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真正有政治高度、有思想深度、有质量品位的长篇精品力作,篇幅虽长,但有味道,有看头、有嚼头,能够引人入胜。长文章要想对读者具有新引力,就要体现思想之美、故事之美、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与细腻之美。
关键词:长文章;吸引力;精品力作
在“短阅读”“浅阅读”“碎片阅读”流行的网络时代,长文章还有人看吗?一篇读者调查显示,只要长文章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还是有读者的。像《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解放军报》的解辛平文章,动辄万言,但还是受到读者欢迎。长文章要想对读者具有吸引力,就要体现思想之美、故事之美、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与细腻之美。
一、真切深至的“思想之美”让长文章有深度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总结出古人写文章向来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可见,思想之美是长篇新闻作品尤其是新闻评论的精华和灵魂,是高标准要求,也是最高境界。2013年9月24日,《解放军报》在头版显著位置首次刊发了署名“解辛平”的长篇理论文章《论信仰与作风》,引起军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长篇文章的震撼之作。
梁启超先生在《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指出,报纸评论的作用是去塞求通,劝百讽一,同舟共艰。报纸是新闻纸,更是思想纸、观点纸。长篇评论理论文章的思想性,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体现媒体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态度。长篇理论文章《论信仰与作风》,通过展示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作风,阐明思想、亮明观点、表明态度,在弘扬正义、鞭笞丑恶、弘扬正道的同时,释放着一种正义的力量和思想的价值,在自然的纯朴间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真理气息。
衡量一篇文章精美与否,关键要看其“思想含量”。新闻作品若无思想性,即使篇幅再短也缺乏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而长文章若无思想或者思想深度不够,则读起来必然干瘪乏味、空洞无物。《论信仰与作风》中对一些不合节拍、不合时宜、不合法纪的现象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痛彻淋漓,令人警醒,其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不言而喻。
内容为王的实质也是思想为王。有思想才能支撑出好文章。精神贫弱、思想空虚、思考缺失的长文章必然寡然无味,呈现思想之美的长文章才能成为正能量的释放源。“解辛平”通过缜密的思想论述和充足的科学论据,论证“人民至上——共产党人信仰的内在生命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作者笔下,全文饱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散发出熠熠生辉的思想光彩,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神经
二、真实浓郁的“故事之美”让长文章有内涵
“文章是生活的生命化。”新闻作品只有源自最本质本源的生活,才能体现出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才能吸纳读者、照耀心灵,引发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共鸣。这种生活气息,常常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的。2017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的长篇通讯《心有大我,山一样的巍峨》,通过回顾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年在高考、出国深造、学成报国、致力科研的一件件大事上的抉择,让读者跟着长长的文字去发现“一粒中国梦的种子发了芽”。
正如《周易》所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为文应当观察生活、关照人性、了解人文,用之来教化天下、启迪读者、触动心灵。新华社推出的万字长篇通讯《生命,为祖国澎湃》,以短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科研疯子”黄大年所打造出来的“大年童话”。新华社在7月推出的“黄大年的追梦人生”系列报道,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运用充满生活味道和朴实气息的故事将黄大年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贴紧生活本源,讲好生活故事,是长文章写作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要求。黄大年系列报道极度排斥“假、大、空”的冗长写作思路,坚决摆脱“高、大、全”的新闻宣传模式,绝不神化典型,绝不虚幻典型,取而代之的是对先进典型的平凡人生、生活味道的重现和烘托,让人物典型既有丰富的人情味,又富有生活味。正如一些网友评论的那样:这个系列报道写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真实的黄大年。用最最普通的生活写出的先进典型,给读者以强烈的生活感受、思想基础和情感归依,犹如一支火把,照耀着读者内心的思想。
