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翘(北京市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 0 0
施剑翘(1905年—1979年),原名施谷兰,安徽桐城人,自幼生活在山东济南。施剑翘从小受父亲宠爱,深居闺阁,还缠过足。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师教授学问,对古文诗词颇感兴趣。13岁时当家管事,18岁时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1935年刺杀孙传芳。1936年10月14日,在施剑翘入狱11个月的时候,时任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国发表公告,决定赦免施剑翘。此后,由中华民国最高法院下达特赦令,将施剑翘特赦释放。1937年,担任湖南抗敌后援总会慰劳组主任。1942年,施剑翘发起捐献飞机的倡议,得到各界的响应,被选为献机委员会指导长,最终募得3架飞机的资金。[1]1979年被确诊为晚期直肠癌,于当年的8月27日猝然去世,终年74岁。骨灰葬于苏州城西天灵公墓。-
本名:施剑翘 别名:施谷兰 所处时代:安徽桐城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安徽桐城 毕业院校:天津师范学校 性别:女 职业:居士 宗教:佛教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施剑翘(当时名为施谷兰)从小受父亲宠爱,深居闺阁,还缠过足。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师教授学问,对古文诗词颇感兴趣。13岁时当家管事,18岁时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
1925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为争夺安徽、江苏的地盘展开战争,时任奉系第二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的施从滨奉山东督办张宗昌之命迎头截击。施从滨率军南下时,孙传芳曾连发三封电报要施同他合作,但施不予理睬,反而孤军深入。在皖北固镇的交锋中兵败受俘,被孙传芳枭首于蚌埠车站,示众三日。后来施剑翘的三叔以同乡名义将施从滨尸首运回安徽桐城埋葬,并赶到天津给嫂子和侄女报信。死讯传来,年仅20岁的施剑翘就立志为父报仇,手刃仇人。
复仇之路
“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情。痛亲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这是1925年得悉父亲惨死的确切消息后,施剑翘所作明志诗的后四句。当时国内女权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伸张,但作为一个裹足女子,弟妹又都年幼,施剑翘先是将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依靠张宗昌的关系,施中诚得以担任烟台警备司令这一要职。但此后施中诚却反劝其打消复仇念头。施剑翘因此与施中诚断绝了兄妹关系。
1928年,在施从滨遇害三周年的忌日上,痛苦施剑翘母女惊动了前来借宿的同乡人施靖公。此人时任山西军阀阎锡山部的谍报股长,是施中诚的军校同学。施靖公表示愿意承担报仇雪恨的大事,施剑翘遂下嫁于他,迁居太原。
到了1935年,施靖公被提拔为旅长,而报仇之事却一拖再拖。施剑翘在要求施靖公为父报仇遭拒后,与其一刀两断,带着两个儿子返回娘家。同年,施剑翘有感于10年中空付许多心血而父仇未报,吟诗“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并从此由“施谷兰”改名为“施剑翘”。并把两个儿子的名字由“大利”“二利”,分别改为“佥刃”和“羽尧”,组合起来便是“剑翘”。
1935年,施剑翘的弟弟施则凡已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他带回一把日本军刀,发誓要手刃孙传芳,被担心反将功亏一篑的施剑翘制止。
