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汲取源头活水,书写有温度有厚度的新闻

  胶东在线市民记者 赵洪新

  “来电了,赶紧上网去学习。这段时间,通过网络学习激起了我进一步学习新闻写作的热情。原以为吃老本就行了,慢慢发现跟不上时代节奏,还是得‘活到老学到老’啊。当然,我还不老。”3月29日,我在朋友圈了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在学习过程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兵哥哥头骨破裂昏迷七天后醒来第一句话:我还能报效祖国吗?”读完文字看完视频,我不禁潸然泪下。“纵然头骨崩裂,也要让杀敌的炮弹出膛;即使身负重伤,想的依旧是报效国家。”这样的文字,足以直击人的灵魂。我这个曾经的军旅新闻人,陷入了长久的回忆与思考。

  当年,我们驻守在荒僻的山沟里,当时没有网络,在图书室里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老掉牙的新闻写作方面的书,加班加点“啃”,有时候熄灯了还在心里反复思考。入门知识有了,就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找新闻。一天晚饭后,听说有个连队的老文书退伍回到家乡后,凭着在部队练就的文字功夫,当上了一家报社的编辑,给连队寄来了报喜信和样报。真是如获至宝,赶紧去了解具体的新闻事实,然后小跑着到军人服务社买来稿纸,捋捋思路开始写稿。几百字的小稿改了又改,夏日的夜晚,蚊虫不时来骚扰,但还是坚持着誊抄在稿纸上,这时身上已经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第二天,迫不及待地请领导审核盖章。中午,请了假到驻地邮局把稿件邮走了。一个月后,上级领导到我们深山沟里蹲点,第一句话就是在报纸的一个角上看到我写的“豆腐块”了。而那时我们这里还没收到报纸。可见山沟各方面的条件是多么有限。后来到了机关后,条件稍微有了改善,慢慢地开通了局域网,发稿用上了电子邮件,但当时网络上学习的资源跟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而今,网络发达,网络上海量、免费的图文和音视频学习资源,让你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好多新闻的标题我都记在心里反复斟酌,质朴而鲜活的报道看得我连连竖起大拇指,“写得太好了,通讯就应该这么写!”我把我的感受也通过留言的形式写在了报道的后面。

  现在,每天早晨睁开眼,不管有多早,第一件事就是先快速浏览新闻,然后再选几篇仔细研读揣摩,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就分享给大家或者是收藏起来。晚上有空闲时,我就通过手机学习新知识。有一天11点多了,孩子起来上厕所,见我还在盯着手机屏幕皱着眉头思考,忍不住笑了笑。第二天跟她妈说:爸爸要考“状元”吗?昨天晚上我睡的时候他还在冥思苦想呢。她妈笑答:爸爸在“补课”。

  是啊,“新闻人”永远要补课。有幸生活在追逐中国梦的新时代,每天都有正能量的新闻发生,社会变化一天一个样,不学习哪能行呢?想想,我们现在多么幸福啊,现在投稿,编辑老师有什么修改意见会在微信上及时跟你沟通,让你感觉就像面对面一样暖心。而我当年在山沟里写稿,就只收到过一次编辑来信,好多稿件“泥牛入海无消息”,想破头也不知道是咋回事。而现在,即便没通过审核,编辑老师也会跟你说清楚,让你心里有数。幸运的是,最近一个多月以来,我采写的几篇稿件由编辑老师修改好在网站发布后,很快就被其他网站转载,获得不错的点击量,高兴得我发在朋友圈里,自豪地说这是“应该铭记的光荣”。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繁花似锦的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拿起手中的笔和相机,在身边深挖细掘,让更多的人读到有温度有厚度的新闻,信心满满地奔跑在奋斗追梦的路上。

德迅网 » 汲取源头活水,书写有温度有厚度的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