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4)怎样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上面讲的一些写作基本常识,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奥妙,实际上做好并不容易。学无止境,写作也是如此。在这里,我想结合我个人从事写作的一些体会和别人的一些经验,就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问题谈一些意见,与大家切磋和共勉。

  一、文化知识的雄厚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人们常说,书籍是精神食粮,要把读书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求知上进,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要处理好泛与精、博与专的关系。胡绳同志在介绍他的读书经验时说,博和专要结合,在比较集中地攻一门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广泛地把各种门类的书籍都读一些。

  顾名思义,泛读是指阅读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书籍和文章,目的在于获取广泛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有的名家说,应该养成快读的习惯,比如一小时读两万字,大家不妨一试。有的书籍和文章即使浏览一下也是有好处的。世界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只是整天忙于应付具体事务,不注意学习和补充新知识,不接触新事物,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思想观念就跟不上形势,也就谈不上开阔视野。

  我们全国人大机关,不论是搞法律的、搞经济的,还是搞外事或其他方面工作的,都应大力提倡多读书,真正成为“学习型”机关。如果不提高文化素质,孤陋寡闻,我们就很难有大的进步和作为。多读书、勤学习,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

  各个领域的知识是相通的。搞外交的人读一些经济、历史、哲学方面的书,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开阔视野,有助于更敏锐、更全面、更深刻地观察形势,分析形势,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对外工作。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读点历史书和人物传记有助于增强历史感,从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的对比思考中认识今天,展望明天。

  大家一定会发现,领导人对外活动中精彩的谈话和高质量的外交文件,都是各种知识的有机结合,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搞法律的同志读一些有关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书有助于端正思想方法,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养成严谨的作风,提高起草法律文件的水平;我们虽不是搞文学创作的,但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如好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及诗词等,不仅有助于丰富词汇的积累,而且有益于升华形象思维,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我们虽不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但读点经济方面的书有助于了解我国和世界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泛读是要花时间的,与日常工作可能会有矛盾,但这并不要紧,因为此种阅读不是硬性任务,因人而异、视情而为就是了,当然,多读一些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重点。以我个人为例,过去读过一些大部头的书,现在读大部头的书没有时间和精力,中短篇居多,人物传记和回忆录是阅读重点之一。除外交业务方面的书籍和材料外,也看散文、评论之类。我有几个常读不厌的期刊和专栏,如《作家文摘》、《读者》、《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以及《人民日报》开辟的《思想纵横》、《人民论坛》、《国际论坛》和《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等栏目。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共同编写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前后共出了十多种,内容非常丰富,全部读完有困难,我是有选择地阅读,重点读了《当代世界问题概论》等。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我初读之后,很受启发。总之,凡有兴趣的东西,我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

  2006年,我阅读了张传玺教授撰写的《新史学家翦伯赞》。翦伯赞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其学术生涯和革命活动交织。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一位史学大师令人震撼的一生,更难得的是通过对史学研究的了解,认识我国历史演进中的重大事件和经验。此书文笔流畅、生动,结构也很严谨,读起来很舒服,对我的写作有启示和帮助。

  2007年9月17日《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的文章就很好,其中一篇是王梦奎同志写的《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另一篇是俞可平同志写的《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都值得一看。《人民日报》的《思想纵横》等栏目多为议论性短文,充满哲理,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帮助我们点燃思维的火花。

  《思想纵横》栏目刊载过一位作者叫邓清柯的文章,题目是《思维关系成败》。文章说:有时,我们需要直线思维的执著;有时,我们需要逆向思维的睿智;有时,我们需要系统思维的缜密。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阐释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认识论方面的基本原理,对我思考问题、为人处世,乃至写文章都有启发作用。

  好的例子俯拾即是。例如,200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题为《回归十周年献辞》的文章。全文如下:

