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故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无论是自治区成立伊始,还是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不畏强手、勇攀高峰、敢于超越的创新自信,忠诚报国、无私奉献,为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提供支撑,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科技动力,为人民共享科技进步成果贡献智慧和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5月的鲜花,献给最美的科技工作者。

  5月23日,由自治区科协、科技厅主办的宁夏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最美科技人颁奖会在银川举行。记者日前走访部分获奖者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听他们讲述科技路上的奋斗故事。

  张显理: 痴心献给宁夏山川

016.jpg

  张显理

  在宁夏,张显理与生态学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这是缘分,也是自己的人生责任。

  今年72岁的张显理祖籍陕西汉中。1978年2月,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82年1月,张显理服从组织分配,到宁夏农学院参加生物系的筹建工作。此后的20余年里,他一直从事动物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并参与筹建了生物系水产专业。

  上世纪80年代,生态学在国际上已是家喻户晓的学科,但在国内却鲜有人知。这门起步晚、就业冷门的专业,成为张显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为了搞好专业,他时常组织调研队伍进行动物本底调查。与山林为伍听起来很有诗意,但实际上却面临很多艰险困难,对体力和精力都是很大的考验。1996年7月,张显理和同事又一次外出进行科研调查,因疲劳过度体力不支滚下山坡,导致腿部受伤。他顾不得疼痛,第一时间做好调查笔记,将珍贵的资料保存了下来。

  2007年,张显理退休,但科研之路却并未从此终结。“干了一辈子,所见所闻越多,就越放不下这份事业。”他深知,自己多一分努力,就能为宁夏的生态保护事业多贡献一份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2013年以来,他参加国家林业局“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担任宁夏调查专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编制和审定调查工作方案及《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宁夏技术细则》,参加技术培训和部分野外调查工作,并撰写了《关于建议调整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宁夏地理单元划分的报告》,得到全国调查技术委员会充分肯定。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生态学逐渐被主流化,这是时代之幸,也是学术之幸。”张显理说,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为国家奋斗是责任,尽管自己年事已高,偶尔也会感到疲累,但工作能让他汲取力量,奋力前行。

  退休12年来,张显理心系宁夏山川的生态保护事业,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参加和完成重要课题10余项。他起草了《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优先领域与行动保障措施,规划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为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凌泽润: 科研路上永不懈怠

017.jpg

  凌泽润

  这两天,75岁的凌泽润还在为行业标准的事忙前忙后。

  “行业有需要,咱能干点就帮着多干点。”凌泽润戴上眼镜,开始翻阅资料。

  1963年,19岁的凌泽润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专业,成为家人的骄傲和自豪。1968年,凌泽润毕业,被分配到宁夏长城机械厂工作。

  “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当时大学生的梦想。听说要到宁夏工作,觉得很光荣。”凌泽润回忆。

  到宁夏后,凌泽润成为长城机械厂热处理车间的一名仪表工兼热处理工。这一干,就是5年。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先进的“工作母机”。1973年,我国启动数控车床的研制攻关计划,长城机械厂承担了斜床身数控车床的攻关任务。凌泽润被抽调至新组建的数控车床设计组。

  当时,国内数控机床技术资料非常少。怎么去研发?凌泽润和同事们走遍大江南北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收集数控车床研发所需的信息和资料。为了早日攻关出成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也是常事,凭借超人的毅力,我国第一台具有当代先进布局的斜床身数控车床研制成功并于1975年率先通过国家鉴定,在全行业引起轰动。

  在1978年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该机床和其设计组光荣获奖。

  1994年,凌泽润担任企业主管产品研发的副总工程师。企业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凌泽润都是项目负责人之一和参与研究者。

  凌泽润还有一个身份——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0年,国家下达了制订《机床检验通则第7部分:回转轴线的几何精度》国家标准的任务,行业内了解这项标准技术内容的人不多,先后转手几位专家,都感到力不从心。最终这一重担落在凌泽润的肩上。他二话没说,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制定该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该项标准方面的空白。

