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1] 、永乐皇帝[2] 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3-4]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5-6] 。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7-10]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11]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12] ,疏浚大运河[13-15] 。1421年迁都北京[16] ,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17] 与明太祖合称为“明朝二祖”[18] 。[19]
《明史》评价他说:“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