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喜马拉雅广告公司董事长赵辉关于合伙创业公司里,怎么培养经营人才、怎样管理员工的看法。企业里面负责区域销售的都不能叫经营者,他们只是局部经营者,经营得不全面,所以很多做销售的人当上总经理之后业绩并不见得怎么样
编者按:文章是喜马拉雅广告公司董事长赵辉的观点摘录。这家2002年诞生的公司,已经为格力、美的、创维等公司提供了众多案例。关于合伙创业公司里,怎么培养经营人才、怎样管理员工,赵辉的看法是,企业里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或几个经营人才,他们要对你的公司模式、行业感兴趣,而且要具备综合的视野,不能太单一,也就是以前说的面向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或者说是一个小老板、准老板。企业里面负责区域销售的都不能叫经营者,他们只是局部经营者,经营得不全面,所以很多做销售的人当上总经理之后业绩并不见得怎么样。而有些总经理或者总裁,虽然看起来不是干这行的,但全盘控制得很好,从制造、生产、研发等方方面面都有控制。这说明,经营者或者做生意跟懂某一个领域的技能不是一回事。
创始人与合伙制
国外公司的创业模式和机制非常成熟,尤其是退出机制,以美国为例,最开始四、五个人一起创业,往往走到一定阶段,某一个人的能力就突显出来。其他创始人意识和辨别出来后,自动自觉地退出董事会,公司交由那个能力突出的创始人来管理。退出的创始人,只做董事,持有公司股票参与分红就行了。或者另外去搞一个不同行业的事情,比如说苹果公司的一个创始人,后来就投资了很多数字电影、动画、游戏等等,跟苹果所从事的业务完全不一样。全球所有做得很大的公司,都是这样的方式。
中国人合伙创业,如果是家族式还好一点,因为有一个家族文化起共鸣和同化作用,几个人的观念较为相近,在决策上面都是以家族利益为主,所以问题不大。但是外人合伙就不一样了,一旦有分歧就是分裂。他们认为这是对错问题,我认为你有问题,你认为我有问题。分裂后,往往会去开一个跟你一样的公司,拿着你的案例到处去吹。
甚至员工也会这么干,在你这里干的时候备份一些资料,离职后,自己去开个相同的小公司。他们以为有了资料就代表着有了能力,事实上,过往案例的价值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创新永远是更重要的。
培养经营性人才
在我们公司,有五六个核心骨干人员承担不同的事业部,日常的业务完全交由他们,我主要是防微杜渐或者遇到一些重大的决策参与一下,避免方向跑偏。在公司非上市阶段,这五六个核心骨干不是股东,但相当于占了干股,我们采取的办法比较简单,事业部毛利的10% 就是他个人的年收入。
这个不叫提成,相当于经营股份,因为定了规则,他未来的事业无论做得多大都有10%。另外,这个也很公平,业务是他们做的,毛利他们很清楚,不存在老板财务作假的风险,如果是以净利来分的话,他就会担心财务做假。
如果上市或者被收购,股份制改造的时候他们的干股就可以变成实股了,上市本身也是需要团队的,而且还要看团队的质量。这个是属于资本层面的收益,等于说额外会多了一层机会,但是如果没有今天大家一起努力,也不会有将来的资本收益。因此这个事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而且大家一起的事。
作为一个专业服务公司,需要几个这样的经营性人才,要想办法培养,当然也可以去外面寻找。总之,这个人要对你的公司模式、行业感兴趣,而且要具备综合的视野,不能太单一,也就是以前说的面向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或者说是一个小老板、准老板。这样的人具有老板的责任意识、经营意识、主动意识等,有些人的这些素质在打工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他们的个人技能未必是最好的。
企业里面负责区域销售的都不能叫经营者,他们只是局部经营者,经营得不全面,所以很多做销售的人当上总经理之后业绩并不见得怎么样。而有些总经理或者总裁,虽然看起来不是干这行的,但全盘控制得很好,从制造、生产、研发等方方面面都有控制。这说明,经营者或者做生意跟懂某一个领域的技能不是一回事。这里面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技能和知识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如果这个人只是有一些知识,观念上不来,那就完全定位是不一样的人。
基层员工不搞考核