  2007年7月1日,标志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对我们整个国家,特别是香港市民,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大家都期待借此大好时机,审视我们经历过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更光辉、繁荣的未来。香港的庆祝活动自4月开始,持续至12月。特区政府在内地和海外的办事处,也会借着这个重大日子,以不同的活动展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各方面实力和优势。所有庆祝活动的核心,是确认“一国两制”的成就。回归10年,“一国两制”的理念,已从未经实践的构思变为活生生的事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一兑现了,中央政府对所作的承诺,没有丝毫动摇。如基本法所规定,我们的自由与生活方式,我们的司法、社会与经济制度,一如既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而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凭着众所周知的奋发创新、自强不息精神,继续兴旺、繁荣。我们继续与祖国拓展及加强联系,同时保持着作为亚洲的国际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中心的地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是香港全城欢庆的大事,我们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参与。我们非常欢迎在内地、海外的亲友及支持者与我们一起共同庆祝。

  这是一篇497字的短文,但做到了立意不凡、言简意赅、用语贴切、逻辑严密。由此可见,短文亦可高深,短文亦可出彩。我为什么不惜篇幅全文引述这篇文章,原因是它一下吸引了我。

  再谈谈精读。精读主要是指在泛读的基础上重点阅读一些与本职业务和当前主要工作有关,以及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籍和材料。比如,法工委的同志精读法学和法律方面的书,财经委的同志攻读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方面的书,搞外事的同志着重阅读有关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方面的书,包括外交文电和调研材料。这都是分内之事,不阅读业务范围内的书,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胜任本职工作,遇事就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凡文章名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多闻博识的高人。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敏捷、下笔自如,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产生出妙笔生花的效果。文字上的功夫主要不是靠天资的。文字表达、遣词造句、内容取舍、逻辑推理、段落组合等各项写文章的要素,都是先从书中学来,然后亲自动手、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

  写作有迟速、文野之分,写得既好又快都是长期潜心学习的结果,熟了才能生巧。文字功底的练就和夯实没有速成和突击的办法,只能靠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长期积累,非下苦工夫不可。不仅要多读书,还得会读书。

  王梦奎同志谈到他读书的体会时说,读书不能只记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要细心揣摩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写作技巧。如果把读书仅仅看做消遣,那对自己扩充知识、搞好写作是不会有帮助的。所以,读书要用心,善于在阅读中思考。

  应该承认有无悟性对写作是有影响的。悟性是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来的。会读书的人都很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揣摩和学习写作技巧,勤记、勤查、勤写。积累和学习的方法很多,没有定式。最好能形成自己的资料检索体系,便于查阅和使用。

  至于积累什么,要看你工作的需要。积累应结合专业和分工。比如,外事局、外事委的同志,应重点积累有关国际形势、外交政策方面的材料,重要的情况和表态口径要记在脑子里,至少有个小本子放在手头,使用时就方便多了。手头没有的,也知道去哪里查找。凡具有综合职能的部门,如研究室、秘书局、新闻局等,积累的范围应更宽一些。研究室写总结报告、调研文章和讲话稿,新闻局写新闻稿,外事委和外事局写谈话参考要点,内政外交都会涉及,临时冥思苦想,不仅费力,可能还会误事。没有平时的积累,就寸步难行了。有了厚实的积累,就能做到一点就明,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个文稿出手快不快、好不好,既要看有无内容,也要看写作技巧是否熟练。写作技巧的积累,方法之一是善于模仿,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细心揣摩别人是怎么写的。外事新闻稿能否做到在篇幅、字数有限的情况下,以精炼的语言传达最有意义的信息,一是看你能不能抓住领导人和外宾谈话的重点,二是看你平时学习和积累的功夫,会不会选择和组织材料。

  在见诸报端的重要新闻报道中,有一些是上品或精品,都是我们新闻稿和纪要写作的教材。比如,每次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或举办集体学习的报道,我很注意新闻稿的内容和结构,发现不同题材的新闻稿的写作方法既有同也有异。细心揣摩其特点很有好处。