三、纯净质朴的“语言之美”让长文章有味道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之美主要呈现在辞藻、章句、语法等各语言结构层次的巧妙组合与运用上。堪称世纪精品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既离不开思想的精粹、意境的隽永、构思的巧妙,同时也得益于美妙的语言。
这篇长稿采用简短急促的有力句式,既增强语言气势,又产生自然美感。此稿还注重使用群众语言,让观点更为贴切,内涵丰满、涵蕴丰富。这正是语言上的含蓄之笔,也是作者行文的高明精妙之处。让思想观点透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融注到字里行间,透过委婉含蓄的言辞陈述走进读者的内心深处。
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并无华丽词藻,却处处透射出思想的光芒。小平同志在深圳5天,没有作任何报告,只在国贸大厦作了较长时间的谈话,这些讲话虽似座谈聊天,却折射出一代伟人在谈笑风生间,心系国运、钦定乾坤的世纪风采。文中貌似平常的话语,却散整结合、经纬相连、生动形象,把整篇文章烘托得活泼多姿、神彩飞扬。尤其是文中那些熠熠闪光的哲理语言,对现实的批评和叹喟如一股由内向外奔腾而出的感情激流,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让语言灵活多变、活泼跳动,是长文章写作中必备的基本艺术特点。《东方风来满眼春》论证严谨透辟、周密无迹,论述鞭辟入里,节奏铿锵有力,读起来抑扬顿挫,沁沁入耳。它篇幅虽长,却以变幻多姿的语言,让人咀嚼不尽;通达晓畅的表达,令人回味无穷,给人酣畅淋漓之感。作者饱蘸思想真理的笔端,展现着改革开放绚丽多姿的美好画面,反射着时代的耀眼光辉。这篇长稿语句通畅、语意连贯,如同大江大河一泻千里,呈现出节奏铿锵、波澜曲折、浩瀚流转之势。
四、贯一善变的“结构之美”让长文章有看头
结构之美,在于通过紧密新颖的文章结构反映出深沉严密的思想内涵。文章的结构,并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也在于思想的创新和逻辑的巧妙。军报刊发的长篇理论文章《历史的拷问——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文化透视与现实反思》,布局和谐统一,剪裁精当巧妙,章节疏密缓急。尤其是作者对背景材料的精心选择、精妙组合、精细链接,文意层次清楚、逻辑清晰、互映互衬,给人交叉并进、形断神聚、浑然一体的感觉。
#p#分页标题#e#所谓“美物宜其本,赞世宜其实”。长文章的结构美,是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真实。长篇理论文章《历史的拷问——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文化透视与现实反思》,通过层层剖析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编织出紧凑巧妙的结构,以多层面、多角度、多侧面展开深化文章的核心主题。作者关于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论题标新立异,论证运笔驰骋,论述跌宕起伏。
作者以新的观察视角深刻阐明“中国抗战期间汉奸资敌的巨大危害”,运用新颖的写作角度精准剖析“中国的汉奸为何如此之多”的历史拷问,使得文章取材与立意新颖都有大尺度、高精度的创新。正如胡乔木所说的:“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横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
长篇理论文章《历史的拷问——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文化透视与现实反思》,把看似碎金散珠似的材料融合贯穿为一个严密的整体,深刻表明“‘汉奸现象’的泛滥,说到底是人的价值观的沦丧”,要“把汉奸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文章各部分内容繁简得当,寄深意于细节之中,透射出作者对“汉奸现象”的鲜明态度和激情澎湃的大力批判,令人深思,催人警醒,镜鉴举止。
五、恰当合度的“细腻之美”让长文章有嚼头
元遗山说:“文章当有曲折,不可做直头布袋。”这说的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腾挪转换增美意。长文章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就要把握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艺术技巧。2001年4月,《解放军报》长篇通讯《展现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20多个日日夜夜》,虽然稿件较长,但艺术精致、运笔细腻,令人读后思绪万千,回味悠长,意味深远。
重大事件报道必须有“政治家办报”的观念,新闻报道对重大新闻的处理是最应小心谨慎的。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重大事件,也要在笔法上细致细腻处理细节。长篇通讯《展现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20多个日日夜夜》,在平淡的叙事中却勾勒出引人入胜的可视性艺术效果。犹如画家用简洁的线条、疏淡的笔墨,勾画出惟妙惟肖的生动形象,给读者充足的历史感、现场感和心灵震撼效应。
这篇长篇通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十分鲜明的主题: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文章叙述了“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的20多个日日夜夜的全过程,民族凝聚力在作者笔下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被畅快淋漓地抒发,重形又重神,写实又写意,抒情又抒意,时时扣人心弦,处处撞击心灵。
让长文章有细腻美,就不能搞公式化、概念化、表层化的图解和观点、材料的拼凑,而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要让思想渗透到字里行间,给人以心灵启迪、精神启发和思想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