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王莹)“三个女人一台戏”,咸阳中学教师呼秀珍和两个女儿在人生舞台上的出演的这场戏却是比“杜拉拉升职记”更精彩的励志大戏,“没给孩子织过一件毛衣,买过一个玩具,过一个生日,做过一顿热乎乎的早饭”的呼秀珍,让两个女儿向她一样,时时为人着想,事事巧于创新,最平凡的工作在她们手里也都变得那么有滋有味了。
呼秀珍教学法
穿越课本:语文课就是玩一场cosplay
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呼秀珍就已经掌握了一套“Ctrl+C”加“Ctrl+V”的工作流程。18本剪报分门别类,语文教改集、优秀作文集、优秀散文集、班主任工作集等,粘贴着她多年来从教育教学报刊上一篇一篇裁剪下来的文章。
为了当好一个语文老师,呼秀珍总有些与众不同的法子。分角色朗读、编顺口溜、学生讲课等等,这些曾经的“新概念”教学法都留在了她执教47年的岁月长河里,其中“课本穿越法”当属呼秀珍最拿手的绝活。
若是讲《白毛女》一课,学生们就得玩一场cosplay,喜儿、黄世仁和杨白劳在几十平方的教室里演绎爱恨情仇;学到《杨修之死》,呼秀珍便让学生模仿古时天桥底下的说书人,先是卖关子,再是抖包袱,才终于讲完整个故事;《从宜宾到重庆》一课上,呼秀珍请学生客串导游,沿长江顺流而下介绍两岸秀丽景色,讲述途中风土人情……
重复动作: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
为了当好一个班主任,呼秀珍总是左手牵着家长,右手拉着学生,“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如何沟通,《给妈妈的一封信》、《好家长》简报、“地毯式”家访等,无论学生和家长是否认同,这几个如做体操般的“重复动作”却是呼秀珍从不放弃的坚持。
每年“三八”节前,呼秀珍都要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叫做《给妈妈的一封信》,之所以说是“家庭作业”,是因为它不只是学生的作业,也是妈妈的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写完的信,必须拿回家让母亲看完并在后面写下“回信”,如此这般“有来有往”,才算是完成了作业。
强制授课:每个家长都要听的六课12讲
1988年呼秀珍创办《好家长》简报,每两周一期,亲自组稿、排版、编写、复印,通过“班内简讯”和“来自家长的好建议”等栏目,硬是把家长“拉”到了课堂上,使他们无需“偷偷打听”,也能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举一动。直到16年之后,《好家长》简报不再编印,因为呼秀珍已经把它升级更新成为了“家长学校”。
按照呼秀珍的要求,任何家长,只要孩子在咸阳道北铁中上学,他就必须成为家长学校的一名学员。呼秀珍把27年的班主任经验分为六课12讲,针对不同年级家长制定不同授课内容,从“初一的迷茫”、“初二的逆反”到“初三的压力”,分阶段地教会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度过一个个必经的心理难关。
自1965年参加工作以来,呼秀珍已经执教47年,然而,如今68岁的她还并没有打算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当被问到何时才能“真正”退休时,呼秀珍笑着说,“我要为共和国健康工作50年”,随即却又改口,“不一定,也许还会继续干下去”。
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呼秀珍干不动了,她还有两个女儿。郭巧和郭灵姐妹两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足以证明呼秀珍“言传身教”式的家教法不是徒劳。
在那个传呼机流行的年代,大女儿郭巧已经懂得运用通讯科技,参加工作近一年的她推出了户籍工作“传呼服务”,也就是说在节假日或其他非工作时间,如果有人急需办理户口,都可以给郭巧打传呼,她保证随叫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讯工具不断更新换代,而这项后来被郭巧改称为“急事急办”的服务,却从1995年一直坚持至今。
郭巧工作法
各种疑难杂事“一手包办”
事实上,被郭巧“坚持至今”的习惯还有很多, 比如照顾胡俊梅大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好嘞!”这是记者无意中捕捉到的一个场景,当时郭巧正扶着胡俊梅登上面前的四级台阶,口中喃喃地念着的就是前面那句话。
