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吴连登(毛主席生活管理员)

人物简介

1941年出生在建湖县芦沟镇一个农民家庭的吴连登,1958年走出农门,来到盐城江淮农具厂(今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当翻砂工人,1959年被盐城地区行署推荐到人民大会堂当服务人员,1960年经中央警卫局筛选,到中南海工作。1964年国庆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亲自找吴连登谈话,让吴连登到自己家里帮忙。从此,吴连登兢兢业业当好主席的“管家”,一直到主席逝世,吴连登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整整12年。

人物自述

“平板三轮车拉着我进了中南海”

“我的家很贫寒。”在迎宾馆3楼大厅会客室里,吴连登刚坐定身就应邀介绍自己的家庭。“我们家不知道替地主做了几辈子长工,我记事时就吃不饱穿不暖。至今还清晰记得,我一年只有春节时才有一双新鞋可以穿,平时出客(走亲戚)只能拎着鞋光脚走,等离亲戚家很近的时候到河边洗洗脚换上鞋。 而一件衣服往往要补几十层。”

1958年,才17岁的吴连登参加了江淮农具厂的招工,并且一下子考上了,成为一名翻砂工。1959年,盐城地委从江动调4个人到地委招待所当服务员,其中,有两人不肯“伺候”人而离开了,吴连登却留下了。“从农民通过考试转变成工人我就很满足了,只要有工作可干,我根本不考虑其他的。即便是打扫卫生、端茶送水,我也总比别人快。我一趟能拿10个暖水瓶,一手提4个,两个胳膊再各夹一个。招待所离打水的地方一趟500米,我每天5点起床,就这么来回跑,一个人负责整整一栋楼。”吴连登说。

命运发生转折在1959年。这一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要从全国各地挑选服务员。盐城地区也分了一个名额。经过多轮的筛选,吴连登脱颖而出,被分配到大会堂餐厅当服务员。时任地委书记的陈宗立嘱咐吴连登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对我的要求,字字刻在我的心里,至今不敢忘。”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吴连登自带行囊,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11个月后,中南海从人民大会堂选调两名服务员,“特别能干”的吴连登一下子被选中。

“中南海派了一辆平板三轮车来接我们,周围挤满了来看热闹的同事。我俩把行李放在车上,跟在三轮车后面,一步步走进了中南海。”

3天后,吴连登在中南海颐年堂第一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有个习惯,开会时他基本上是第一个到,他要和陆续进来的人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平常业务熟练的吴连登,这时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为毛主席端的一杯龙井茶,由于手抖得厉害,等走到毛主席面前,茶已经洒出了一半。

“毛主席还有个习惯,凡是第一次见到的人,他都会盯着你看,问你的情况。主席问我:‘你是新来的吧,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吴连登。主席问我的名字是谁起的,我说是一个和尚。主席笑着说:‘一听就不是父母给起的,这个名字好。’主席又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江苏盐城来的。他说:‘噢,咸城来的。’我说:‘不对,是盐城。’主席笑了:‘唉,那不就是咸城吗?’毛主席这么幽默,我就没那么紧张了。”

为什么主席说吴连登的名字好呢?“后来,我从汪东兴等处获悉,主席还叫我另外一个称呼,他用的是我的名字最后一个字的谐音‘登’,叫‘不灭的灯’。”

1964年国庆节,22岁的吴连登正在天安门城楼上服务,毛主席身边的护士长找到他,“大登,主席叫你呢!”“主席说,‘你不就是那个咸城人吗?我可记得你呦。我要和你商量点儿事,因为我身边有许多事情,家里也有许多事情,都没有人做,我想请你,能不能给我帮帮忙?’当时我既紧张又感动,主席竟然这么客气请我帮忙。我激动地说‘好!’,就这样我进了毛主席的家。”

“搞慈善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

受毛主席的影响,吴连登一辈子最看不下去老百姓受苦受穷。他回忆说,毛主席曾在进城后,从卫士长李银桥的口中得知,一名三轮车夫因为肝上出了毛病,但家里穷看不起病,他吩咐吴连登从他的工资中支出300元给车夫看病。经过毛主席的资助,车夫终于将病看好,但他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救了自己一条命的人是毛主席,这件事对吴连登的影响最大。

吴连登说,毛主席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那个年代虽然物质上比较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充满了浓浓的友爱之情。

1965年的冬天,吴连登远在建湖县的老家大崔庄父母住的草屋,不慎失火被烧,当时他只拿33元工资的他,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为了不打扰主席,他还是守口如瓶,不想让主席知道。

后来,这件事被理发师周福民晓得了,最终还是告诉了主席,毛主席特意叫周福民从主席自己的工资里取出300元钱送给吴连登。那时的300元钱对他们一家子来说,确实帮了大忙,而这些钱也是毛主席近一个月的工资。吴连登连连摆手说:“不能要。”毛主席说:“这钱也不是我的,而是人民的。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地学习,再为人民服务。”

吴连登说,小时候家里虽穷,父母见邻居家没吃的,只要自家有吃剩的,一定会接济邻居。毛主席和父母的行为对吴连登潜移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埋下了热心公益慈善的种子。

“做慈善是高尚的,是有崇高道德的事,对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奉献爱心,帮他们渡过难关。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吴连登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更应该发扬互助互爱精神。平时碰到乞丐乞讨,吴连登都会适当地给一些钱。“虽然这些钱不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对自己来说也不多,但对他们来说,帮助的人多了,自然会改善他们的生活,对困难的人有关键作用。

“每一个有良心的老板都应该知道,他们挣的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来的。搞慈善,就应该来自于社会,回归于社会,搞慈善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吴连登说。

