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世经:要让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世界的“一渠活水”,源头就在于持续培养胜任“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各类人才。一方面,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合作;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合作中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四川大学每年投入3000万元实施“‘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交流计划”、连续7年举办“实践与国际课程周”,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青春正能量。
4、尊重多样、平等沟通,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光明智库:当前,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王铭玉:目前较为普遍的制约因素在于:语言障碍。我国高校的外语语种教学设置比较单一,针对“一带一路”的非通用语种教学较少,非通用语言人才匮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教育体制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教育基础差异大,教育体制各异,给教育共同体建设带来了阻碍,双方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资格互认以及师生流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晏世经: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打造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有限课堂空间转变为无限学习机会,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等实操性课程中的运用,能够推进教学研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公平地分配。要将“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打造成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进一步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让留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毕业后更好地为自己国家和人民服务。
靳诺: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需准确把握相关国家教育特征,针对性地加强顶层设计。应着眼于教育合作体制机制、发展方向、资源分配的整体构建,鼓励各级地方政府与相关地区广泛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支持教育机构与相关地区广泛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机制化、广领域、多层次人文交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应当加强学生、学术交流,尤其是高水平专业人士交流合作以及区域内学术发展规划深度渗透,依托重点高校建立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及智库机构。
5、为共建“一带一路”输送更多中高端职业技能人才
光明智库: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积累了一定办学经验。在您看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有哪些优势?
靳诺:职业教育是中国对外加强教育合作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覆盖所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职业教育专业。
在此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需充分吸收国际经验,校企协同走出去,探索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既为中国产业的国际布局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又助推相关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为其培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
晏世经:“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普遍对职业教育有着旺盛需求。我国职业院校应充分抓住机遇,主动到境外办学,积极接纳留学生,发展校际交流,为职业教育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厚植职业教育沃土。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相关高校应进一步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二是加强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和平台,要在课程建设、继续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沟通和协作,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项目团队:
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马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