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青工的成长故事

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青工的成长故事

师傅郭继东为小陶传授雷达排故技巧

身高1米89、体重240,陶嘉明是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电子附件车间里名副其实的“大块头”。身材魁梧的他,每天做的工作确是在“针尖上舞蹈”,趴在工作台前,用精密的工具,修理着细到微米量级的复杂电路。他入职仅3年,确已成长为飞机雷达修理骨干。在沈维近期举办的航空维修技能大赛上,他代表“云之帆”队参赛,取得了大赛第三名和“电子导线制作”项目冠军的优异成绩。

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青工的成长故事

陶嘉明和他的导师刘新

启发式教学 他养成了查手册的好习惯

陶嘉明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电气维修专业。2013年10月,他做为新员工被分配到附件修理部电子车间,从事机载雷达修理工作。从电气专业到电子专业的转变,存在一定跨度,需要通过师傅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去完成。

他的代培师傅郭继东,是一名年逾五十、作风扎实、技艺精湛的老机务。回忆起师傅对他说的第一句话,他记忆犹新。师傅说,“我们这个工作,最重要的是按章操作。电子部件结构复杂,做任何操作都需要小心谨慎,按手册施工。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生命敬畏。我会根据你进步的程度安排学习内容的。”

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青工的成长故事

陶嘉明研发的咖啡壶试验台

最初的日子里,陶嘉明跟着师傅边看、边学。师傅在修理雷达部件时,边修边讲解电路原理。遇到一些特殊元器件时,师傅经常会对他提问,“这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小陶总是答不上来,郭师傅也不直接解答,而是让他回去查资料,待他弄明白后再深入讲解。小陶也因此养成了遇到问题查手册、找资料的好习惯。

一次,师傅拿着一台待修的雷达功放组件,指着一个铁片状的元器件,问他:“这是什么”。小陶答:“导电用的铁片?”师傅说,回去查,弄明白告诉我。经过一番查阅,学习,小陶回来告诉师傅,这是滤波器组件,一般电路板不常用。师傅说:“对,这个元件非常容易损坏,修理时要多检查和注意这个元件,其安装角度和方向差一点,整个功放就不工作了。”师傅的教诲令他记忆犹新,每当修理功放组件时都会想起师傅的话。

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青工的成长故事

细致微米量级的电路,容不得一丁点错误

勇于攻克难关 他成了发明家

南航在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上,有着一套系统化的培养机制,即“青年员工培养计划”,通过建立导师和师傅“双师”制,完善“传帮带”培养模式,在新员工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五年的这个培养关键期,给予他们业务技能、思想作风、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辅导,并根据员工个人特长,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机会,激发员工队伍活力,实现青年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陶嘉明的导师刘新与师傅郭继东,从他的日常工作中,发现他在设备装配方面有一定专长,并共同确定了对他培养方向,为他创造制作设备的机会。

一次,车间一台使用了20年的雷达底座测试台坏了。由于部件老化严重,已经没有了修复价值。车间准备重新引进新的测试台。该测试台需要从国外购买,价格在10万元左右。可是,由于原厂家的技术封锁,已经不对外出售该型测试台了。为此,车间决定自主研发。他的导师和师傅得知此事后,向车间提出建议,希望让陶嘉明来制作这部测试台。

接受任务后,郭师傅对小陶说:“虽然现在你还没有维修飞机部件的资格,但你可以通过研发制作测试台,来掌握飞机电路技术,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要把握住。”于是,陶嘉明当起了发明家。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利用2周时间专研电子、通讯等技术,根据原测试台图纸研究其电路系统,并积极联系技术部门,探讨研发细节。测试台制作时,他跑了8趟电子市场,购买到各种组装元件,仅耗资4千元,就如期完成了测试台安装。经过适航部门的实验验证,测试台完全满足雷达底座维修要求,性能达到原测试台标准。电子车间主任陆兵说,“这个测试台内部电路系统复杂,对初出茅庐的小陶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许多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工程师都很难独立完成其制作。”

陶嘉明在测试台研发制作上有了一定经验后,车间陆续将咖啡壶试验台等研发工作交与他来完成。现在小陶已成为车间里公认的设备发明家了。

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青工的成长故事

小陶定期会对自己研发的设备进行维护

在研发中学习 他进步很快

在雷达底座测试台研发期间,他组装伺服马达时,发现马达工作后不回转,找不到解决方法。于是,他将问题报告给师傅,师傅说:“好,通过这个,我来教你如何为电子部件排故。”师傅和他利用周日休息时间,钻进工作间一整天。郭师傅以该故障做为教具,边排故边讲解,从故障分析、模块化排故到电路板排查,层层划定故障区域,最终锁定故障为一个导线的连接位置错误。这次,让陶嘉明学会了电子部件排故程序,从那天起,小陶对电子部件的排故有了系统的理解。

那天以后,师傅开始让陶佳明接触机载雷达部件维修的部分环节了,陆续安排给他完成雷达组件的清洗、检查等工作。时光过得很快,就这样,陶嘉明经过3年多的磨练,现在已经成为可独立完成雷达部件维修的“老手”了,同事在电子部件维修时遇到困难也常常叫上小陶一起分析故障原因。他也往往能通过查资料,做测试,解决问题。

以比赛练兵 他成了“多面手”

今年9月8日,沈维举办国际规则的航空维修技能大赛。本次技能比赛要求五名工作者组成一支参赛队伍,每支队伍需要完成16个项目的维修技能比赛。这就需要每位队员一专多能,他们不仅要充分掌握本专业的维修技能,还要进行其他专业的训练。

为达到以赛练兵,培养青年员工的目的,附件修理部并未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机务们来参赛,而是特意挑选了工作勤奋、基础过硬的青年员工组建参赛队伍。

陶嘉明被推选上了附件修理部“云之帆”队参赛。在赛前准备期间,队员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从机轮拆装到无损探伤,从叶片孔探到材料粘接,他第一次接触机电专业的机务维修内容。

集训中,陶嘉明的导师刘新始终跟在这些青年员工身边,为他们提供后勤、设备保障和参赛指导。在训练间隙,刘新老师还专门为他们讲解如何运用APS理念进行维修操作,以提高效率。

#p#分页标题#e#

30多天的训练,这些青年员工都学会了其他专业的技能,16个比赛项目,至少会操作其中7项,并精通3项。而陶嘉明最为精通的就是导线制作,3年的专心工作与学习,使他练就了“细、准、稳”的功夫。在导线制作这个项目的比赛中,他摘取桂冠,取得冠军。国际航空维修技能大赛导线制作冠军孙子良,也对陶嘉明连连称赞,说他的水平可以参加国际比赛了。

最终,他和他的云之帆队总成绩排名第三。陶嘉明说:“这次比赛给我一个全新的经历,使我掌握全面的飞机维修技能,对维修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深了。”

除了陶嘉明,沈阳维修基地向他一样在不断成长的青年员工还有很多。他们在师傅和导师的帮助与教导中,逐渐成为沈维专业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走向一个个关键的维修岗位,成为航空维修工作的主力。就是这群孜孜不倦的年轻人和诲人不倦的老机务,时刻在沈维各个岗位演奏着一幕幕奋进的交响曲,推动着维修事业的不断发展。陶嘉明的师傅郭继东说:“看着这些'小年轻'成长起来了,感觉自己这手艺有了传人,将来他们一定比我们这些'老家伙'优秀。”(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沈卓) 

德迅网 » 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附件修理部青工的成长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