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何冀平谈电影《决胜时刻》剧本创作:人物和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原标题:何冀平谈电影《决胜时刻》剧本创作: 人物和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p2568497857.jpg

  由黄建新监制,黄建新、宁海强导演联合执导,何冀平编剧,唐国强、刘劲、黄景瑜、王丽坤等人领衔主演的《决胜时刻》,正在中国内地各大院线上映。上映首日,淘票票评分9.2,猫眼评分9.3,新上映影片上座率第一。

  《决胜时刻》讲述的是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谈判破裂的千钧之际,全力筹备新中国成立的故事。历史走了8个月,电影从剧本到上映历时9个月。

  这段历史我们并不陌生。电影《开国大典》讲述过,电影《建国大业》也展现过。《决胜时刻》如何超越这些经典?如何激活当代观众的共和国记忆?本片编剧何冀平,曾写下《天下第一楼》《德龄与慈禧》《新龙门客栈》等诸多经典。日前,她向我们讲述了创作《决胜时刻》背后的故事。

何冀平3.jpg

  人物工作室:《决胜时刻》是您第一次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献礼片的编剧工作,对您来说,有什么挑战?这次创作,延续了以往的哪些创作经验,又有哪些新突破和新感受?

  何冀平:第一次写红色主旋律电影,开始有些紧张,但很快冷静下来,时间紧迫,不容我多想。按照以往的创作我会首先搜集素材,但这一次,我先看各种拍摄过的电影电视剧等,同样题材内容,我不想重复,也不能重复,否则等于重拍。我以最快的速度,大约十天,完成一千字的大纲、说明,如果不合要求就另请高明。主创、总监、制作方一致说好,我的心放了下来。主旋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写作一贯注重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新鲜故事,人物必须有个性,不能脸谱化、简单化。这次与以往不同,写的是领袖人物,但我没有觉得领袖与我笔下的其他人物有什么不同,一样要有情感、有特点、有温度、有热度。我要写的领袖人物每一个也都有鲜明个性,我不怕出格,要像写常人一样写他们。

  要说有突破也在人物上。我是以故事片来写红色经典。新的感受就是,艺术的矩律不能为题材所左右。

  人物工作室:据黄建新导演介绍您为了写这个剧本,翻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在非常紧张的创作周期里要翻阅这么多资料,相当不容易,您是如何做到的?在翻阅历史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如何将之融入剧本?

  何冀平:以往的现实题材创作,我都可以找到原型人物采访,但这次没有,全靠看资料。大量的书装箱搬运,家里到处都是书,堆成几大叠。书边是笔和纸,看到有感觉的马上记下来,多年的写作形成我迅速联想的能力,我可以马上从看中的材料延伸、拓展,或者留在脑子中。不知何时,也许在街市,也许在商场,就会被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景、人触动,使我产生联想,生出情节细节。

  我生长于北京,1949年的这段历史只从爷爷奶奶的口里听说过,因为有些家境,他们对进城的解放军有些畏惧,半信半疑。但亲眼看到解放军秋毫无犯,睡大街、吃冻干粮、连口热水都没有。“三请三不进”,老百姓怎样请都绝不入家门,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老百姓受了感动,一贯怕惹事的北京人主动帮纠察队的忙,提供情报抓特务,潜伏上万特务的北平,很快安稳下来。

  解放军渡长江,老百姓挖出藏起来的渔船,全家出动,少女也登船,撑渡解放大军,这些在电影中都有描述。“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我看资料的感受。

p2569101134.jpg

  人物工作室:《决胜时刻》讲述了1949年党中央进驻香山筹建新中国的这段历史,时值国家百废待兴,奠基新中国千头万绪,线索非常多,可写的故事也非常多。为什么重点聚焦国共二次谈判、渡江战役、全国政协首次会议等几个大事件?您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何冀平:从1949年3月毛泽东党中央进驻香山双清别墅,到10月1日国庆大典,这段时间有太多太多的重要历史事件。但电影篇幅有限,选取也是这次创作的一大难点和要点。

  我选最主要的、能推动剧情的、便于塑造主要人物的事件,也有些是关照我必须要写的,像国共和谈、渡江、制定建国纲领等等。我用戏剧情境把历史事件串连起来,使之情节化,与剧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使之不像记录片。比如宣布《共同纲领》这一段,我不采用电台正式播出或毛泽东在大会上宣读的方式,而是描写毛泽东请来天天“看”着他的,警卫队长陈有富的播音员女朋友孟予,请她在高层领导会议上宣读,这样既有共同纲领的内容,同时毛泽东关爱两个年青人,两个相恋中的年青人紧张激动又有点羞涩,五大书记沉浸其中,多重情感集中在这一段上,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人物关系、情感一一呈现。