1935年,施剑翘通过手术放开了裹着的双足,并练习枪法。之后,施剑翘打听到孙传芳兵败寓居天津的消息,于是前往天津。同年农历九月十七日——施剑翘的父亲遇难十周年这天,她到天津日租界观音寺为父亲举行纪念法会。从受邀前来的富明法师(富明大德)口中得知孙传芳已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施剑翘随后化名“董慧”,委托一位女居士介绍加入了居士林。施剑翘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孙传芳的身貌、口音及活动规律,知道他每周三、六必到居士林听经,随即做了刺杀的具体安排:将准备好的《告国人书》和遗嘱印制出来,打算在行刺后散发;并把11月13日(星期三)定为替父报仇的日子。
1935年11月13日,正是讲经日,前来听经的孙传芳端坐在佛堂中央。施剑翘本在靠近火炉的后排座位,离孙传芳较远,她以背后的炉火太热为由要移到前排去。看堂人允诺后,施剑翘站起身来,伸手握住衣襟下的手枪,快步来到孙传芳身后。待众居士闭目随富明法师诵经,施剑翘悄悄拔出勃朗宁手枪,对准孙传芳的后脑勺射出了第一发子弹,紧接着又朝他的太阳穴和腰部各射一枪。
枪声响后,佛堂大乱,施剑翘将提前准备好的《告国人书》和身穿将校服的施从滨照片抛向人群,大声宣布自己的姓名及行刺目的,并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决意自首。不久,施剑翘被前来的警察带走。施剑翘的长孙女施朝说:“奶奶的刺杀计划当时只跟她的大弟弟施则凡商量,本来施则凡也是要参与刺杀的,但奶奶觉得弟弟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再出什么意外。决定行刺前几天,她谁也没告诉,先是叫家人把外祖母送到南京,又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托给妹妹施韧兰照顾,她是抱着必死之心去的。”
当天下午6时,《新天津报》发出号外,报道了“施从滨有女复仇,孙传芳佛堂毙命”的特大新闻。次日,天津、北平、上海等各报都以头号标题刊载了这一消息,全国轰动。
遇赦免刑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案被移送到天津地方法院检察处。在侦讯中,施剑翘不讳事实,直陈了杀人经过和原因。按照当时的法律,施剑翘的行为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死刑。在法庭上,施剑翘详细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复仇历程,最后说道:“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这一案件,天津地方法院一审判决为有期徒刑10年。
1936年4月13日,《新天津报》刊登了她在狱中写的文章《亲爱的同胞,赶快奋力兴起吧》。此谋杀案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报章、杂志争相报导,称赞她为“女中豪杰”“巾帼英雄”,要求政府特赦。
1936年8月13日,经辩护律师代为申诉,施剑翘被河北省高等法院判处7年监禁。全国妇女会,江宁、扬州、江都妇女会,旅京安徽学会,安徽省立徽州师范等团体纷纷通电呼吁,希望最高法院能对施剑翘援例特赦。电文中有“况孙传芳曾南拒革命之师,又北窥齐鲁之境,今施剑翘之事,直接以复父仇,间接即除国憝”的语句。后冯玉祥同李烈钧、于右任、张继、宋哲元等人出面救援,呈请国民政府予以特赦。
1936年10月14日,在施剑翘入狱11个月的时候,时任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国发表公告,决定赦免施剑翘。此后,由中华民国最高法院下达特赦令,将施剑翘特赦释放。
特赦之后
特赦不久,施剑翘与母亲董氏、弟弟施则凡先在南京生活,后来又随施则凡前去湖南长沙。
1937年,担任湖南抗敌后援总会慰劳组主任。
1941年7月,施剑翘与母亲随弟弟施则凡到了四川合川县。目睹日本飞机肆意轰炸、百姓蒙受灾难的悲惨情景,她主动面见县长,请缨开展救灾工作。
1942年,施剑翘发起捐献飞机的倡议,得到各界的响应,被选为献机委员会指导长,最终募得3架飞机的资金。为此宋美龄特地通过冯玉祥在重庆约见施剑翘,并邀她到全国妇女慰劳总会工作,被施剑翘婉言谢绝。
1946年初,施剑翘在苏州的安徽同乡会馆创办私立从云小学,自任校长。从云小学招收的绝大多数是工人城市贫民子弟,也有部分孤儿和流浪小孩。
