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广富林遗址迎客揽尽上海数千年历史 数个未解之谜待研究

  原标题:广富林遗址一期迎客,揽尽上海数千年历史 总占地约850亩,一期试运行开放十余个展馆。无论地上断壁残垣还是深埋水土中尚未发掘的遗迹,都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

 广富林文化遗址一期试运行,漂浮的房子、建在水下的展示馆,成为园内最具特色的核心地标。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广富林文化遗址一期试运行,漂浮的房子、建在水下的展示馆,成为园内最具特色的核心地标。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本报记者 茅冠隽

  上海佘山脚下一个规模不大的村落“广富林”,昨天以全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历经十年打磨,能“揽尽上海数千年历史”广富林文化遗址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项目一期昨起试运营,对外开放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朵云书院等十余个展馆。试运营首日,广富林文化遗址内人头攒动,截至昨天16时,累计参观人数2162。

  记者注意到,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名字中并没有“公园”二字。松江区相关负责人说,作为文化遗存之一,广富林文化遗址不是一般的“公园型”旅游景点,它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见证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地面上的断壁残垣还是深埋水土中尚未被发掘的遗迹,都是上海的历史文化之根,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家园。

  这里有五千年前的“文明碎片”

  研究发现,这是上海最早发现良渚文化墓葬的两处遗址之一,意味着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移民城市代表的上海,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人类居住生活。

  长期以来,广富林这个地势平坦、水网纵横的小村落一直默默无闻,“惊艳于世”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

  当时,村民开挖河道时发现众多陶罐玉器,经权威专家认定,这里是古代的一个生活遗址。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该处进行考古勘察。同年,《考古》 杂志刊载这一发现:“在河岸两旁、距地表深约0.7米的地方,暴露有灰层和大量古代陶片,灰层的土色灰黑,厚约0.3米,采集的遗物均为陶器,有泥质灰陶、黑衣灰陶、夹沙红陶、印纹硬陶和釉陶等。”当时的考古队在广富林小范围发掘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研究发现,这是上海最早发现良渚文化墓葬的两处遗址之一。这让考古学界很兴奋:这意味着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移民城市代表的上海,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生活。

  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1984年,上海市政府题名立碑“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并确定为上海古文化遗址保护地。到了1999年,村民开挖池塘时,又发现古墓葬和随葬品,还有村民造房子挖地基时发现了很多鹿角、陶罐等。闻讯而来的文物保护部门在此又发现数十座新石器以来有数千年历史的各类古墓葬,以及数百个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这次发现让文物保护人员欣喜之余还有些疑惑:这里一直被认为是良渚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距今5300年左右到4300年左右)的遗址,可是这些古墓葬和生活遗迹又明显和当地传统历史文化有差异。这是什么原因呢?

  1999年至2005年,上海博物馆再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及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等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专家在此发现并确认了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填补了该地区历史年代的缺环和文化发展的空白: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是距今4300年左右,马桥文化(夏商时期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的年代上限是距今3700年左右,中间有一段时间缺环,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从时间上看正好在两者之间。

  1999年、2000年,考古专家两次对广富林遗址土壤取样,并在1999年剖面中选取标本进行测年工作,测试结果反映了广富林遗址从5300年前至今的沉积序列:第一层是没有经过人类活动扰乱的生土,距今5300年左右;第二层是良渚文化层,距今5300年到4300年;第三层是广富林文化层,距今约4000年;第四层是战国至汉代文化层。

  广富林遗址被发现之初,为学术谨慎起见,暂时称之为“广富林遗存”。2006年,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经专家论证,正式确定“广富林文化”的命名。2008年到2015年,经过六万多平方米的发掘研究,广富林文化在上海和全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专业地位进一步强化。2013年,广富林遗址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德迅网 » 广富林遗址迎客揽尽上海数千年历史 数个未解之谜待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