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输入电脑,与纸质稿(我的文章都是电子稿、纸质稿两存) 对照着一遍遍地修改、润色,直到自己满意。我松一口气,油然生发一种大功告成的喜悦。但我还要放几天再外发——这是我给自己定的规矩。
我找出放了多日的稿费单, 下了楼。在取出稿费回来的路上,想到上一年级的小曾孙,早晨走得急,饭没吃好,便买了小曾孙爱吃的小笼包。买上回到家中,孙媳已把孩子接到家。我对小曾孙说,饿了吧?你最爱吃的小笼包,快吃吧。孙媳对孩子说,看老爷爷多亲你。小曾孙吃着,我问香不香?小曾孙说特别香。我说,你知道今天这小笼包为什么特别香吗?是老爷爷用稿费买的。好好上学,将来你也写稿,得了稿费给老爷爷买好吃的。孙媳嘱咐,记着老爷爷的话啊。小曾孙应着。
午饭是捞面。我提议,今天这小笼包有特殊意义,都要尝尝。不止要尝,还要咂出点特殊滋味来,吃出点感想来。见我先吃了,孙子、孙媳吃着,咂么着,笑着,连声说,嗯,味道就是不一样,不一样,有爷爷写出来的一种味道。
多年来,当我领到稿费,常带着孩子们去逛街,品尝风味小吃,什么过桥米线、老潼关肉夹馍、河间驴肉火烧,以及麻辣烫、花甲粉等等。吃什么由孩子选,孩子高兴,我就高兴。但我都要告诉他们,花的是我的稿费。引导孩子们在欢乐中深一层思考,把享口福和好好学习联系起来。孙子、孙媳就抓机会对孩子进行学识教育。尤其在语文方面,向老爷爷学习,将来当作家。我说,老爷爷称不起作家,只是喜欢写作,尝到甜头,撂不下了。希望你们从现在努力,长大超过老爷爷,赶上你二爷,成真正的作家。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吗?小曾孙懵懂地眨巴眼,大曾孙会意地点头。
缘于写作,孩子们看我更亲了。小曾孙见我看报纸,问,这上边都是老爷爷写的?我说不是。那你看什么?看谁写得好,就向人家学习呗。大曾孙上初中了,两个星期回一趟家,把在学校写的作文、日记带回来让我看。我耐心地修改、补充后,他高兴地再抄写一遍。他学老师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十一”小长假,他带回一本课外书,是杨绛写的《我们仨》,他说是老师让读的。我也早就青睐这本书了,在不影响大曾孙阅读的前提下,我抢时间通读了一遍,他和他的爸爸妈妈都感到惊讶。我说这本书很适合我的口味,也适合中学生读,对人生和写作都有很深的启示。他说再回来还带着,让老爷爷给讲讲。
缘于写作,我的大家庭欢愉和谐气氛更浓了。我的文章一旦发表,就成喜讯在大家庭成员中传开来。特别是留守在乡下的我家老大,见到报纸上有我的文章,就忙不迭在微信上转发给全家。在保定工作的老二看了,说“老父亲真棒,加油!”在美国留学的孙子也从地球那一端送来“向爷爷学习”的佳音。我的写作,成了联结我“四世同堂”一家人的纽带。老二他们来看我,一进门,见桌子上铺着稿纸、放着笔,二儿媳就说,爸正在写作呀?低头看了看又说,这题材好,熟悉的人,熟悉的事。
其实,随着慢慢变老,快成“寓公”了,写作也多面向家庭生活,抒写天伦之乐、幸福晚年。从这个角度说,是家庭成就了我的写作,我的文章里刻着每个家庭成员行走的脚印。当然,写作使我的精神和人生得到浣洗,晚年过得明白而纯粹,快乐而充实。同时对家风也产生良好影响,对家庭和睦、事业发达、孩子成长,添的都是正能量。我家老二著作等身。关于写作体会,他这样写:“父亲80 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乐此不疲。父辈尚且如此,况我侪乎!”。
原来,写作也是有“齐家”功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