  这种戏剧桥段融于历史事件之中的情节,贯穿全剧,从而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p2566981349.jpg

  人物工作室:对于1949年的这段历史,此前已经多部电影有所涉及,比如同为献礼片的《开国大典》《建国大业》,与上述影片相比,《决胜时刻》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或者您最想抵达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何冀平:写好人物和故事化,是我最看重的。尤其红色经典,不能拍成类似纪录片,那样不如看纪录片反而真实。要在这类题材中把观众带入,令人感动,靠的是我从事这一行多年的体会,就是把人物写深写透,不放过每一个人物,无论大或小,建立好人物关系,选择真实的带动情感的细节,这些都是老生常谈,要看怎么运用。

p2560249522.jpg

  人物工作室:《决胜时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对一些历史细节的呈现,二者承载了影片最动人的力量。这与您之前的历史题材创作一脉相承。《决胜时刻》实际上刻画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大家都熟悉的领袖伟人、真实人物,一组是陈有富、田二桥等虚构的小人物。领袖展现了普通人的一面,小人物则展现了崇高不凡的一面。您是如何设计这些人物的?

#p#分页标题#e#

  何冀平:我创作,不放过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出场多或少,必须都有性格有戏,这是我一贯的写作方法和追求。这次也同样,比如国民党方面,出现蒋介石、李宗仁、毛人凤,包括特务戴彭成等,我不用写坏人的手法写他们,他们有他们的信念和世界观,一旦偏离,就会卡通化,写不好对立面,就树立不起正面人物。北平市民、小摊老板、京戏演员,只出场一次,但都有戏可做。涉及的面宽了,内容就丰富了,宽泛了,厚重了。这需要技巧,用极少的笔墨,一针见血,写出人物,是编剧的基本功,也是多年写作练成的。

  三个小人物都是年轻人,田二桥16岁。设置这三个人物是为了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关联,把毛泽东生活化、常人化,老少、尊卑,高低人物间的反差,最容易塑造人物,一个情节可以烘托出几个人物。还有为的是呼应当下,让现在的时尚年轻人看到那个大时代中的青年人的生活、精神面貌,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

  小战士田二桥稚气未消,最后为护红旗中弹,倒在红旗下,许多年轻人都流了泪。

  人物工作室:全片有多处泪点,任弼时为亲爱的战友演奏小提琴、祝福新中国的情节,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任弼时因为身体原因并没有出席开国大典。这段情节应该首次出现在电影中。您为何将这个情节写进剧本?

  何冀平:这段是导演黄建新的设置提议,在拍摄现场他和我谈,我也觉得好,就由我来写这场戏,他说不怕写多,他从中选取。这一次我和黄建新导演的合作十分融洽,我觉得好的东西他全部保留拍好,由他提出的好的细节,我也觉得好,这是很难得的合拍。导演宁海强是一位军人风度的专业人士,指挥果断大胆,把不多的战争场面拍得十分凛烈。电影编剧必须和导演配合,因为最后的呈现是在导演的镜头下,和我写话剧不同。

p2569101132.jpg

  人物工作室:回想起来,影片的整个创作过程中还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何冀平: 做编剧必须要会联想,多方吸取,四方八面为我服务。毛泽东指挥渡江战役一场,讲出“赤壁一战乾坤转,东风送我第一船”,这是京剧《群英会》一句唱词,我觉得用在这里很合适。渡江时,西北风大作,解放大军逆水行船,非常艰难,敌人炮火猛烈,很多战士阵亡,蒋介石心存一线生机,冀以天险阻挡。然而忽然风向转了,江面上起了东南风,船借风势,一鼓作气,很快,第一条登上滩头,捷报传来,毛泽东很兴奋,冲口而出讲出这一句。毛泽东喜欢京戏,他说这句很自然。这句台词,导演、演员都很喜欢,放在了宣传片中。

  目前从观影映效果来看,很多人都流了泪,使我没想的是多数年轻人被感动,如今太多可看的,古今中外无奇不有,他们能被这样一部影片感动,这真让我高兴。

(责编:冯粒、申亚欣)

德迅网 » 何冀平谈电影《决胜时刻》剧本创作:人物和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