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齐白石与吕佩尔茨展带来的启发:美术创作要个性

佩尔茨 浮雕 305×44x230cm 2017年 彩绘青铜

  前段时间,“大师窖藏——齐白石特展”和“重塑——吕佩尔茨雕塑及绘画作品展”两场大师级展览在山东美术馆陆续亮相,吸引了全国观众的高度关注,在业界也掀起了一波学术研究热潮,并带来了一场关于中西方大师对待艺术创作态度的多维想象和讨论。

  齐白石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是20世纪以来最着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关于他的展览层出不穷,书法、篆刻、绘画等不同美术门类的各种专题展,包括他与同时期中外大师的对比研究展也很多,所以大家看到齐白石作品的机会很多。相对来讲,大家对德国文化接触得不多,尽管我去过德国几次,但对德国艺术了解不全面、欠深入。山东美术馆举办的吕佩尔茨的展览,规模比较大,既有体量庞大的雕塑作品,还有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使我真实地感受到当代德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貌。

  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震撼

  两场展览我看过很多次,每一次观展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特别是当你置身于展厅的那种环境,并与作品面对面交流时,会觉得离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越来越近,其作品自身散发出来的那种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印刷品替代不了的——这就是原作的魅力。

  据我了解,展览期间,张望馆长和吕佩尔茨先生还合作了一幅水墨画,叫《山水中的哲人》,中外艺术家的这种合作很有意思,也使我们看到了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艺术的花火之碰撞。

  德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绘画和艺术到底是什么样,吕佩尔茨展览使大家对德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认识。德国出了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之所以出这么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与他们善于思考、逻辑严谨是密切相连的。

  在对当代德国的印象之中,我们是这样认知:在制造方面,德国有劳斯莱斯、奥迪、奔驰、宝马、莱卡相机、西门子电器等……这些德国制造做工精良,畅销全球。这种民族性格派生出的艺术,我觉得应该是理性的、严谨的。但通过吕佩尔茨的展览,使我认识到德国艺术的一个切面,和我想象中的反差很大,他的作品极为感性,又特别张扬,更像法国的高更和塞尚、西班牙的毕加索等人的作品,充满了视觉张力、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齐白石和吕佩尔茨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个性,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截然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因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感到震撼。齐白石的作品给人一种温润的震撼,吕佩尔茨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他们都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深耕,又表现出区别于传统艺术风貌的个性特征。

  如中国传统文人画自明末董其昌高度强调笔墨之后,成为数百年来中国画发展的主流方向,齐白石在注重笔墨表现性效果的同时,通过细致观察与写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物象生动地体现在绘画中,并融入民间美术的用色方法,走出了一条斑斓多姿的艺术新天地。吕佩尔茨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理念为基础,在雕塑及绘画作品中进行大胆创新,呈现出激情的、有分量感的、充分表现内在精神的东西,他始终从欧洲文化历史传统的脉络中汲取,使其在当下焕发光彩。他们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符合东西方大方向的文化体系。

  由他们的作品展览,使我联想到当下中国画家的展览,总感觉或多或少的雷同,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缺少强烈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自我的艺术语言符号。而且大家对某一新奇的艺术形式会迅速地吸收,疾速地模仿,而没有去深入探究,很快长出许多“艺术豆芽菜”。“豆芽菜”确实挺嫩、挺好,但它是速生的,没有根基,成不了材,长不成树。这些模仿的“艺术豆芽菜”是肤浅的,无法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

  不管是新的艺术形式还是艺术经典,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学习,学习不是一味地模仿,更不是拿来照搬,而是要了解这个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如何在强调个性的基础上,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契合国家及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本民族文化的体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艺术的参天大树,而不是“艺术豆芽菜”。

  艺术贵在创新和个性

  如何去看一场画展,如何去理解一位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我认为要抛开技法层面,最重要的还是大师的绘画思想,从根源上去解读。就如笔墨纸砚属于中国画的创作工具,我们运用它们掌握了中国画的语言符号,但是创作出来的绘画风貌千姿百态。再如大家都用餐具吃饭,吃的东西也无非就是肉类、蔬菜、水果等等,但是每个人的高矮胖瘦及相貌完全不同,所以要和而不同。展览上呈现给大家的作品和信息是一样的,但大家对其理解、研究、消化和吸收又存在差异。艺术创作者在解读作品时,如何将作品中蕴含的所有能量,消化吸收之后变成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风格这是至关重要的。

  共性是必须要掌握的符号,个性是自我探索的路径。李可染有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话也不停地鞭策鼓励我自己。艺术创作中共性的东西是技能,要掌握。“打进去”是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技法,技能要学习,并且要深入地学习;“打出来”是通过共性的东西寻找到契合自我发展的个性。这个需要莫大的勇气,在“打进去”的过程中,很多创作者得到了师长的肯定、市场的认可,取得一点小的成绩就沉迷于此,渐渐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温水煮青蛙”,以致于流于平庸。“打不出来”永远是模仿者和工匠,“打出来”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艺术贵在创新和个性。齐白石和吕佩尔茨他们都不断地挑战未知,不断地颠覆过往。齐白石在中年以后还勇于打破过去原有的艺术形式,进行“衰年变法”。吕佩尔茨的作品从没有固定的程式,通过新的创作将自己的想法用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呈现。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他们都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不断地质疑、实验、推翻既有的固化体系,不断地给自己创作格局、思路以及形式上变化的机会。

  两位大师的艺术创作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中国青年艺术家对自己所从事的美术创作应该何去何从,这需要我们有一个深入的、理性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大师级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之路,来审视自身的创作。在美术创作中要少共性,多个性,时刻不断激励自己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和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

  (常朝晖,山东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不良信息,请您告知(电话:021-53520903,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德迅网 » 齐白石与吕佩尔茨展带来的启发:美术创作要个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