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间,周恩来、邓颖超撤离南京到达上海。施剑翘为解决办学经费到沪上募捐,曾造访周恩来、邓颖超的居住地。在此期间,她和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有过多次接触并逐渐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深厚感情。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施剑翘率领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扭起秧歌、敲起锣鼓,欢迎入城的解放军。当时解放战争仍在进行,施剑翘于是送两个儿子参加解放军,分别进入第二野战军及第三野战军的军政大学。
1949年9月27日至10月8日,苏州市在乐群社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施剑翘当选了这次会议的代表。这一年,她当选为苏州市妇女联合会的副主席。
1952年,施剑翘将倾其心力创办的从云小学移交给苏州市人民政府管理。此时疾病发作,她赴北京到协和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子宫癌,手术后前往五台山疗养。同年移居北京,后以居士身份在碧云寺修行。
1957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1979年被确诊为晚期直肠癌,于当年的8月27日猝然去世,终年74岁。骨灰葬于苏州城西天灵公墓。临终时,施剑翘对小儿子施羽尧说:“娘老了,但还有一个心愿,如果健康许可,愿为祖国统一尽一份力量,宋美龄我见过,蒋经国我也见过,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主要影响
接受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的教育影响,造福人民
施剑翘在1937年慰劳平行关大捷的八路军将士时,认识了中共干部徐特立同志。1938年前去武汉慰劳空军飞行员时,列席“战灾儿童义养会”又见到了史良和邓颖超同志,并化名与邓建立了通信联系。其后又通过陶行知先生,多次到重庆拜访周恩来和董必武同志。1936年她特赦出狱后去南京拜谢冯玉祥将军对她的营救,接受冯玉祥将军的教导,积极投身抗战,1946年筹建从云小学,再次受到冯将军的支持鼓励。这些共产党干部和爱国民主人士对施剑翘后半生影响很大,促使她日后为人民解放和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智避监视,慰问烈属
1946年原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刘善本,驾驶B-24型轰炸机(当时国民党中最大、最先进的飞机之一)飞往延安,成为国民党军中第一个驾机起义的人。他的家属住在上海,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生活困难,周恩来两次托人送钱给他家属都未成功。后来他把这个任务托付施剑翘,施勇敢地接受下来,利用她过去武汉劳军时认识的一些空军上层人士,乘坐空军司令部的军用吉普车直驶刘家,大声训斥监视的特务,又赏钱给他们买汽水喝。乘他们离开的间隙将钱交给刘的爱人周叔璜,并转达周恩来同志的慰问。
劝说国民党军亲友,动员美国学医的胞妹
抗日战争胜利后,施剑翘随母亲和兄弟定居南京,不止一次去梅园拜访周恩来和邓颖超。她坚信中国的未来属于共产党,劝说担任国民党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的嫡堂兄施中诚,迫使其兄答应辞去军长职务,不直接与解放军作战。她还说服两个国民党少将军衔的胞弟施则凡、嫡堂弟施仲达留在大陆为新中国效劳。后施则凡任南京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教员,施仲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她又动员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的胞妹施纫兰回新中国服务,施纫兰后在北京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医师。她还劝说当时在阎锡山部任中将参谋长的郭宗汾起义投向共产党,后来郭果然随傅作义将军起义。
