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5月2日电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学院2018级专业硕士团支部和“马新班”三期先锋团支部于日前联合举办“青年大学习大讨论”,围绕“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增强脚力,投身社会实践的“大熔炉”
“脚力是要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加强我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2018级硕士研究生黄苗红从自己参与绿水守护行动的经历出发,叙述增强脚力的重要性,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黄苗红所在的调研小组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协同绿水公益组织立足实践、深入调查,对新阳区主排洪渠提出了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和保护方案,并策划了“新生·守护·成长——河流文化节”,为厦门海沧区政府提供了信息支撑和决策参考。
她认为,增强脚力是新闻传播学院“新青年”队伍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新传学子,要学会将课堂上学习的传播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发挥专业所长,帮助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方案。同时,“增强脚力的过程,也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者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过程”。
“每一代人的际遇都不同,只要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发展。”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表示,作为当代新青年,应该去思考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力,思考自己最终能够为世界留下什么。
增强眼力,练就洞察世事的“基本功”
作为“2016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最佳文化发现奖的获得者,2015级本科生陈舒颖分享了她在拍摄获奖作品《线牵》时的所见所闻。她提到,自己作为一个闽南本地人,最终却是在合作导演Lauren Kesler的“外来者”视角下重新认识了提线木偶这一传统艺术,从而为这一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中国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事实和数据摆在眼前时,怎么讲、用什么切入点和视角去讲,就要靠新闻人锻炼出来的眼力去发现和挖掘。”如何从习以为常中发掘“新”,这是她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的经验。
同时,陈舒颖在分享中还提到,增强眼力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她认为,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着从更高、更全局的视角去书写和报道,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描述本质、传递本质,“这是需要新闻工作者通过‘眼力’进行观察和发现得来的,也是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需要努力掌握的”。
增强脑力,把准思想行动的“指南针”
“增强‘脑力’,不仅要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注入人文关怀,展现社会大爱,同时,我们更要淬炼自身思考的力度和深度,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闻传播人才,勇荷起青年之担当,成长为民族之脊梁。”2015级本科生唐心阁如是说。
唐心阁还结合自己创作作品分享心得,她呼吁同学们要“加强传播手段创新,掌握‘十八般武艺’”,同时“把主流价值观融入先进技术应用,既巩固壮大主流的思想舆论,也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把宣传思想工作推向前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增强笔力,锻造履职本领的“金刚钻”
“范敬宜新闻学子奖”获得者,2016级硕士研究生姚晓辉,介绍了他在人民网实习的情况,他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上要着天,下要着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三句话,概括了自己在笔力实践中的所得。
他提到,要想练好笔力,重点往往不在笔力本身,“只要练好了脚力、眼力与脑力,笔力往往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下笔前要先想好写什么,想不清楚就一定写不清楚。”
“写作不要只拘泥于文字本身,要从事件本身跳出来看这个问题在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有什么影响”。为了找差距补不足,姚晓辉经常进行“同题比较”,比较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哪家的报道比较好,具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更好的角度可以切入……在不断的对比学习中,笔力才能得到提升。
对此,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辉以郑板桥画竹三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为例,将脚力、眼力和脑力喻为“眼中有竹”与“胸有成竹”,并将笔力譬为“妙笔生竹”,鼓励同学们注重积累,“不单停留在专业学习上,而是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以此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播。(蔡笑霜 冯倩 刘方洁)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