16年前的一天,双目失明的胡俊梅在邻居的陪同下,来到郭巧所在的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渭西路派出所,说自己收养了一名女婴,7岁还没办粮户关系。收养弃婴的手续很麻烦,考虑到胡俊梅的实际情况,郭巧决定亲自出马,她骑着自行车奔波了一个多星期,先后跑了市民政局、区公证处、街道办等多个单位,最终还登门送上了办理好的户口本和粮本。
从那以后,照顾胡俊梅大姐就成了郭巧的习惯。联系孩子上学、申领社会低保、申请廉租房等,都由郭巧一手包办,更不用说中秋送月饼、冬天办年货这些“小事”。
不惜东奔西跑“拉帮结派”
2006年,郭巧调吴家堡派出所任教导员,这个岗位的职责是“充分调动全所每一个民警的服务热情”。为此,郭巧建立了民警思想档案,创办了《警苑之声》所刊,并利用“三八”节突击“拉拢”警嫂,也学着母亲的样子,让男民警“说句心里话”送给自己的妻子。
不止如此,郭巧还要调动更多人的服务热情。当在辖区内调查摸排出160户困难家庭后,她认识到,自己的“一手包办”和全所民警的“鼓足干劲”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便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她先后到附近学校、医院等单位联系,很快就招募了来自各行业的150名志愿者,“郭巧爱心警务室”和“志愿者服务队”就此诞生。
当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在大街小巷传唱的时候,呼秀珍的一封封家书也在不断地寄往小女儿郭灵所在的部队。郭灵并不是一个从来就“懂事”的孩子,然而母亲的300封信件和22册剪贴资料总是恰逢其时地出现,又总能恰到好处地给她鼓励。就这样,一个“从小贪吃贪睡的娇孩子”,也有了以自己命名的一套工作法。
郭灵护理法
“干不完的良心活”
“生命如花篮,面对一次次刺入心灵的痛,我们权把且它当做是上帝的一次考验吧,让苦难成为生活中的插曲……”1999年,还在解放军307医院肺部肿瘤内科见习的郭灵,看到22床病人赵园整天愁眉不展,便在常规的护理之外,更加留意心理护理。她从报刊上剪下《生命如花篮》、《癌症病人饮食指南》等文章,反复念给赵园听,帮他重新振作。
调入医院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办公室后,郭灵按照母亲所说的,“老干部工作是干不完的良心活”,她不断地动脑子、想法子,在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过后,力求把工作干得更好。她针对老干部们年岁大、病痛多、空巢老人等不同情况,给每位老干部制作了联系卡;为年满70岁的老人们集体过生日,并给每位老干部拍生日照。
“做妈妈期望的人”
从刚进部队时叫苦喊累吵着要回家,到去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荣立三等功,经过部队十九年的历练,如今正值壮年的郭灵,早已不是妈妈眼中的那个“娇孩子”,而她却说,“所有坚持的过程就是妈妈鼓励的过程。”
#p#分页标题#e#郭灵记得,刚分配到解放军307医院时,呼秀珍在信中对她说,“手,是听心使唤的,护士的心是天使的心。你热情的笑脸是春风中的白云,你温柔的双手是美丽的白鸽,送去的是真情,托起的是希望。”她照着母亲话做了,除日常护理外,还为病人送上亲手烹饪的“心灵鸡汤”。
郭灵还记得,调入医院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办公室后,呼秀珍对她说,“老干部工作和教师一样,是永远干不完的良心活,你可以只满足于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也可以不断地动脑子、想办法,把工作干得更好”。她照着母亲的话做了,从此,老干部的生活中不再是只有“吃喝拉撒睡”。
呼秀珍一字一句的鼓励,在郭灵一步一个的脚印里都成了现实,如果说大女儿郭巧是得到了母亲的“身教”,那么在部队里成长起来的小女儿郭灵,则是通过“言传”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最终也使自己成为了像母亲一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用郭灵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妈妈期望的人”。
-
相关文章
- 面包车跑货拉拉赚钱吗
- les电影(拉拉电影大全)
- 货拉拉创始人Shing:创业就和打德州扑克一样,得沉住气
- 贝拉拉是什么意思?
- 拉拉是什么意思
- 【拉拉财富什么时间开庭】【拉拉财富】投资300元1个月标,送
- 拉拉纳(英格兰足球运动员)
- 凯文·米拉拉斯(比利时足球运动员)
- 货拉拉怎么退保证金
- 张拉拉
德迅网 » 比杜拉拉升职记更励志的家 “做妈妈期望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