然后货比三家,这样进货又好又便宜。
做好经营环连开十家烤地瓜店
为了能让消费者快速了解自己的烤地瓜的优越性,李铿锵印了5000张彩色传单,这是印刷厂最低起印量。传单要一目了然,内容却不能多,否则谁有耐心仔细看?李铿锵设计的传单图多字少,烤箱烤地瓜的照片配上“可以带皮吃的地瓜”“凭传单打9折”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言简意赅,让人一看就懂,而且还省版面,一张纸上可以印两版。从中间裁开,5000张传单就变成了1万张,省钱。
第一天开张,好多人拿着传单来看新鲜。李铿锵闲下来就在店门口洗地瓜,由于他洗得认真、干净,最后水都是清亮亮的,没想到这竟然无意间成了他卖的地瓜“最干净”的金字招牌。地瓜一出锅,独特的香味引得人们纷纷掏钱购买。烤地瓜每斤5元,比外面贵了点,但独特的香味使人们无心计较这几毛钱。第一天,李铿锵卖了800多元钱。小老板心里是乐开了花。
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很爽快,遇到讲价的学生,李铿锵不急不慢,总是笑呵呵地说“这是最低价了。”偶尔遇到难缠的,李铿锵也不计较,不和他争,最后还是原价卖掉。虽然不讲价,但是可以抹零头,顾客觉得既占了便宜,又买到了真正的好东西。
赶到饭口,李铿锵的小店前就排起了长队,有时等半小时队才买得到。2吨地瓜,10来天就卖掉了,第一个月下来,李铿锵赚了足足2万元。
李铿锵决定加大进货量,从一次进2吨改成4吨。这次冒进让李铿锵摔了一跤,由于存放时间长,有1吨多地瓜变质了,还有的表面长斑,卖相不好。从此,李铿锵给自己定下个规矩,每次只发2吨。现在,尽管每天都得要2吨货,但李铿锵再没有加大进货量,保证地瓜最新鲜、最有卖相。
李铿锵也试过用本地的地瓜,可味道简直是天壤云泥之别。因此,李铿锵每天早晨都要到物流公司去接货,坚持用那种地瓜。
赚钱如流水,很快,李铿锵在学校附近的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又开了两家店,一家在寝室楼下,一家在服务长廊——一个专供学生消费的商业区。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多,有1。8万人,寝室和服务长廊人流量最大,李铿锵正是看好了这些。新店的生意不到一个月就步入正轨,每家店一个月下来能赚六七千元。
三个店面的成功运转,李铿锵觉得烤红薯的生意可以做得更大。小吃连锁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烤箱自动控制,地瓜品种固定,其他地瓜小吃品种也固定,完全可以复制开店。于是他和厂家签订和机器合作协议,和农场签订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协议,准备开展连锁加盟经营。
不到一年时间,李铿锵的“博士地瓜”,在湖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校周围拥有10家店,除了3家自己的,另7家则是找不到工作、家里条件较差的同学加盟的。“我是从困难中走过来的,特别理解那些大学生,他们的加入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李铿锵每天要把地瓜从物流公司运回来,然后清洗装箱,送到各个地瓜店,自己却说:“不累,生活挺开心的。”
农村创业故事一
今年28岁的陈林嶓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水稻田里也能成就一番事业。”陈林嶓说,当他说出要回到家帮助父亲经营家庭农场的想法后,同样是大学毕业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赞同,与他一同辞去了杭州的工作。
两位80后年轻人,告别都市,回到农村,这让许多同龄人不解。“既然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那就安心在农村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
陈林嶓花了20万元购置的农用植保飞行器,一次可携带32斤农药,一天可喷洒300多亩稻田。“用机械代替人工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陈林嶓说。农场近年来不断引进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见效十分显著。去年农场1300多亩稻田共收获了稻谷100多万斤,销售额达到280多万元。
陈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和一股书卷气,人群中的陈林嶓经验老道的样子还真看不出是个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学生。
