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第二届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冯艾写在支教日记里的一段感悟。
今年是复旦大学研支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支教的第20个年头。20年间,一批又一批二十来岁的复旦青年,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时代和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与当地孩子们一同成长进步,一同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又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征程中去。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99年,复旦大学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遴选成立首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西吉基层开展服务。至今,复旦大学已累计选拔输送224位支教队员到当地9所乡镇中学开展扶贫助教工作。复旦大学研支团也成为全国唯一一支自项目成立以来连续坚持20年定点对口支援一个县的支教队。
“当时这片土地没水、没电、没钱,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希望。”第六届支教队长高天说,“支教队也许只能改变一小部分学生,但至少能让这些学生比其他人更具有竞争力,今后无论是出去打工还是教育他们的子女,都能比他们的父辈更出色,这就是这片土地的希望。”
王连彪的奋斗轨迹是这份希望的写照。六年级时,他在西吉县三合中学第一次见到复旦大学第九届支教队员、新加坡人蔡沅鋹。当时,王连彪连ABC都不懂,为了练好发音,他经常跑去教师宿舍请教蔡沅鋹,蔡沅鋹也跟学生打得火热。一年后蔡沅鋹离开,失落之余,原本对学习不太在意的王连彪开始发奋努力,不仅担任班长,还频繁获得奖学金,蔡沅鋹则在中考、高考等每个重要时点鼓励王连彪,帮助他克服焦虑和恐惧,告诉他:“哪怕高考失败了,还有老师帮你,以后的路还会很多,大胆走就好。”
最终,王连彪考入宁夏大学,2018年毕业后进入蔡沅鋹的公司就职。现在,王连彪和蔡沅鋹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成就一番事业,再回到宁夏办一所学校。
20年来,一届又一届支教队员不忘初心,持续努力,帮助西吉学生在中考、高考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中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突破。而在这一了解真实中国的过程中,支教队员同样收获了成长。第二十届支教团队长杨陈浩彤表示,正是支教生活让自己了解了最真实的西部。“在支教期间,我参与了精准扶贫项目,看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感受到祖国西部农村最真实的生活,也经历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笑对生活的困难。”
“西部支教的经历,使我总是思考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并且勇于为此不断挑战与突破自我。”冯艾说。
在山区高举起“知识改变命运”的旗帜,在西部播种“励志成才”的希望,复旦研支团从未停下脚步。如今,支教团已经拥有复旦大学EMBA校友们捐建的校园广播站,及移动图书馆、智能书柜等,这些都将为当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可能。
“复旦研支团20年的奋斗,正是当代复旦青年发扬‘五四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写照,体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复旦与西吉共同拥有的珍贵记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二十年支教再出发,要把支教事业做得更好,要引导广大复旦青年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同人民一起拼搏、同祖国一起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相关文章
- 李彦宏:更多互联网创新有望从中国产生
- [新华网]走进神农架 实拍最“确凿”野人证据(组图)
- 新华网评:英语学习APP,给方便更需给准确
- [新华网]全国网媒走进神农架 实拍“确凿”野人证据
- 【新华网】“拉锁”向宇宙线起源世纪之谜发起冲击
- 【新华网独家连线】除了“祭祀坑”,三星堆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 新华网评:在浩瀚太空刻下中国新高度
- 金信煜:会说一些中文,还想学一下英语
- 长春有段正能量满满的彩绘墙
- 《焦裕禄漫画读本》创作出版座谈会在郑举行
德迅网 » 在西部播种“励志成才”希望 复旦大学研支团二十年支教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