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现代社会的角度看,唐代人元结其实是一位极其自私的人,他虽然让浯溪传名天下,但是他当时不是这么想的。他找到这么一条美丽的小溪,由湘江环抱绝壁,在此建了一个家,命名浯溪。家建成后他带来妻妾,呼朋邀友喝酒弹琴吟诗,兴致高了便叫颜真卿把诗文刻在他家的崖壁上。世事就这么简单地复杂着。
先去清代光绪年间抚湘使者吴大徴撰书的《峿台铭》应证这一点。吴大徴在《峿台铭》中这样说:“地以人传”。浯溪这个地方,自唐代元结开始历代名人到此留题刻石,就传名了。吴大徴说:“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然而吴大徴在《峿台铭》前文说的“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却与后文“次山私之。谁曰不宜?”相矛盾。次山是元结的号,元结把浯溪当私有哪个说不宜呢?公元763年,元结出任道州刺史,几次舟过祁阳,见浯溪幽圣,就爱上浯溪了,还把家迁到浯溪来了。浯溪原是无名小溪,元结因自爱之故,就把它叫做浯溪的,吾者,我也,浯溪就是我的溪。还把最高的一个石山叫峿台,也就是我的台。第二年,他在峿台上建了个亭叫痦亭,就是我的亭。浯溪、峿台、痦亭合起来称“三吾”,都为元结所有,他把这公物当私有了。吴大徴却说元结的这种“私”只是表示元结对浯溪的热爱。但公也罢,私也罢,元结让浯溪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名传天下,确是事实。
浯溪碑林是全国四大露天碑林之一,现存有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历代名人的书、画、诗、词、题刻五百零五方,是永州市内存碑刻最多之地。它跟西安碑林显著不同的是全系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山上直接书刻的碑。元结在永州请人题写或自题的六块石刻,有《大唐中兴颂》《浯溪铭》《峿台铭》《痦庼铭》四块石刻留在浯溪,尤其是由元结撰文、颜真卿题刻的《大唐中兴颂》为浯溪碑刻中最大一方,以文奇、字奇、石奇被誉为摩崖三绝。自此,历代慕名而至的名人有三百多个,其中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李阳冰、袁滋、瞿令问等;宋代黄山谷、米芾、秦少游、范成大、杨万里、陈与义等;元代郝经、杨维桢等;明代解缙、董其昌等;清代钱沣、何绍基、吴大徴等都有真迹在此。碑刻是浯溪的灵魂,浯溪因这些碑刻而名传天下。
其实,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一个人能留下的只有他的思想和精神,因此古人选择了石刻,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用书法的形式深深地刻在崖壁上。后人赏之,则从古人的一笔一划开始,既可以领略其文的奥义,又可以欣赏那书法的气韵。尽管今人对这些古人书法的要义不一定完全明白,但在欣赏浯溪碑刻时,我们仍然能从楷、行、草、隶、篆五体中感觉一种沁润心田的形式之美。颜真卿的字中国人是很少有人不知道的,他题刻的元结文《大唐中兴颂》,横平竖直、匀称谨严,以正面形象示人,方、严、正、大,壮阔浑厚,而“融篆隶之法入行楷”,即用中锋、藏锋,力透纸背,笔挽千钧,再用圆笔,更见苍劲。因而人称颜真卿“字如其人”,《大唐中兴颂》碑石颜真卿“遗墨此第一”,碑中多用俗书、简字,直行又自左右行,在当时极为罕见。受《大唐中兴颂》碑之影响,宋、明两代也在浯溪刻中兴颂碑,明颂有效颦之讥,颂文、书法甚不高明,宋颂亦少有人知,且明人纷纷铲削以刻己诗己文,致成残碑。若能在“三绝碑”前把酒观之赏之《大唐中兴颂》,心底定会涌动这样一种感动,觉得书法艺术的力量甚至比国画来得更强劲、更直指心灵。
浯溪碑林中的碑刻,必要去痦亭下品元结的《浯溪铭》和《痦庼铭》,因为从一块形似龟状的巨石,我们可以欣赏到分别由唐代书法家季康和唐代宰相袁滋所题刻的玉箸篆、钟鼎篆。这块龟状的巨石自中间自然断开,季康便在龟石右边用玉箸篆题刻《浯溪铭》,并从左至右书写,笔画深稳,每一笔都似圆长的筷子,故称玉箸篆;左边由袁滋用钟鼎篆写《痦庼铭》,从右至左写,钟鼎篆古代又叫金文,仅次于甲骨文,很古老。宋代书法家黄山谷见此碑评价“滋,唐相也,他处未尝见篆文,此独有之,可贵也。”现在这处碑刻已被列为国家一级石刻了。
浯溪碑林中的名碑众多,尽管我们可细细观赏之,还是难以把它们看清楚,还有好多我们甚至连看一眼的机会也不会有,这些碑刻实在离我们太遥远了,它们只能成为我们心灵中的一部分。
第十日:比京剧早四百年的祁阳戏
祁阳戏现称祁剧,旧称祁阳班子,以发生发展于祁阳一带而得名。清末,江西、福建等地称祁阳戏为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祁剧。它兼有高、昆、弹三种声腔。发展过程中,逐渐分为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经过规范化的祁阳官话。艺术特点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很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祁阳戏称楚南戏,楚南在哪里?广义地讲,湖北以南的湖南,包括湘、沅流域,叫楚南;狭义的楚南是指湖南南部的永州八县,即零陵、祁阳等。屈原根据楚歌楚谣创作的《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楚南社会的写照。楚南之地自古就是一个充满歌舞与梦幻的诗意之地。楚南的民歌民谣璀璨得似天空之星,唱民歌民谣的人多的像河滩之沙石。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实,“楚国之地,地广人稀”,竟有一人唱而数千人和的场面,真是匪夷所思。楚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戏的国度,戏中必然有歌,有诗,因此在楚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就产生了屈原的《九歌》那样的中国最早的歌舞戏雏形。歌舞戏的产生缘于楚人重淫祀的风俗。《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说文》曰:“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楚南地处荒僻,信巫鬼重淫祀之风尤甚。因此,得以产生了屈原的《九歌》。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湘、沅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