回到农场后,夫妻俩一同跟着父亲和农场的农民下地,熟悉机械操作和农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网的时间去听当地农业局给农民上的农技课;书架上各种农技、农机书籍逐渐多了起来……知识、经验在日积月累中变得更为丰富。图为陈林嶓喷花剿灭农田旁的一枝黄花。
如今,小两口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农民。经过一年的发展,农场也从原来的1300多亩扩增到2100多亩。
农场近年来还引进智能玻璃温室、烘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
陈林嶓一有空就学习农技、农机、管理市场等知识。
“农技、农机、管理、市场……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未来,陈林嶓有着新的谋划:扩大种植面积、选新品种、搞绿色循环农业……未来创业的路还很长,陈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对家庭农场的未来,陈林嶓信心满满。
农村创业故事二
严漫话不多,脸上总挂着甜甜的笑容,如果不是耳朵上挂着的助听器,很难让人相信,这个乐观开朗的女孩一只耳朵的听力近乎为零。
金色的秋天来了,严漫也迎来收获季节:虽然创业时间不长,但她养的乳鸽在武汉各大农贸市场、酒楼供不应求,还为周边的养殖户提供种鸽,年销售额逾300万元。
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给自己打工——
美院毕业生选择养鸽致富
1989年,严漫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家庭,幼时因用药失当导致一只耳朵失聪。这让她的人生之路比常人多了一分艰辛,亦炼就了她坚韧不服输的个性。“从小读书,她就付出了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别人在玩的时候她都在看书做题,绝不肯落后于人。”严漫的母亲对记者说。
2013年严漫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虽然成绩优秀,但她找工作并不顺利,“很多时候,我去公司应聘,人家看见我戴的助听器,根本不愿意给我机会。”碰壁的次数多了,倔强的严漫横下一条心,既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就自己当老板,给自己打工。
选择什么项目呢?严漫打算做农业,并用半年时间考察了市场,“我去了河南、湖南等多个省份,跑遍当地农贸市场,最终决定养鸽子”。
2014,严漫和来自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同伴一起,在青山注册成立武汉鸿飞鸽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黄陂区罗汉街建起了占地100余亩的生态养鸽基地。
不用画笔也能绘出精彩——
拟建湖北大型养鸽基地
原本拿画笔的手现在却用来养鸽子,跨越如此之大,严漫坦言“中间遇到过不少坎儿”。
因为起步资金不够,一开始她只买了1000对白王鸽和灰王鸽。“去外地调研市场时,我也曾‘卧底’当地的养殖场,偷学养鸽技术。原以为养鸽不难,谁知基地建起来后,尽管百般精心喂食,鸽子还是不断死亡,2个月就死了400多只。”
看着每天都在减少的鸽子,严漫心里很着急,是放弃还是坚持?最终,不服输的她选择“输也要输得明明白白”,一定要找出问题出在哪儿。
那段时间,严漫吃住都在养鸽基地,一天只睡几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鸽子的状况。最终她发现,鸽子死亡是因为疾病预防技术不到位。她一边请教专家,一边买回大量养殖书籍自学养鸽技术。最终,半路出家的严漫变成了肉鸽养殖的能手。
爱动脑筋的严漫还勇于创新,她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机械养殖系统,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用传统的人工养殖方式,1个工人最多喂养14对鸽子,而采用机械喂养,一部机械可以同时投喂食54对鸽子。这就意味着,1部机械可以代替4个工人。”
目前,鸿飞鸽业常年存栏量在8000对以上,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存栏30000对-50000对以上,填补湖北无大型养鸽基地的空白。
猜你感兴趣:
1.90后农村种菜创业故事
2.80后农村女创业故事3个
3.农村90后创业故事
4.农村小镇创业故事
5.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
6.农村人创业故事
7.80后农民创业故事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