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作者| Dr. Tim Benbow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战略研究系讲师),译者|李天宇,原标题为:敦刻尔克大撤退与德军“停止前进”命令。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译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敦刻尔克战役中,被德军包围的英国军队在德军坦克部队停止进攻的三天时间内成功撤离出33万名官兵。希特勒为何会下令势如破竹的德军坦克部队“停止前进”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其中不乏阴谋论的猜想:希特勒为了促使与英国达成和谈,故意放跑了英国部队而不致使对手颜面扫地。本文作者秉持学术研究的精神,分析了该观点的种种漏洞,并从战略角度对英军史诗般的大撤退作出了解读。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有时学者们会因为观点不同而展开激烈的争论,这其中大多数言之有物,再不济的也能让人理解它们被提出的原因和背景。不过其中也有例外,它们一文不值,缺乏理性。我在编辑敦刻尔克战役的海军参谋作战记录(Naval Staff Battle Summary)时又见到了这个最为典型的糟糕猜想,在我看来它就像是廉价恐怖片里的反派一样阴魂不散。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德军命令坦克停止进军所提供的三天时间是英法部队能够成功在被包围中在敦刻尔克基本构建起防线并顺利撤退的决定性原因。这个放虎归山般的命令促成了一个荒诞假说:希特勒希冀于与英国达成和谈,便故意为英国留了一条退路,没有使自己的对手过于难堪。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毫无疑问,德军攻势的暂停对战局至关重要。尽管它不是大撤退成功的唯一要素,但的确不容忽视。同盟国部队早已预料到德军B集团军群在1940年5月10日对被统称为“低地国家”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入侵,并对此有所准备。同盟国按计划向比利时进军迎击德国,却不知自己像无头苍蝇一般扎进了德国人的陷阱之中。作为德军主力的A集团军群从南方依靠坦克突破了被视为“无法逾越”的阿登山脉。A集团军群跨过默兹河,并于5月14日在色当附近突破了法军的第二防线,迅速冲向海岸线。于21日抵达海岸线的德军向北进军,将正与从比利时进军的B集团军群交火的英法部队包围住。  到了5月23日,德军已经比绝大多数英国远征军更加接近敦刻尔克,但当晚,德国坦克部队接到了停止进军的命令。尽管坦克部队依命令于26日再度进军,但却为时已晚,同盟国已经获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使其得以从敦刻尔克撤退并建立起防线,这一行动也为他们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当德国最终占领敦刻尔克,指挥官们在日记中如此写道:“我们成功占领了城市和海岸线!”但同时也补充道:“英法部队已经不见踪迹。”至少338, 226名同盟国官兵成功撤离,被从正在收紧的包围陷阱中拯救了出来。戈特子爵(Lord Gort)大胆地决定撤退起了重要作用,英国远征军和法国部队在这次极其艰难的撤退战中所展现的专业素养也应被铭记,但是如果德军没有停止进军,这些因素极有可能不能拯救他们。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长久以往所向披靡的英军在当时最先进的德军装甲部队面前,如瓮中之鳖一般只剩下毁灭的命运;为何偏偏此时德军会犯下如此基本的错误——主动给包围网留下一个缺口,以致使英军得以全身而退?想必这只能是一个有意的决策,这样的想法成为了所谓退路理论。这个观点最早被希特勒所宣传,用以辩解他为何错失本已到手的胜利,后来战败后幸存的德军将领也常常重复这一观点,轻松地将失利的责任推卸给早已不复存在的元首身上。巴塞尔·李德·哈特(Basil Liddell Hart)——或许是因为过于相信德军被俘军官所讲的,特别是关于希特勒在战时对将领们指挥的影响的话,将这一观点发扬光大了。但尽管如此,退路理论仍然只是不折不扣的荒唐蠢话。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哪怕是仅仅考虑这个猜想本身,它也在逻辑上站不住脚。需要承认的是,尽管希特勒在1940年的对英外交政策与猜想并不一致,他会考虑与英国和谈也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但如果有25万英军作为谈判的额外筹码,哪怕完全不考虑损失掉最精锐部队对英国造成的精神冲击的话,也只会让和谈对德国更加有利。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第二,这一理论与事实不符。如果德国确实想要放过英国远征军,那么他们则表现得格外失职:事实上仅仅A集团军群停止了攻势,而且只有其中一部分,因为其余部队在此期间仍然攻占了加来和滨海布洛涅。除此之外,B集团军群与纳粹空军仍在全力进攻。这一切很难能被认为是有意放过英军。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第三,除了牵强的阴谋论之外,还有一种观点对撤退命令做了充分的解释,并且这个观点被所有在这一问题上使用了德方史料的专业研究著作所广泛认同。 许多德军高级将领最初便担忧对原本相对保守的入侵法国计划进行大胆修改——特别是坦克部队闪电进军的猜想,会导致步兵与炮兵部队无法跟上,后勤补给也无法保障。毫无疑问,德军的闪击战术存在风险,装甲部队一旦被同盟国部队在侧翼或后方包抄便会一败涂地。现在我们知道德军的进攻在当时与计划如出一辙,成功地麻痹了同盟国高层,使其既无心也无力对德国做出有效反击,但这一切是1940年的德军所无法知悉的。

#p#分页标题#e#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另外,5月21日英国远征军在阿拉斯的小规模反击正是谨慎派的德军高层所担忧的危险信号。这次反击尽管只在局部战场取得了极为有限的成果,却使那些原本便对装甲部队超出预期的成果持谨慎态度的德军将领愈发忧虑,不愿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倾力一搏。虽然阿拉斯的反击仅仅是一次局部的战术胜利,但其意义在于严重激化了原本便在德军高层暗波涌动的争论。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坦克部队急需一个休整时间用来维修和调整,并等待补给。当B集团军群和以戈林为首的纳粹空军领导层正急着建功立业并加官进爵——尽管这次他们对自身空军实力的过于自信反而难得地帮助了盟军,坦克部队没有冒风险冲入敌占区的必要。德军还需要坦克部队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冲入巴黎并摧毁当时还颇具规模且战力充沛的法军防线。在北面被击溃的同盟国部队已经被基本包围,如待宰羔羊一般,德军又有什么理由要在战争开始阶段就着冒风险突进呢?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最后的一个重点问题是——英国这样的洲际大国为何能使大撤退成为可能?这一问题实质上才应该是大撤退争论的关键,而非许多站不住脚的所谓谜团。因为事实上,就连英国海军部在撤退的开始都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多能营救出大约4.5万名官兵。当然,德国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英国海军能够营救其被困部队的任何可能。他们毫不怀疑地坚信当时深陷泥潭的英军只剩下被歼灭的命运——就像轴心国在三年后的北非溃败中所遭遇的一般:因为缺乏能够长距离航行并愿意来救援被困部队的海军,约23万轴心国部队官兵被俘,仅有数百人逃脱。所谓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争论,仅仅是因震惊于这传奇成果的事后诸葛亮般的罢了。如果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那所谓的谜团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约翰·维里克(John Vereker),第六代戈特子爵,英国远征军统帅。

又译为B·H·李德·哈特,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

滨海布洛涅(法语Boulogne-sur-Mer),是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安梁

德迅网 » 敦刻尔克未解之谜:希特勒胜利在望之际失了智?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