创办学校,掩护革命
1947年至1948年,施剑翘先后在从云小学掩护多名地下共产党员、地下民主同盟盟员、进步爱国青年学生进行革命活动;发展组织,秘密集会,架设电台,出版地下刊物,向小学高年级学生贯彻进步思想。史良曾推荐地下民盟成员金若年来校工作,施剑翘同意金若年将从云小学作为地下民盟的活动据点,秘密印刷地下刊物《民工通讯》和《光明报》。
艰苦募捐,为国效力
解放初期,施剑翘到处募捐,维持从云小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所在学校师生不仅勤奋学习、工作,还积极投入各项政治运动。施剑翘担任苏州市人大代表、市妇联副主席时,她带领全校师生踊跃捐款捐物救济灾民,购买折实公债支援国家建设,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去苏州康复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
轶事典故
1941年7月下旬,施剑翘全家从湖南长沙迁往四川省合川县,当时徐悲鸿也住在该县,且两家又是近邻,徐悲鸿仰慕施剑翘刺杀汉奸孙传芳,施剑翘则久闻徐悲鸿画艺出众,两人相见恨晚,经常你来我往,关系甚密。后来,公推施剑翘为合川县献机委员会指导长,徐悲鸿积极支持,并赠给她不少书画。此后,施剑翘就在合川发动群众,夜以继日地组织募捐。她不仅自己带头把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以及徐悲鸿赠给她的几幅书画全部捐献,而且还亲自上街讲演、宣传,上门到户说服动员,仅半年时间,她募捐的金额就买了三架战斗机献给抗日空军。这件事在全国、全世界引起轰动,有47个国家的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徐悲鸿对施剑翘也更加敬仰,夸她不愧是女中豪杰,爱国情怀令人感佩。1947年冬至那天,徐悲鸿听说施剑翘要迁回故乡桐城,当即挥毫泼墨,给她画了一幅飞奔的骏马,并题诗一首,表示敬仰和留念。次年初,施剑翘举家返回故乡,途经安庆探望姨侄女邓女士时,便将这幅画交给她珍藏。如今这幅画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保存完好,它对研究国画大师徐悲鸿以及其与施剑翘之间的友谊,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十年谋报仇
施从滨被杀后,施的全家悲痛欲绝,特别是他的女儿、20岁的施谷兰更是异常悲愤,她决心要为父亲报仇。但施谷兰也清楚地意识到,要置孙于死地比登天还难。可这位妙龄少女毫不灰心,坚定地踏上了一条复仇之路。
施谷兰找到堂兄施中诚,请求他帮助为父报仇。施中诚从小寄住在施家,深受施从滨的教诲。从军官学校毕业后,得到施从滨的扶助,升迁很快,施从滨父女对他可谓恩重如山,他曾在施从滨的遗像前发誓报仇,为此,施谷兰和母亲还找到了施从滨的老上级张宗昌,请求他给了施中诚一个团长位子,以便报仇。后来他步步高升,当上了烟台警备司令。然而,当施中诚当上烟台警备司令后,就把报仇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失望之余,施剑翘就写了封长信给这位堂兄,表明断绝来往之意,从此多年没有联系。直到中日战争胜利后,她才与这位堂兄有所联系,主要是劝说这位国民党74军中将军长不要与解放军为敌。
1928年,施谷兰随母亲移居济南。这年的农历九月十七,是父亲遇害3周年忌日。施谷兰跪伏在父亲的遗像前,想到年复一年,大仇无法相报,不禁与母亲抱头痛哭。母女俩的哭声惊动了借住在施谷兰家的同乡同姓人施靖公。此人时任山西军阀阎锡山部的谍报股长,也是施中诚的军校同学,山西太原人,此次前来济南办事,因与施从滨有过交往,便借住在施谷兰家。他闻听哭声,来到母女俩面前,对施谷兰说:“我曾经受过施公的栽培,对小姐的遭遇深表同情,如果小姐愿以身相许,我决心为施公报仇。”施谷兰此时已被复仇的火焰烧得心焦意乱,心想只要能为父报仇,什么委屈也能咽下。就这样,施谷兰决然冲破了同姓不结婚的藩篱,跟随靖公迁居太原。未曾料想施谷兰为施靖公生了二子之后,施靖公随着官运亨通,越来越贪生怕死,施谷兰几次催促,他都无动于衷。施谷兰又一次失望了,并于悲愤中写下“一再牺牲为父仇,年年不报使人愁”的诗句。
