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余秋雨:最好让写作处于一种“半业余状态”

余秋雨:最好让写作处于一种“半业余状态”

余秋雨:最好让写作处于一种“半业余状态”

余秋雨为《中国青年作家报》题字。

“诗和远方”,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成为网络著名鸡汤文。说到“诗和远方”,80、90后一定记得学生时代语文课本里的那篇《道士塔》,正是选自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余秋雨说,自己到今天才发现,《文化苦旅》的路线是“丝绸之路”,而《千年一叹》延展到了“一带一路”,“将文化和旅行结合在一起,让我想起中国人的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日前,余秋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溯回文化苦旅,想和青年读者聊一聊写作

记者:有人说从《文化苦旅》开始,您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文化散文。

余秋雨:确实有很多文学评论家把我说成是“文化散文”的开创者,但我自己却不清楚“文化散文”的内涵和外延,在我看来,一切散文都是“文化散文”。

记者:您的作品长期位居华语书排行榜的前列,您觉得为什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您的文化散文能成为畅销书?

余秋雨: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年全国知识界都倾力于“控诉百年苦难”,而我却转过身来要去“寻找千年辉煌”,这对于海内外的华文读者,是一种精神补偿;二是我的“寻找千年辉煌”,必须亲自考察国内大量当时还荒草迷离的遗迹现场。为此,我还辞去了高校(上海戏剧学院——记者注)校长职位,披着一件旧棉袄,孤身一人跋涉荒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与一般“书斋腔”“愤青腔”“小资腔”的散文不太一样了。

记者:您在艰难的岁月也没有放弃阅读,现在人们阅读的物质条件已经十分丰富,但年轻人普遍“轻阅读”“浅阅读”,这个您怎么看?

余秋雨:“轻阅读”“浅阅读”,我觉得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世间读物,似潮如海,远远一看,方成风景,随处深潜,反而危险。一切写作的人都应该懂得,我们的本事,是把那些习惯于“轻阅读”“浅阅读”的读者的目光拉住一会儿。拉不住,不要抱怨,只怪自己没写好。

记者:如果有一个年轻人想成为作家,您觉得需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

余秋雨:很多年长的学者认为,一个年轻人想成为作家,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准备。但我的想法不太一样,想成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要尽力维持自己的天性,不受太多污染,也就是以天真天籁的心境,敏感察觉世间不同形态的美,并且不断寻找让自己喜悦的表达方式。如果让各种“准备”扰乱了自己的天性,反而得不偿失。

记者:那您对青年作家有什么建议吗?

余秋雨:青年作家如果出了大名,拥有很多读者,而且长期如此,那就一定会遭受大量“嫉妒性诽谤”。原因很可以理解:你把同行们期待着的读者群带走了。嫉妒的同行毕竟也会写作,有能力诽谤得有声有色、富于想象。

这当然会让你生气,但生气会败坏你的天真心态。你更不要撰文反驳,因为反驳会降低你的文学品质,而文学品质,恰恰是你安身立命之所在。如果很多读者相信了诽谤而离开你,那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你最好的读者。诽谤淘洗了我们的读者群,真该感谢。

对于诽谤的态度,我说过一句被广泛传诵的格言,今天顺便也送给你们,那就是: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德迅网 » 余秋雨:最好让写作处于一种“半业余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