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曾为陆生及外籍生举办春节联谊餐会。(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资料照片)
一位到大陆求学交换生,“逃”回台湾后发表文章,引起两岸读者见仁见智的讨论。她的文章提到大陆发展有两极化问题,有的都市仍然脏乱差,最后得出“看见台湾以外的世界,才能无悔的回家”结论。有陆生投书《旺报》指出,面对陌生的阵痛期很多人都有,大陆落后的地方何其多,但美好的一面也同样存在,关键看要追求什么。这位陆生认为,今天大陆是昔日台湾。
两篇文章所反映的认知差异,值得推敲,这不仅是两岸交流的日常,更是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两岸交流日趋深入,愈来愈多人有机会到大陆探访,很多人甚至在大陆落地生根,更多人虽未去过大陆,但多少接触过大陆民众,也能获得一些交流的经验。
透过各式各样的交流互动,愈来愈多人开始了解大陆,愿意在同文同种基础上,接受大陆的差异,抱持求同存异的开放态度,更有人认同大陆的发展经验,将前途命运寄托在大陆的机遇上,成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创造者。但也有人获得交流经验后,反而固化对大陆的负面认知。
许多学术研究证明,交流不必然导致认同的提升,反而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即使大陆已经是世界第2大经济体,深圳、上海人均GDP已超过或接近台湾,但第一手交流经验,并不足以让每一个台湾人都对大陆产生正面认知,仍有许多人基于个人经历、态度、价值观得出主观的结论,更有些人戴上有色眼镜看大陆人与事,交流反而提供他们强化自我认知的素材。
台湾交换生逃离大陆的文章,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文章作者相对于一些走马观花的人,算是相当了解大陆。上一代台湾人前进大陆或为了乡愁,或为了投资赚钱,要么带有浓重的家国情怀,要么出于现实因素,带有强烈的情感或利益动机。新一代台湾青年不同,他们没有动机,却出于好奇或兴趣,希望对大陆有一些真实的了解。但即便如此,他们仍可能存在思考与认知的盲点,正如那位台湾交换生,过度放大大陆的阴暗面,却忽略光明面的一面。
“偏见”不是增加交流经验或走访更多地方就能解决,“偏见”不除,再多的互动都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累积更多的负能量。正如那位陆生的观点,台湾应该抱持平常心对待大陆生活的日常,既要知道生活不易,也要学着理解市井生活,而不是轻易的标签化。
民进党当局“执政”下两岸政治关系很坏,所幸社会关系并未受到太大负面影响,但冷战遗绪仍存,两岸体制、发展经验不同,台湾人对大陆的负面态度与认知仍然相当普遍。大陆的发展已后来居上,台湾人在看待大陆的时候,需要学习反向思考,包括自己的过去与阴暗。当台湾人拿着放大镜寻找大陆的负面现象时,也应该诚实面对自己的过去与现在。
其实一些台湾人眼中的所谓负面,不应该被视为负面。市井生活总有美好的一面足供文青讴歌,但也有心酸与困难、不公平与不正义缠绕,只是人们习焉不察。市井生活从来不是文青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却充满着酸甜苦辣,有美丽更有哀愁。
每一个参与两岸交流的人,都需要有全面的感悟。两岸交流不是为了自曝其短,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优越,而是为了增进彼此的了解,最终目的是在相互理解后和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一个人都应该更成熟面对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美丑善恶,才能包容对待别人。
两岸文化背景相同,政治制度不同,大陆没有所谓的“民主选举”却有非凡的政府治理,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应该是台湾打破惯性思维的思想宝库,这片土地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台湾如能诚实面对自己,客观观察、反思大陆的发展,将有助于两岸关系正能量的累积,让我们更自信面对未知的未来。
来源:台湾《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