转眼到了1935年,施从滨被杀已整整10年了。施靖公被提升为旅长,而报仇之事却一拖再拖。施谷兰在最后一次要求施靖公为父报仇遭到拒绝后与施靖公一刀两断,带着两个儿子不辞而别。当时两个儿子一个是七岁,一个是两岁。也就是从这一年,施谷兰想到10年来空付许多心血而父仇未报,心里一阵难过,不禁吟出一句诗来“翘首忘明月,拨剑问青天。”从此她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施剑翘”,以激励自己早报杀父之仇。并且给两个儿子也改了名。大儿子原来叫“大利”,,小儿子叫“二利”,分别改为“佥刃”和“羽尧”,哥俩的名字组合起来就是“剑翘”。在施剑翘携子出走后,施靖公也曾主动与其接触,但都被她毅然回绝了。施剑翘行刺孙传芳成功并入狱后,施靖公亲自赶到牢里探望,但仍被施剑翘拒绝了。解放后,施靖公成了俘虏,被集中学习,写过很多信给施剑翘,意思是想在学习期满后,与其团聚。直到他生病,组织上希望施剑翘能去一趟看看,但施剑翘坚决不去。施靖公去世后,相关遗物被邮寄到施剑翘处,她都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可能在她心中,从她离去的那一刻起,她与这个人就再也没有一点关系了。
这时施剑翘的弟弟施中杰已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毕业回国,他随身带回一把日本军刀,发誓要亲手杀了孙传芳。看到弟弟的表现,施剑翘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施剑翘又怕弟弟万一失手,不但不能报仇,还会毁了前程。
眼见别人无法帮自己报仇,施剑翘只能放开裹着的双足,自己习练枪法,她要自己出马了。之后,施剑翘听到孙传芳兵败寓居天津的消息,遂感到为父报仇的机会到了。她毅然离开太原前往天津。又是农历九月十七,施剑翘一早就来到观音寺为亡父烧纸、念经。之后她偶然从一个和尚口中探听到靳云鹏和孙传芳都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孙还是该林的理事长。
第二天,施剑翘就化名“董慧”,委托一位女居士介绍加入了居士林。此后,施剑翘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孙传芳的身貌、口音及活动规律等,知道他每周三、六必到居士林听经,随即做了刺杀他的具体安排:购置一台油印机,将准备好的《告国人书》和遗嘱印制出来,打算在杀死孙传芳后散发;把11月13日定为替父报仇的日子,因为这天是星期三,按照惯例,孙传芳这一天必到居士林听经。
刺杀孙传芳
1935年11月13日终于到了,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施剑翘估计孙传芳未必会来,便把准备好的左轮手枪和传单等物暂时放在家里,自己空手来到居士林观察动静。中午过后,仍不见孙传芳的踪影,施剑翘正有放弃行动之意,忽见一位身披袈裟、年约50岁、留着光头的人走进了佛堂,施剑翘断定此人就是孙传芳。她立即租了一辆小汽车,匆忙赶回家中,取出手枪、传单等物,又返回居士林。
此时,佛堂里已经坐满了听经的居士,孙传芳端坐在中央。施剑翘找了一个靠近炉火的后排座位坐了下来,马上她发现这个位置离孙传芳距离太远,万一失手将前功尽弃。于是,她对身旁的看堂人说:“我的座位离火炉太近,烤得难受。前面有些空位,可不可以往前挪一下?”看堂人点头表示允诺。施剑翘站了起来,伸手握住了衣襟下的手枪,两眼盯着孙传芳发亮的秃脑袋,眼睛里放射出仇恨的光芒。她快步来到孙传芳身后,还没等周围的人看清来人是谁,便拔出枪来对准孙传芳的耳后,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之后,孙传芳扑倒在地,施剑翘怕他不死,又朝他的脑后和背后连开两枪。
佛堂里顿时混乱起来,施剑翘边散发传单边大声说道:“我叫施剑翘,为报杀父之仇,打死了孙传芳。详细情况都在这传单上写明。我不走,你们可以去报告警察。”有胆大的人拾起传单观看,只见上面写着:“父仇不敢片时忘,更痛萱堂两鬓霜。纵怕重伤慈母意,时机不许再延长。不堪回首十年前,物自依然景自迁。常到林中非拜佛,剑翘求死不求仙。”还写道:“施剑翘(原名谷兰)打死孙传芳,是为先父施从滨报仇;详细情形,请看我的告国人书;大仇已报,我即向法院自首;血溅佛堂,惊骇各位,谨以至诚向居士林及各位先生表示歉意。”随后,施剑翘从容地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第二天,天津、北平、上海各报都以头号字标题刊载了这一消息,全国为之轰动。
