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青岛港五位职工的追梦故事

原标题:【时代先锋】筑梦

青岛港五位职工的追梦故事

青岛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示范效应在不断放大,两万多名职工用汗水和智慧在追寻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图为先模人物代表唐卫、孙波、徐万年、庄开宇、张法胜(从图左至右)。记者 杨登峰 摄

【编者按】

青岛港拥有8000多名技术工人、9000多名农民工和6000多名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不同,岗位有别,但有着同样梦想成真的舞台,同样人生出彩的机会。在青岛港,职工只要敢做梦,港口就能帮你圆梦。

本文撷取了“正县级”农民工徐万年,19次刷新世界纪录的“卸船专家”孙波,领跑全球船舶雾天靠港技术研究的青年博士庄开宇,仅仅高中毕业却技术创新成果等身的“工人发明家”唐卫以及努力追梦不断改变人生命运的张法胜等5位职工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普通岗位上敢于追梦,不断筑梦,用智慧和汗水让梦想成真的人生经历,并希望透过他们的印迹带给广大普通劳动者和企业管理者某种启迪与思考。

当上“正县级大官”的农民工

人物速写:徐万年,50岁,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西联公司党委书记

徐万年是从沂蒙山区来到青岛港的。27岁来上班时,他甚至连袜子都穿不起。23年后的今天,他已成为响当当的全国劳动模范,当上了西联公司党委书记,被工友们称为“正县级大官”。

青岛港对口扶贫沂蒙山区,1990年来这里招工时,在大兴安岭挖过煤、下过窑的徐万年,带着被欠薪的经历,刚好回家“疗伤”。他的一个同学说青岛港好,能发现钱,“我不信。但家里太穷,得往外走!”

“在这里,我发现吃饭在食堂,能洗澡,有地方住,高兴死了。那时没有梦,要说有,就是找到一个出力能挣钱的单位,能吃上白馒头,大葱炒鸡蛋。”徐万年说,“我有的是力气,天天搞装卸抬大包,出大力能挣钱,工资一天不欠,发了钱寄给父母,心里舒坦。”

徐万年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他会一直过下去,没想到,好梦才刚刚开始。

1993年,随着港口发展转型,这里开始对农民工进行大规模技术培训。“我是第一批,学门机操作。上千万元的设备交给农民工开,谁敢?青岛港敢。掌握了技术,心里别提多幸福!”就这样,徐万年成了青岛港第一批纹车手。

扛大包出身的徐万年有着很硬的性格,这种硬,用工友们的话说,就是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 。也由此,他开始书写由无数个“第一”组成的人生美梦:1996年当上了班长,成为第一个农民工班长,2005年又成为第一个农民工副队长。“那真是工作拼智慧拼力气,层层选拔百里挑一的结果。100多人的队里,40多个正式工,60多个农民工,我一个农民工管起了正式工。但大家都服!”

对这位“正县级大官”,他的工友们服气,他至今仍是纸浆接卸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他带领各班组人员创建了17个工作法,先后刷新了300多项全国、集团和公司的生产纪录。

“不要只想开多少钱,多想想为企业创了多少利。”“以能力论英雄。梦想,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采访徐万年时,这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党委书记,直白地透露着追梦的“心得体会”。

解读“孙波效率”诞生的“秘诀”

人物速写:孙波,50岁,港湾学校毕业后进入青岛港。2003年创出单船接卸矿石世界纪录,至今已19次刷新并保持了矿石卸船单船世界效率

“如果说‘孙波效率’的诞生有‘秘诀’,那么这个‘秘诀’的内涵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争第一为客户负责的信念。”8月2日下午,在青岛港采访孙波时,他这样说。

自1983年从港湾学校毕业进入青岛港,他在港口干过维修,开过门机,30年的烈日风霜,把他的皮肤染成了古铜色。

2003年6月3日,孙波在担任前港公司卸船队队长时,他和他的团队用34小时45分,卸完了“易凯”轮满载的19.8万吨矿石,创出了单船接卸矿石的世界最高纪录,集团向孙波颁发了“孙波效率”牌匾。

“‘孙波效率’能够诞生,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与港口码头和设备的提升。没有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孙波介绍,1992年前后,32吨抓斗的门机已经是最大的装卸门机了,卸完一条14万吨矿石货轮要用五六天时间。1998年,青岛港建成了20万吨级矿石专用码头,此时的桥式抓斗卸船机,具备了每小时装卸2500吨的能力。

“2010年4月,我调到董家口港区任副经理,这里建起了30万吨级兼顾4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单台设备达到了每小时3500吨的装卸能力,这使得卸船效率得到更大提升。”孙波说,“当然,好的设备要有好的司机操作,需要好的团队使码头、设备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目前,孙波团队拥有“义明千钧”等员工品牌8个和 “钢丝绳快速更换法”等绝活36项,自主完成了130余项设备技术改造。这支响当当的团队,成为“孙波效率”诞生的强力支撑。

“人总是要有目标的”、“爱拼才会赢”。他说,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没有私心地把活干好,一切价值才能实现。

“别人做不到,不代表我也不行”

人物速写:唐卫,43岁,青岛港大港公司机械三队副队长,全国技术能手,主持并参与了60余项技术革新,有26项获得青岛港集团级以上奖励,3项获得了国家专利

唐卫是青岛本地人,1988年高考失利,在社会“飘”了3年后进入青岛港。最初他只是“向往青岛港有不错的工资待遇”,而如今,他已经有着6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从一名普通职工,一步一步成为副队长,掌管着上千万元的机械设备。