  比如,2007年7月26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这篇短文先以两个自然段分别讲成绩和问题,第三段讲做好工作的指导思想,第四段提出具体步骤和措施,最后一段提出要求。思路非常清晰,语言非常简明。搞新闻或写纪要的同志不妨每天花一点时间仔细研读一下当天见诸报端的此类稿件,你可作些比较,进行评价。对好的作品要着重看人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二、把握好公文写作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撰写公文是一项体现综合能力的工作。文章的好坏,政策把握至关重要。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写作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但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不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也是万万不行的。

  公文的政治性、政策性几乎体现在机关各类文件中。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央的文件,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不能有半点含糊。就以我们人大机关而言,把握好文件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是第一位的。

  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法制工作要反映和适应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强调文件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就是说要很好地把握和体现上述精神。

  撰写重要公文是要花一番心思和工夫的,关键是要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得明白,说得正确。此类范文很多。举两个例子,一是胡锦涛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7年7月1日),二是吴邦国委员长在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年6月6日)。

  胡主席在概括10年的基本经验时讲了四点: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坚持集中精力发展,改善民生;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吴委员长在谈到基本法的重大意义时强调:基本法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体现,基本法是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石,基本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法律保障。在谈到基本法的精神实质时,吴委员长着重讲了三点:维护国家主权,实行高度自治,保障繁荣稳定。在谈到继续把基本法实施好的要求时,吴委员长提出:一要牢固树立基本法意识,二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三要不断丰富基本法实践。

  两位领导人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非常完整、准确、科学的概括,是把握政治性和政策性的杰出范例。

  再以外事工作为例。大家知道,中美关系是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其重要性已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事关重大,牵动全局。中美政府间关系、议会交往,乃至民间交往,都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中美议会交往是两国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双方在机制框架下开展定期政治对话,已成为我全国人大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形式。大凡对美工作的文件,无论是综合的还是个案的,都应放在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中思考,不能就事论事。

  外事接待不是简单的迎来送往,而要讲政治和政策。接待美国议员和政要来访,要从政治高度确定我方的接待方针、草拟对敏感问题的对应方案。即使礼宾安排,也要考虑政治因素。起草这类文件不是个人创作,而是一项要求缜密的集体劳动。尽管此类请示性文件一般不进行理论上的全面演绎和阐述,但对所涉事项应有理论上的认识,对问题的分析应有理论上的高度。我们所呈请示,是直接为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的公文,一俟批准,就成为我们工作的政策依据。所以分析和建议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经得起推敲的。

  2006年和2007年,全国人大均派代表团访美。在确定出访方案时,我们既把握当前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发展的基本面,又指出美国中期选举后中美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对会谈中可能涉及的重要和敏感问题认真研究,拟就了有理有据的对策。为起草好请示和准备相关资料,我们的工作班子查阅一切必要的资料,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整体性的,也有个案个例的。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批示也一并找出来,以便准确把握中央意图。

  为准备出访美国和接待重要的美国议员代表团来访,盛华仁同志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方案,并请外交部负责同志介绍情况,给予指导。重要事项直接请示胡锦涛总书记和吴邦国委员长,并向国务院主管外事的领导同志汇报。访问归来,及时向常委会领导和中央作出报告。

  我们的立法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确定下来,成为国家的意志和公民行为的准则。因此,法律的起草和审定工作政治性和政策性是很强的。检验我们工作质量的标准,一要看是否体现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二要看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三要看是否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四要看是否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五要看是否做到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可见立法方面的公文写作要求是很高的。

  我们人大机关处理的文件种类很多。凡重要的文稿,作好写作的前期准备十分必要。在掌握材料和信息的基础上,要充分酝酿,认真研究,把好政治和政策关。要按照文件的主题和政策要求,并考虑文件呈送的对象和使用的场合,先把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等确定下来,然后动手起草,切不可草率动笔,无功而返。俗话说,“意在笔先,以文传意”,就是这个道理。
【1】 【2】 
 

德迅网 » (4)怎样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