基层员工就是拿岗位薪酬,不搞考核,因为在咨询服务行业里面,如果搞考核而不是弘扬个人的成长和价值,会出现很多问题。举一个例子,一个员工每月基础收入是5000 元,你进行考核能够取得突破性效果吗?可以考核出5 万块的效益吗?因此考核没有意义,更应该强调成长和学习,当你成长以后,能力真正超越了同龄人,收入自然就会更高,甚至再高的时候,可以进入经营阶层,可以主动提出来自己带一个团队。
但员工在没有达到一定能力的时候,根本承接不了一个具体的生意。因为要与企业对接、对话,控制局面,回过头来还能管理团队,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是很难得的了。而且,像我们这一行,生意来了不等于生意结束,要做完才叫完成,生意来了只是刚刚开始。它不是简单的一次性贸易交易,如果是贸易交易,只要业绩好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综合性的其他事情,
比如产品不用管、物流不用管。
我们这种行业的团队工作互相之间关系性非常强,变动性也强,它不是标准工作,而是一个非标准的工作。非标准工作就需要有经营能力的人,能够统合这些情况,依据不同情况和局面进行调整。因此这个行业不适合用考核。有些公司喜欢搞考核,但从来都没有什么好处,最后培养了一批不上不下的,欲望还很强的人。
对于基层员工,我们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综合考评这个人的态度、成长等各方面,然后根据考核结果,给他升一级工资,比如从5000 升到6000,6000 升到7000。考评是公开的,人人都知道规则和结果。
阶段性服务派驻
至于咨询服务公司在外地设置分公司问题,讲讲我们自己的经历,早年我们在外省有一个业务,派了5 个人过去,相当于办事处。去了以后发现一个问题,慢慢的服务的专业能力在降低,等于是完全依托派驻的这5个人来服务客户。广告公司或者策划公司,不是像生产零部件,质量标准都是一样,直接送到某个地方就行。我们要面临非常复杂和变化的问题,如果这5 个人的团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等于在拆我们的招牌。因为大企业找你的时候是奔着你总部的实力来的,你总部的实力可以做到最高点,但这种专业能力并没有真正有效服务到这个客户,效果就不怎么好。
还有一些外省当地公司找我们联合,希望品牌输出,利益分成,后来发现也不可行,为什么?价值观不一样,他们目的是为了借你这个牌子,带来更多的生意,结果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以自己的水平完全代替你的服务质量,而且,毛利空间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
针对异地问题我们后来采取阶段性派驻,现在这个办法很通行了,我们做的时候还很早,阶段性派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保证每个月或两个月内不低于15 天派驻团队进驻企业,企业做事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这个阶段性的点掐好,判断准了,团队一去就可以解决大问题,然后落地、落实。落实过程当中就不需要天天跟了,然后两个月以后再解决下一个问题。
采用这样的办法以后,团队可以对当地环境和企业内部情况进行了解,又能集中讨论,与公司之间进行营养相互吸收。这解决了原来一个很大的弊端:派驻团队如果长期放在外面一年基本上就废了,变成客户企业的工具了,他们自己长时间离家也越来越悲观。只不过这样一来会加大一些费用成本,机票住宿需要企业方承担,这个要先跟企业说清楚。讲清楚利弊后,企业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
相关文章
- 商业模式创新
-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商业模式
- 南京金茂汇丰富艺术文化生活探索新经济商业模式
- 伴鱼用户量超3500万 差异化商业模式成就少儿英语头部品牌
- 合伙创业案例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喝
- 视觉中国 :商业模式的“黑洞”
- 保险商业模式会怎么变 缪建民说了这三点
- 荣耀商业模式变轨:启动“二级火箭”战略
- 图书搭上网红经济快车,也将走向IP化?
- 刘强东:如果商业模式没问题 一定要坚持
德迅网 » 喜马拉雅:合伙创业企业培养经营人才的秘密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