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粤剧发展不仅要“守”,更要“突围”

image.png

她让粤剧首登国家大剧院舞台

文/ 金羊网记者黄宙辉 通讯员何丹

图/ 金羊网记者邓勃

5月5日下午,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做客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参加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举办的“名家大讲堂·粤剧新传承”系列活动。她围绕“我和粤剧的半世情缘”主题,与现场戏迷分享自己的艺术人生。她说:“我的生命就是属于粤剧。我很感激能从事这个事业,它很有价值,有意义。”

image.png

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睇《杨门女将》

对上世纪粤剧的鼎盛时期,倪惠英充满了怀念。1978年,广州粤剧团开排《杨门女将》,这是样板戏之后传统戏剧第一次复兴。演出盛况空前——中山纪念堂连演一个月,观众还要通宵排队。“那时,两张粤剧票是很贵重的礼物。”倪惠英说。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从事粤剧“有点太艰难”。“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政府也给予了很大支持,粤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认为,我们仍然没有真正打开粤剧在当下的观众市场。”倪惠英认为,粤剧仍然面临很大挑战,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要沉下心思去磨“作品”,在演出和经营方面也都需要花心思去包装。

粤剧首次登陆国家大剧院舞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倪惠英最迷茫的时候。当时,娱乐文化传入广州,粤剧市场急剧萎缩,年轻观众也严重流失。但即便粤剧最困难的时期,倪惠英也一直在坚守:城市没观众,就去海外演、去农村演。

在粤剧的创新上,倪惠英也一直身体力行。2002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具有粤剧创新里程碑意义的《花月影》诞生了。倪惠英在粤剧演出中加入交响乐,甚至糅入了流行乐,连现代舞和古典舞也被纳入其中,这种表现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1年,《花月影》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广东粤剧首次登陆国家大剧院舞台。倪惠英至今仍记得当时收到几百封诉说观后感的学生来信,很多学生都说“没想到粤剧还能这么演、这么美!”这让倪惠英又感动又高兴,“《花月影》让很多徘徊在粤剧大门口的人真正走进了剧场,这或许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身体力行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

《花月影》实现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但倪惠英仍然不满足,一边创编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改编的粤剧 《豪门千金》,由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家巷》,一边身体力行地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

近两年,倪惠英更亲编“粤韵操”,把粤剧身段融入在健身操里面,还邀请著名导演田沁鑫来编排《广府华彩》,让粤剧传统的排场、技艺串联更时尚、更符合现代审美。退休后,她又挑起了工程浩大的粤剧教科书《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工作。

15岁就当主角大红大紫,如今从事粤剧艺术工作已大半生的倪惠英,似乎有一种“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她说:“一个人一定要有追求,有信仰。我是时代的幸运儿,传统粤剧遇到了一个好的发展时期,守住根,留住魂,讴歌伟大时代精神,唱响民族复兴大戏,是我们戏曲人的使命和责任。”

粤剧发展不仅要“守”更要“突围”

在5月5日的分享活动现场,戏迷们亲切称呼倪惠英为“英姐”。他们当中,不仅有听着“英姐”的粤剧长大的50后、60后,甚至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80后戏迷、95后戏迷。“我小时候跟着家人看戏,尤其喜欢《花月影》,一下就被里面的声音迷住了。”一位95后戏迷一上台就忍不住掏出手机与倪惠英合影,《花月影》是引领她进入粤剧殿堂的第一部作品。

感受到年轻观众对粤剧的热爱,倪惠英倍感欣慰。在分享中,她多次提到,粤剧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仅要“守”,更要“突围”。倪惠英说,直到今天,她仍在不断学习新东西,希望为粤剧开辟新的观众群体,“观众的培养对于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德迅网 »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粤剧发展不仅要“守”,更要“突围”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