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提笔忘字是网络时代的阵痛

网络时代,我们不再以纸笔为媒,被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占据着生活空间,手写反而变得越来越“奢侈”。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笔的“出镜率”越来越少,长时间不用,自然感到陌生,年轻人提笔忘字,看起来像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习惯把原因归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无纸化办公的普及,而忘了本该有的文化自觉,这是思维懒惰的结果。

在线上社交软件的使用中,由于贪图方便而懒得动手打字的人比比皆是,大段的语音,海量的表情包,飞过来砸过去,乐在其中,无法自拨。久而久之,表达能力衰弱可见一斑。前不久网络上还有人自我调侃,高兴的时候只会用“哈哈哈”来形容,语言贫乏,找不到词,除了想到那些网络流行语,别无其它,何其可悲。这跟提笔忘字是同一种病征,它的害处很明显,描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下降,记忆与感觉在消退:你可以轻易在社交空间中看见,现在的人们在发微信朋友圈的时候大多只有图片或者小视频,连配文都少了,原因是写一段文字比单发图片的门槛要高,要消费更多的脑能量。即使是那些打广告的微商们,使用的文案,也是在不断地复制与粘贴,自己原创的话语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亲手打字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交流与表达的效率虽然在提高,可是,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区域却习惯性地惰于开发,以致表达的优雅性与文化的蕴含量在降低,除此之处,还有书写精神的没落。

当然,这只是相对于一部分成年人而言,它并不代表正在成长的这代人。书法与手写艺术也不会因此而败落,现在的小孩子还是喜爱写字练字,书法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笔者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曾在业余时间里兼职过书法老师,带过一些小孩,与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相处在一起。在双休日期间,家长们会把自家孩子送来教育培训机构,练习书法,体会汉字一字一画的妙处。在起初之时,有些家长喜欢给小孩报舞蹈与音乐班,认为这样更能直接地表现个人才艺,而练习书法又不能让孩子成为书法家,看不到“成效”。其实这是一种很狭义很功利的认知,我们很有耐心地说服他们,学习书法是为了让一个人有平静下来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能成为书法家,很好,若成不了,它的作用会在以后的人生阶段中慢慢发挥出来。一番述说之后,我们给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所喜欢的课程,这样更能检验出兴趣的“基因”。于是,就有一批孩子选择了书法课。不出所料,在一两年后,这些孩子升到高年级,学校课程里出现了很多设计标志的活动,比如班徽、旗子、物品标志等,而这些设计有很多都需要用中文作为元素融入进去,学习过书法的那些孩子很快就表现出自己的天赋,完成的作品屡次获得大奖,“成效”不经意中彰显出来了。由此可见,汉字的使用是多场景的,尤其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预测不到它未来会应用在哪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手写能力的商业价值在不断提升。一些广告行业与平面设计中,它屡用不爽。走进那些文化街区,你会发现店铺的门头与招牌运用手写字,营造出更富有韵味的文化氛围。而相应的一些周边文创产品的开发中,书法的应用随处可见,且通常价格不菲。在电影院,那些海报上也有很多手写的创意字体,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不惜重金打造专属自己公司使用权限的艺术中文字。总而言之,书写艺术的魅力无穷,它有着无限的可能。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最后一课》。法国作家都德所写,讲的是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故事的发生地在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那时正值普法战争后期,法国人把小学所在地割让给了普鲁士。班里的学生在上完这堂语言文字课,就不准许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了。这是被异国统治的文化屠杀,就在这最后的一堂课中,他们终于体会到自己国家文字的可贵,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产生了之前从没有过的感情。并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记住它,置于心间。当时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只要牢牢记住自己国家的语言与文字,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都德写的故事说明了母语之珍贵,它融合一个民族的血液与气质,所使用的文字是砌成民族文化长墙的砖块。而现在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工具的演变,提起笔来却忘了字,实是不应该。作家流沙河说,“每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领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的确如此,但愿我们记住这条路,记住文字,更好地抵抗记忆的消亡。

至今,茂名建市已60周年。我市文化事业积蓄力量再出发,以着力打造“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好心文化”等文化品牌为主,并致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城,以最大力度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市委领导也十分注重文化层面工作。从拍摄富有茂名特色的记录片,到推出《点赞茂名》文化丛书,处处体现着以文化滋养人心助力提升城市形象的决心。而文字,是组成文化的独特载体,我们作为有素养的新茂名人,应该更好地运用它,记住它,书写它,讲好茂名故事,让本土文化焕然一新。

德迅网 » 提笔忘字是网络时代的阵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