  201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杭州召开ISO机床标准会议,凌泽润代表中国提出9条修改意见,得到了会议负责人的认同。在此之前,还没有来自中国的专家提出过技术性意见。

  科研路上,永不懈怠。提及未来的规划,凌泽润说:“只要行业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秦一舟)

  王必强: 成果留在百姓家

018.jpg

  王必强

  “这周五家长会,老师要求父母都到场。”

  “哎,去不了,周五要入村培训防疫知识……我先给老师打个电话吧,回头给儿子道歉……”

  5月22日,挂掉妻子电话,泾源县香水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王必强一脸内疚,由于忙于工作,他已多次缺席儿子成长中的重要时刻。

  在儿子眼中,王必强或许是位不称职的父亲,但在村民心里,他却是尽职尽责、无怨无悔的好兽医。

  20年前,王必强从固原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距离县城60公里的蒿店乡畜牧兽医站工作。他了解到村民凭个人经验搞养殖,养鸡鸡死,养猪猪瘟,经常赔个底朝天。

  王必强萌发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的念头。

  他将培训场地搬进牛棚、羊圈、鸡舍,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现场操作。

  多年来,王必强累计组织开展科技培训120场次,参训人员达3.3万人次。

  “兽医不仅要教养殖户技巧,还要当好畜禽的‘保镖’。”王必强说。

  泾源县香水镇的4.3万头畜禽一直是王必强的重点“照顾对象”。2011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袭击固原市原州区,导致部分牲畜死亡,一时间,大街小巷传出不能食用任何肉质食品的谣言,人心惶惶。

  王必强迅速带领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做宣传、搞防疫。短短5天时间,他和同事夙兴夜寐,先后走访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为所有畜禽打疫苗,有效防止疫情输入。

#p#分页标题#e#

  在村民看来,王必强还是一名专业的全科兽医,小到畜禽感冒、肠胃生病,大到配种、接生,他样样在行。2013年,忙碌一天的王必强正准备吃晚饭,突然接到泾源县大湾乡六盘村养殖户韩孝任的求助电话:“母牛难产,都一个小时了,还没生出来!”情况紧急,王必强顾不上吃饭,立即赶往现场。

  “小牛犊侧位!”判明情况后,王必强二话没说就撸起袖子进行难产处理,一个多小时后,小牛犊经过校正胎位,顺利产出,大牛也安然无恙。而此时王必强累得大汗淋漓,身上一片血渍。

  “没有差的工作,只有高的追求。我愿用毕生精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王必强说。(宁夏日报记者 姜璐)

  艾绍贵: 人生因创新而精彩

019.jpg

  艾绍贵

  2018年底,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传出喜讯:艾绍贵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7年时间进行数千次试验,最终363kV/5000A/63kA高压交流真空快速断路器研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六氟化硫断路器相比,短路电流开断时间由50毫秒以上缩短至20毫秒以内,短路电流开断能力由63kA提高到80kA,这标志着世界首台超高压交流真空快速断路器研发成功。

  谁是艾绍贵?不仅仅是国内,许多国际专家也急切追问。熟悉他的人会心一笑,不熟悉的人得知艾绍贵来自宁夏,是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宁夏电科院名誉院长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不要认为宁夏地处偏远就难以研究出高水平成果,只要全身心投入,哪儿都能产出优秀成果。”艾绍贵自信地说。

  1982年,艾绍贵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了银川供电局高电压试验班。“沉”在车间、“泡”在班组,工作仅一年,他就因表现出色担任班长。1985年,看到艾绍贵的韧劲和拼劲,单位决定调艾绍贵到电力中心试验研究所。

  从此,艾绍贵如鱼得水。

  2007年,艾绍贵研制了“KNXQ一次限流消谐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消除PT铁磁谐振的空白。2013年,他主持研制了“快速开关型零损耗330kV电网限流装置”,鉴定委员会认为这项技术填补了该领域国际空白,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该技术还入选国家发改委2014年《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作为行业“领头羊”,艾绍贵一心扑在科研上,经常带着团队成员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候一抬头,天都亮了。”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把高质量的电能送到需要用电的地方,点亮万家灯火,温暖千家万户。