遇赦免徒刑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案件在天津的地方法院审理。按照当时的法律,施剑翘的行为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死刑。在法庭上,施剑翘毫不畏惧,详细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复仇历程,最后说道:“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施剑翘的陈述以及律师的辩护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旁听者,也感动了法官。当时,社会上存在一些猜测:施剑翘哪来的枪、她是怎么学会开枪的,等等。外界普遍觉得这么一个刺杀行动,不可能是她独自完成,肯定幕后有更深的背景,甚至还有人说她是受蒋介石当局的授意。施剑翘都一一解答:行刺用的手枪是弟弟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朱其平买的,一直暂存于施家;因为从小就常拿父亲放在枕头下的枪玩,她很早就知道如何装子弹、如何射击等。
在审理过程中,社会各界纷纷对施剑翘表示声援,并强烈呼吁国民政府释放或特赦施剑翘。法庭鉴于施剑翘的为父报仇情节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应,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施剑翘有期徒刑10年。这已是谋杀罪中最低的刑罚,但施剑翘并不服判,她上诉到天津市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接受上诉,1936年8月13日,改判其有期徒刑7年。施剑翘仍然不服,再上诉到南京全国最高法院(中华民国讼诉制度为三审终审制)。在这期间,国内民间团体要求释放施剑翘的声浪日益高涨。施家也一直在设法营救,后来通过关系找到冯玉祥。冯玉祥与施剑翘的生父施从云在清末同时发动滦州起义,曾有袍泽之谊,于是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李烈钧、张继、宋哲元等30位党政要人也向政府吁请。在舆论压力下,1936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公告予以特赦。
施剑翘出狱后,施剑翘再也不提父亲及刺杀孙传芳的事。在她心中,仇已报,怨已了,她还是个普通的良家妇女。1946年9月17日,施剑翘来到灵岩山。这天是父亲施从滨遇难21周年忌日,她上灵岩寺做佛事,为父亲亡灵超度。佛乐缥缈中,施剑翘心有所悟。三天后,施剑翘在灵岩寺皈依佛门。
主要作品
谷兰
施谷兰(施剑翘)
深谷芳兰一枝春,攀绝高崖凌碧空。纵有红花漫四野,岂无绿草染前峰。繁枝不怕春色浅,根茂何愁冬土深。生就山中一根草,只怕孤芳不惜春。
这首名为《谷兰》的诗作出自一位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女诗人,名叫施谷兰,诗言志,人们总能从文人墨客们的作品里挖掘出一些内涵来,施谷兰这首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诗作自然在她的人生当中有着更为独特的地位,锦心绣笔,稚嫩当中也透着某种早熟和老练。凌碧空的坚强,不惜春的孤傲,倒是和后来这位奇女子的人生有着一脉相承的路数。当然了,她爆得大名的时候已经改名了,叫施剑翘。
人际关系
父亲:施从滨(民国军事家)。
历史评价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后,举国上下对其褒贬不一。由于媒体对施剑翘在法庭中感情的宣传,以及孙传芳的军阀身份,施剑翘博得了多数人的同情。在这一情感因素的推动下,施剑翘基于孝道的复仇,被当时的媒体描述为“现代侠女”,时议也倾向于她。全国妇女界,多以施剑翘为妇女界之光荣。在许多请愿团体的电报中,施剑翘的复仇行为被称为“为国锄奸”“为民除害”,非但无罪,反为挽救世风的道德典范。
与此同时,部分知识精英和左翼评论者指出,施剑翘的作为属于愚孝,是封建信仰的余毒,后者以这种儒家孝道与马克思主义的强国观相抵触。如《国闻周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若以孝为基础的私人复仇被提倡,将引发暗杀之风,导致社会秩序崩溃。这种观点,多置社会的概念于家庭伦理之上。