这22年间,唐卫对工作憋足了劲,“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1992年底,唐卫正式进入大港公司机械三队。高中时就喜欢物理的他,在驾驶拖车的同时,也“爱摆弄各种器械”,一有空闲就学习车辆维修知识,不到3年就成了同期入港青工中第一个驾修两精的司机。机械队正好缺少修理工,队领导就把他调到维修岗位,并挑选了全机械维修专家徐青荣做他的导师。“徐老师是集团第一批全国技术能手,传授了很多经验给我。”此时,一颗“发明梦”的种子在唐卫心中开始萌芽。

1996年,唐卫的第一项发明诞生——无级调压器被集团评为三等奖,奖励了200元。“这可是我当时工资的三分之一呢”,唐卫意识到,“又是戴大红花、领烫金的证书,又是奖金,在青岛港只要干得好,就会名利双收”。

2007年,公司添了新的吸尘车,之前的怎么办呢?细心的他发现“一下雨,码头就有积水,清理起来很费劲”,于是,一台改装成吸水的“吸尘车”在港口变得“供不应求”。

#p#分页标题#e#

2007年,青岛港决定精确计量港口机械单班单人作业的油耗量。集团聘请了高级专家研究了一个多月,试了很多方案都不行。“别人做不到,不代表我也不行。”唐卫主动站了出来,前前后后忙活了3个多月,实验了20多次,一套计量精度高的液位连通式计量装置出炉。回想那段时间,唐卫话不多,“虽然辛苦点,但解决了实际问题,觉得挺自豪的”。

“心里只要有梦想,就能在这里实现”

人物速写:张法胜,44岁,西联公司机械二队技术主管,总结出“拖车司机单班作业五步流程”等10多个班组管理法,被命名为“法胜精管”

“当初来青岛港就是想着挣点钱,成为城里人。当主管完全没有想到。”操着浓重山东口音的张法胜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

时间回到8年前,张法胜还是沂南县张庄镇大代村的一名农民, “家里穷得叮当响,结婚借钱,学车借钱,两个孩子上学没有钱缴学费,见到熟人都抬不起头。”

2005年初,会开车的他顺利进入青岛港,成为一名机械司机,“第一个月工资1500元,留了300元生活费,其余的全寄回家了。”

在青岛港这个涌现出许振超、徐万年、皮进军等一大批先进模范的大家庭里,张法胜发现这些劳模即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能当上队长,当上技术能手,成为劳动模范,“就觉得在青岛港是不看出身的,每个人都有努力奋斗的空间”,这让他第一次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张法胜抓紧一切时间苦学基本知识,在集团的考工晋级中,6年时间他从初级技工到中级、高级全都一次性通过。初中没有毕业的他,如今已经成为青岛市的技术能手。同时,他也从一名普通的机械司机,成长为车长、班长、技术副主管,去年被提拔为技术主管。

张法胜是队里出了名的“闲不住”,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车队,至少晚一小时回家,检查车辆运行状况、跟踪落实发现的问题……当上技术主管的他更是觉得有责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麻烦”,琢磨起各种小发明,进行了12项技术改革。

如今的张法胜已经成为了合同制工人,妻子也被安排到青岛港,两个孩子也来到城里读书。对于拥有的这一切,他格外珍惜,并在新的追梦活动中放飞着自己的梦想:成为集团品牌员工,考上高级技师。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人物速写:庄开宇,34岁,青岛港信息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成果雾天船舶的码头停靠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4岁的庄开宇看上去有些文弱,但他在青岛港甚至国际港口界,却赫赫有名。

2002年的春天,庄开宇从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他面临着很多选择,但他说:“我来自大兴安岭林区,家里就有下岗的亲人。我只想凭自己的本事,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活得踏实一些。”

“有个同学随口说,我所学的专业,青岛港倒是特别需要。于是,我就邮了一封平信,投了简历。”

“没想到,3天后,青岛港人事部的领导打来电话。”庄开宇说,“在一些外企,人事部门的人首先会问你会什么,能做什么,他们需要你马上创造价值。这里完全不同,他们始终在介绍青岛港的情况,介绍能给你什么舞台。能给你什么,与要你付出什么,这种感觉完全不同。”

当时,正值集装箱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能让青岛港拥有世界一流、自主品牌的现代化计算机系统,他主动请缨,承担起集装箱计划实时控制系统的课题研究,并任研究带头人。

“其实我知道,企业拍板支持我开发项目,是要冒风险的。”庄开宇说。

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在几十米高的机械上爬上爬下;2000多米的岸线,一个晚上要不停地走八九个来回。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创经济效益4900多万元,为港口的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

此后,集团再一次委以重任,让他承担投资8600万元的首批全国电子商务专项项目青岛港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工程。如今,他又在牵头破解一项世界级难题——雾天船舶的码头停靠。“如今,这项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相比美国以色列的同类研究,我们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了很多。”

谈及在青岛港11年工作的感触,庄开宇说:“尽管待遇可能不如在国外工作,但在这里能用自己的本事,解决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这样的付出才是值得的。”(记者 兰海燕 陈俊宇)

德迅网 » 青岛港五位职工的追梦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