  眼下,艾绍贵还承担4个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研项目和1个国网宁夏电力公司重点科研项目。“我做科研有个宗旨,就是利国、利民、利人、利己。”艾绍贵说。

  在艾绍贵的书柜中,始终放着一本《平凡的世界》。“希望能在平凡的事业中能够有一些不平凡的作为。”艾绍贵说。(秦一舟)

  桂林国: 誓把荒山变沃野

020.jpg

  桂林国(中)

  35年,约等于一个人的半生,可以勾勒出一个人奋斗的足迹。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桂林国在35年的科研生涯中只争朝夕、勤奋工作,用耐心践行初心,用实际行动把荒山变沃野。

  1984年,桂林国从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专门从事旱作与节水农业研究。

  “我是宁夏人,我深深地了解缺水是制约家乡建设发展的瓶颈。”桂林国说,参加工作后,决心改变家乡农业面貌逐渐成为他的初心。他全身心扑在土地里,与贫瘠的土块较劲儿,期待通过自己的双手在黄土地掘出“金块块”。

  蒸发量远高于降雨量的现实情况,让桂林国将着眼点聚焦在旱作与节水农业及新垦土地快速培肥等方面。长期以来,桂林国坚持在农业和农村一线开展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在作物需水关键生育期及时灌水、在水分非敏感期有限调亏控水,和以延长灌水间隔期和“促控结合、减少灌水次数”的低频率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作物有限控灌技术。

  他还开发形成了以无机快速培肥技术和有限控灌技术为核心,以精细播种、中耕保墒增温及冬灌改春灌等技术为配套措施的新开垦土地快速培肥玉米节水高产配套技术;提出了以早覆黑膜及其配套品种、限额补灌、合理密植及优化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马铃薯旱作节水关键技术集成模式;研究提出了宁夏扬黄灌区饲用玉米高效节水全程机械化综合生产技术模式。

  从2013年至2018年,作为院地合作西吉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项目的负责人,桂林国组织研发团队开展了马铃薯宽幅间套作饲用玉米生态复合种植模式、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及冬蒜苗复种一年两茬高效种植模式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研发团队在西吉县将台、硝河、马莲等乡镇建立试验示范区15个,规模1.6万亩,研发形成新技术、新模式13项,制定地方标准4项,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万亩,推动西吉马铃薯产业与草畜产业走上生产生态协调与融合发展的道路。

  “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带来变化,我很自豪,希望未来能够作出更多贡献。”桂林国如是说。(加贝)

  何军: 尽我所能愿苍生无恙

021.jpg

  何军

#p#分页标题#e#

  “作为一名医生,能为患者治愈疾病、减轻痛苦是我最大的乐趣。”这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何军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有时即使全力以赴、竭尽所能,依然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看着一条条生命因病痛消失,何军心痛和遗憾之余,也深深感到自身所掌握的医学技能的局限。于是,她决定通过广泛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探索,从而缩小未知与盲区,挽救更多的生命。

  尽管临床工作非常辛苦,常常一个大夜班上下来,累得不成样儿了,但何军给自己加压——挤时间钻研医学知识,莫因知识盲点耽误患者的生命。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何军放弃休息日和节假日,她甚至缩短睡眠时间,努力学习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

  2000年,何军考取了宁夏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完成了一项关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学位,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研究。

  读博期间,武汉的夏日酷热无比,实验室里闷得像个蒸笼;冬天没有暖气,又冰冷潮湿,用惯了暖气的北方人在那样的环境里都生了冻疮。何军却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实验室里。有时候,实验不能中断,她索性铺张席子躺在实验室地上熬过一宿。

  在持之以恒地努力下,何军先后获得了2006年度宁夏医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7年度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以及2008年和2010年的宁夏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9月,何军又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从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研究,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年的科研工作经历,累计起来是一沓厚厚的获奖证书:何军先后12次获宁夏医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宁夏科技进步奖、宁夏科技成果奖,主持的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8个,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

德迅网 » 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