1936年4月13日,《新天津报》刊登了她在狱中写的文章《亲爱的同胞,赶快奋力兴起吧》。此谋杀案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报章、杂志争相报导,称赞她为“女中豪杰”“巾帼英雄”,要求政府特赦。
还有一种声音,乃是要求司法独立,坚持法外无情。如《法律评论》《独立评论》中的若干文章,都力图申说“人情是一事,法律又是一事”。此种主张强调法律威严,反对“为孝屈法”,却因当时复仇正当性与弱者反抗强权正当性下的大众同情,而被舆论边缘化。
施剑翘为亲复仇而杀人犯罪,执法者则应“为孝屈法”,不仅不能对其绳之以法,反而应予以褒奖,否则会被社会评价为“适法不当”或“无情”。最终国民政府也对施剑翘“特予赦免,以示矜恤”。
施剑翘在复仇案中建立起来的声誉一直延续。自抗日战争起,施剑翘组织募捐活动,积极办学,协助开展革命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贡献,成为爱国主义的代表。
艺术形象
电影《女刺客》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电影《女刺客》
《女刺客》剧情简介
军阀混战,名将许松平成了东南联军司令陈全光的俘虏。许松平的女儿许越男胸中燃起复仇的烈焰。越男变卖家产请土匪帮忙,但失败了;她求助堂兄,堂兄食言;她又寄希望于王庆洪,但两人成婚后,王便把复仇置于脑后。10过去了,许越男已成为母亲,但复仇之心一刻也没有减弱。她毅然离开丈夫,找到了老态龙钟当了佛家弟子的陈全光。好友告诉她陈全光依然是勾结日寇的刽子手。许越男便坚决的打死了正在讲经的“大师”。在舆论的声援下,许越男没有坐牢,带着自己的女儿开始了新生活。
筹摄《施剑翘》传记
2013年1月16日,《东方早报》消息,姜文宣布将开拍施剑翘的传记电影。不亦乐乎电影公司的宣传总监阎先生对记者证实,“姜文早在六七年前,即拍摄《太阳照常升起》前,就与施剑翘的家人签约,拿到了人物拍摄的版权,而公司一直有编剧在做该片的剧本创作,打算拍摄成一部人物传记类影片。”姜文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该片一直在剧本的打磨阶段,至今还未启动该影片的拍摄。
《一代宗师》宫二原原型
带来儿子,娶下苏州儿媳
办学期间,施剑翘把两个儿子一起带到了苏州。没想到,这一来让施剑翘有了个苏州儿媳。
张冰说,她1926年生于苏州,因曾经休学,跟1929年出生的施佥刃成了苏州中学高中部的同班同学。再后来,两人一起参军,1954年结为伉俪。张冰说,婚礼是在北京举办的,由婆婆的妹妹施纫兰主持,很简单。当时婆婆因病在五台山疗养,没能参加婚礼。
后来,施佥刃转业到黑龙江省宝清县852农场工作,张冰也调至该农场的中学执教。施佥刃去世后,张冰才调回苏州工作,那一年已是1979年。
张冰和施佥刃生有一子一女,儿子施勤一直在苏州生活。
患癌去世,长眠苏州城西
解放后,施剑翘继续在苏州办学,还担任过苏州市妇联副主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2年,她顺应形势,把从云小学移交给了苏州市政府管理。
常年的劳累奔波,让施剑翘的身体严重受损。张冰介绍,移交学校后,婆婆去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诊断,从此未再回到苏州。
张冰说,那次检查发现,婆婆患了子宫癌,手术后就前往五台山疗养,后来常年定居北京,并被增补为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1979年8月27日因晚期直肠癌在北京去世,终年74岁。
由于婆婆生前特别留恋苏州和杭州,又曾在苏州生活、工作了6年,张冰又回到苏州工作,因此,婆婆的骨灰最后被安葬在了苏州城西的天灵公墓。
对于热映中的《一代宗师》,张冰说她已通过相关报道有所了解。她觉得,宫家二姑娘宫若梅为报杀父之仇,断发奉道,一辈子不婚嫁不生育,这些情节跟婆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就是都替父报仇,不同之处则是婆婆有过婚嫁、生育过两个儿子,“因此,把婆婆定位为宫二的原型之一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姐的欢喜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