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美国通货膨胀之谜何解?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及供应链瓶颈是导致美国物价上涨超预期的主要因素。而美联储的再通胀努力,加之大力度的财政刺激,使通胀前景难测。这难免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

受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极度宽松、经济重启前景渐趋明朗和供应链中断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全球范围内出现通胀大幅上涨势头。4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升72%,较2020年1月份升20.8%;美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2%,创2008年以来新高;在中国,4月CPI同比虽只上升0.9%,但PPI也涨至6.8%。在各国经济逐渐重启但疫情控制参差不齐,尤其是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未来通胀走势如何演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因此做出怎样的调整,遂成关注的焦点。

美国尤具代表性。随着疫苗注射进展顺利,新冠疫情逐渐受控,经济也因之迅速重启。虽仍有病毒变异带来的困扰,但乐观情绪已升至一年来的高点。3月份美联储发布的季度预测显示,2021年美国GDP可能增长6.5%,为自1983年以来最高增速,而失业率和通胀则分别为4.5%和2.4%――相较2020年12月份所做的预测,上述数据均显著改善。

美联储对通胀的预测得到了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认同。《华尔街日报》于4月初对60余位经济学家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美国今年CPI会在6月份达到3%的高点,12月份降至2.6%。

实际情况如何呢?5月12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4.2%。即便考虑去年同期物价较低的基数效应,仍远超预期。

这也让美联储颇感意外。美联储二号人物、分管货币政策的副主席克拉里达在数据发布当天参加的全美商业经济学会的一个论坛上表示,这个数据超出了他和很多外部预测者的预期。数据发布后,市场闻之色变,当天股票、债券均大跌。而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们对于通胀前景的争论,则更趋激烈。

早在年初,对于经济会否过热的辩论就已展开,因在货币政策极度宽松的条件下,财政刺激仍在加码。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和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夏认为经济可能过热并引发通胀;而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则不以为然,断定人们拿到钱后不会突击消费。

不知克鲁格曼见到4月份CPI数据后是否还那么自信。3月份美国年化个人可支配收入22万亿美元,同比增加5.4万亿美元。随着经济重启,个人支出也大增。同时,个人储蓄率仍高达27.6%,消费潜力雄厚。4月份CPI上涨加快,与需求拉动有很大关系。

除需求拉动因素外,供应链瓶颈也加大了通胀压力。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发布的制造业报告,4月份,工厂等待材料的交货时间由疫情前的65天增至80天,自1987年有纪录以来最长;未交付订货指数上升至史上最高;客户库存指数有纪录以来最低;原材料存货减少。运输瓶颈加剧了供应链紧张。

劳动力短缺让问题雪上加霜,除对供应链形成干扰外,也加大了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的风险。美国4月新增就业26.6万人,远低于预期的100万人。企业开放了大量就业岗位,但仍招不足所需人手。平衡劳动力短缺的一个办法是上调工资,这种迹象已经出现。工资上调叠加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的提高,可能促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5月4日,财政部长耶伦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物价涨幅可能加快,届时或需大幅加息来应对。但美联储显然不情愿这样做:一是去年8月份采用的新货币政策框架允许通胀超调;二是不实现充分就业不会加息;三是不再根据预测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决策。美联储意在再通胀,哪怕冒经济过热和通胀加速的风险,也不会轻易收紧货币政策。

笔者以为,虽然基数效应是暂时的,但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及供应链瓶颈等导致通胀超预期的因素存在一定刚性,不确定性极大。而美联储的再通胀努力,加之大力度的财政刺激,使通胀前景难测。这难免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便是这种溢出效应的重要体现。通胀超预期还有另外一个副作用,即加大了拜登政府正大力推动的4万亿美元经济复苏方案的通过难度

德迅网 » 美国通货膨胀之谜何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