“走出家乡,不能忘了家乡”

这些年来,吴连登不但支持、宣传、亲为慈善公益活动,还特别关心家乡的发展。到北京工作50多年,吴老一直情系家乡。“我是土生土长的盐城人,不能因为在长期在外,就忘了自己的家乡,忘了自己的父老乡亲。”这些年来,吴连登一直致力于动用自己的影响、关系,为家乡的发展出力。

改革开放以后,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成立,吴连登担任咨询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他和其他老同志一起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找项目。委员会人员由发展之初的几十人,到后来的几百人,现在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人,成为盐城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当北京大方实业集团董事长彭沛福向他汇报兴办助学工程,要在盐城地区招生时,吴老十分感动,并主动提出为招生出力,为家乡的贫困学子牵线搭桥,落实生源。他专程赶到建湖、射阳等地,介绍大方集团助学工程招生情况。他的举动感动了盐城市侨联、建湖县教育部门和射阳县有关领导,大家都十分感激吴老的爱乡之情,赤诚之心,而吴老则表示一定把家乡的助学之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把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送给北京市大方专业技术学校深造,并在毕业后帮助联系安排工作,使更多的家乡贫困孩子学到技术,找到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使家庭摆脱贫困,过上富裕日子,这是吴连登最大的心愿和最永远的真心。

采访

第一次见毛主席是1961年,在中南海的颐年堂见到毛主席。我那个心情又高兴、是又紧张。当时我觉得我没想到我一个穷孩子,进到中南海,而且能见到毛主席。当时我的心情,我就是说话的时候,我有点那个都不是很自然了。主席坐下来以后,完了以后当时接一杯水,当时这个王延平,他叫我:"你今天这杯水,你得给主席端过去。"这样呢,我就端了这杯水,我这个手有点颤抖。

主席只要第一次见到生人,主席都问得特别仔细,"你是姓什么?叫什么?什么地方人?多大年龄?"我当时跟主席说:"我叫吴连登。"后来主席说,后来就问哪,主席说:"你这个名字是你父母亲给你取的吗?"我说:"不是。"主席说:"我看也不是。"后来他说:"是谁给你取的这个名字呢?"后来我告诉主席,我说:"我这个名字是一个老和尚给我取的。"主席说这个名字好、好,完了以后他就问我什么地方人?我说我是江苏盐城的,后来他说江苏盐城,盐城那个地方,他说我很熟悉,因为新四军重建军部不就在江苏盐城吗,所以主席对那里印象特别深。

回忆毛主席

毛主席的工资原来是六百一十元钱,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国家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毛主席的工资连降了三次,最后就是四百零四元八角,一直到他去世。毛主席的工资降下来以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工资也随着全部都降下了。

毛主席吃饭要花一百元钱左右。他吃东西不挑不拣不忌口,只要你安排做出来了他就吃,几乎没有他不吃的东西。我们一个月做两到三次红烧肉,另外包括腌肉、米粉肉、东坡肉、焖牛肉、牛排我们也偶尔给他做。毛主席餐桌上不能离的就是鱼,他最喜欢吃鱼,不管是江河湖海的鱼还是稻田里、河沟里的小鱼小虾,餐桌上必然要有。

小鱼、鱼杂、鱼脑袋、鱼骨头、鱼子、鱼肠子、鱼鳔,用辣椒炒了以后,他吃着很有味道。毛主席晚年的时候,鱼基本上就代替了其他饮食。还有一个是鸡杂,就是鸡肝、鸡胗、鸡肠子、鸡心,炒了以后,他也吃得香着呢。另外是荤素搭配的菜,比如笋。再有一个全素的菜,一个汤。餐桌上还有两样东西:蒜泥和辣酱。毛主席喜欢吃骨头汤,还有就是老母鸡熬汤。熬完汤以后,骨头上的肉,出汤的鸡,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就给他们弄一块,下锅炸一下,就像香酥鸡一样,吃不完就拿到中南海大灶食堂卖了,卖个两三元钱再给毛主席买菜。毛主席有一个习惯,他想吃的菜就拿手拽到他跟前。来客人就加一个菜,来了两个客人,就加两个菜。毛主席反对浪费。他饭粒掉到桌上,我说:“主席,掉桌子上了,不卫生了。”毛主席很严肃地跟我讲:“不要小看这一粒米,这是对农民的感情,农民苦,农民不容易,我们就是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这不是一粒米的问题。”

毛主席穿的衣服也很节俭,他外边穿的衣服都很整洁,里边的衬衣几乎都打了补丁,包括睡衣、袜子、鞋子。毛主席的拖鞋,好多人给他补过,前面都烂了,他照样穿上。毛主席进城以后一般都盖毛巾被,夏天盖一条,春秋盖两条,冬天盖三条,叠到一起。毛巾被破了用旧洗脸毛巾补,毛巾被最多补了八十三个补丁。衣服也是这样,能织补的织补,能打补丁的打补丁。

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家的仓库,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毛主席家的仓库一共有六个木质的柜子,其中毛主席占了三个,江青两个,还有一个柜子是毛岸英的遗物。这个仓库主要放的是换洗下来的不要的旧的东西,其中有几大包布——旧毛巾、旧布头、旧毛线,这是补衣服、补毛巾被、补袜子用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前从西柏坡带回来的大棉袄等,都在仓库里放着。

如果说我要生活上不检点,随便吃了、用了、拿了国家和人民的,部长们、省长们、县长们、村长们都可以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毛主席讲这话时很严肃。

姐的欢喜 » 吴连登(毛主席生活管理员)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