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吴先生曾告诉我们,写生就是创作


吴先生曾告诉我们,写生就是创作

■吴冠中 逍遥游 199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先生曾告诉我们,写生就是创作

■吴冠中 五台山佛光寺唐塑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秦生:

“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艺术沙龙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为吴冠中先生的曾经的学生,现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秦生回忆了当年求学于吴冠中先生的点滴,而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则从美术史的角度对吴冠中艺术探索进行了评价。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吴先生曾告诉我们,写生就是创作。他不像多数人写生,坐下来面对什么就画什么,他往往是先到周围走动,画起来时,就把那个地方的树,搬到这个地方的房子跟前,对象总在他笔下移动,后来有的人把它叫“移花接木”,而张仃先生则叫它“拉郎配”。

他(画油画)不强调光影的变化,所以,写生的时候,从早晨可以一直画到晚上,有时候他为了完成一张作品,整天不吃不喝,这些作品我们当初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哦,没有光影的变化,非常像中国水墨山水,实际上这就是吴先生追求的中国油画民族化。

先生油画笔下的树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树,反而特别像中国山水画里的树,非常讲究树的结构以及树枝穿插的美感,他为了能画出这样效果(中国韵味)的树来,还给我们展示了他做的特殊的油画笔,他把大的油画笔留下主要的几根长的,然后再把它裹起来,这样勾的线非常挺拔也非常好看,这是他“独到”的方法。他要向中国水墨山水画汲取养分,这是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特殊的感受。

吴先生曾将深入生活比作吃草,将艺术创作比作挤奶,他曾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吃草的机会愈来愈少了,吃一次算一次,我永远眷恋大半辈子的创作生涯。”吴冠中先生从北京来到了太原,我在太原工作,到我家歇脚的时候,我拿出收藏他的旧作让他题字,他在画的下面提了这么一行字,“明日同去雁北吃草,吃草少,奶将变质。”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论述生活和艺术关系的时候非常生动的比喻,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从年轻到老年要不辞辛苦地到生活中去。甚至到了70多岁,还不辞辛苦地到艰苦的地方去写生。

一次,在我跟他相伴的路上,他给我讲了一件事,有人讲他的有些作品非常像美国的波洛克,他问波洛克是谁?虽然他在巴黎留学,但这是一个美国的画家,他不知道,后来他就找来材料看,他说点线的游动的确有相似之处,但他又强调,“可是波洛克的画是抽象的,是闭门造车,我的则不管偏具象还是偏抽象,都是从生活母体的感受来的,所以,我要年年下来找寻生活母体的感受进行创作。”

有人看吴先生的水墨画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吴先生的现代水墨画是实验性质的,不能按照传统水墨画那种成熟的标准苛求他,实际上,越成熟越需要另辟蹊径,这也就是吴先生他现代水墨画的贡献。

德迅网 » 吴先生曾告诉我们,写生就是创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