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记者回乡记| 10位记者 10个家乡故事(2)

  双沟镇的村集体经济也得以壮大。据统计,2016年双沟镇25个村的集体农场实现销售收入1763.99万元、盈利359.27万元;秋歌农业2016年也实现盈利50余万元,服务实力进一步增强。

  双沟镇过去是“田散地瘦成本高,缺人少技收益低”,通过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变小了,全镇的经济作物一年扩大6000余亩,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双沟镇官路村种植合作社的鲜食玉米试验田为例,去年3月中旬,他们开始了200亩的鲜食玉米种植,7月份完成收割,主要销往超市、酒店和机关事业单位食堂,每亩收入4000元,总收入80万元,经营总利润为60.4万元,亩均利润为302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双沟镇官路村召开土地流转征求意见会

双沟镇官路村召开土地流转征求意见会

高党社区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高党社区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农民告别旧瓦屋住上别墅

  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改善。睢宁县已启动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先期示范建设的高党社区引人注目。该社区位于该县姚集镇高党村,一栋栋整齐有序的联排别墅矗立在公路边,道路管网配套齐全,同时还建起了卫生室、商超、幼儿园、村史馆等。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了这片白墙黛瓦的别墅群落,这是睢宁县两年来集中建设的72个新型农村居住社区中的一个,被住建部评为“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从睢宁县城出发,沿着徐淮盐高速和251省道,进入宽阔崭新的新修324省道和村里柏油路后,只用一二十分钟便可来到高党社区。

  记者来到村民宋之昌家中,跟村里其他人家一样,他住的是排房,跟城里的“联排别墅”一个式样,楼上楼下一共144平方米,墙上挂着60英寸的彩电,家中厨房用的也是干净清洁的煤气灶。

  还没开始聊天,宋之昌就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我1963年挨饿跑到洛阳要饭,一直到春节才回家,过了55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过上城里人也羡慕的幸福生活。”

  他说,在高党村生活数十年,一切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通过分田到户终于能吃上饱饭,但生活依然很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时的高党村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脚陷进泥地里拔都拔不出来。有一次,他看见一对老年夫妇,在下雨后的泥地里走不动了,干脆把鞋子脱下来,用鞋带系在一起,搭在肩上,赤着脚走,边走边埋怨。

  宋之昌觉得,最近两三年,睢宁农村的变化就像是在“变戏法”,以前是“有女莫嫁高党村、有儿莫娶高党女”,现在是争抢着要把女儿嫁过来。以前高党村的村民穷,怕过年,“过年如过关”, 现在高党村村民是“天天过年”“天天过节”。

  统计资料显示,两年时间里,睢宁集中建设了72个新型农村居住社区,置换的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2.8万亩。集中居住还给群众带来了产权收益,原来农家院三间房一个院,占地1.3亩左右,如今集中居住只需要0.3亩,每户老宅基地可平均多出一亩地的复垦农田,目前该县72个集中区,每个集中居住区平均可新增耕地500~1000亩。

  贾兴民说,“十三五”期间集中居住区数量将会超过100个,加上改造50个旧村落,可以实现新增耕地10万亩,全县一半的农村将会实现就地“城镇化”安居,届时,睢宁县整个农村面貌将会焕然一新,农业将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将会成为体面的职业。

  (除压题图外,文中图片均由本刊记者刘照普拍摄。)

  ————————————————————————————————————————

  

安徽一个县城乡村振兴的微观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徐豪

  安徽报道

  责编:蒋莉莉

在凤台县刘集镇山口村,专业植保服务队操作无人机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视觉中国

在凤台县刘集镇山口村,专业植保服务队操作无人机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视觉中国

  汽车行驶在县道上,窗外掠过一幅幅墙体广告,“坚决打击‘村霸’恶势力”“治理农村赌博违法犯罪”的标语映入眼帘,让人不禁莞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对政策的反应越来越灵敏了。

  凤台县是安徽淮南市的下辖县,以煤电为支柱产业,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已经几年没有在老家过春节,这次仔细琢磨老家的乡村发展,感觉是既陌生又熟悉。

  农村小轿车增多成“幸福的烦恼”

  春节期间,因为走亲访友,经过几次集镇,都遭遇了堵车。“现在家里小轿车都成灾了!”一次堵了半个小时后,我听到这样的抱怨。

  记得小时候,摩托车都是稀罕物件,后来摩托车渐渐被淘汰,兴起了电动自行车,如今汽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不过,虽然年轻人喜欢开车,但他们的长辈对此有不少抱怨,“几步路,动不动就开车,一年不说油费,光保养费就上万,浪费钱!”

  堵车的时候,我观察那些车牌号,大部分是本地车牌号,还有不少是上海、江苏、浙江的,他们在外务工、办厂,春节回家过年。

  车牌号反映出的是人力资源的流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乡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上海、江苏、浙江成为首选,因为民营企业发达,可以提供的岗位多,这渐渐成为“传统”。

  也因为人力的流动,让农村劳动力资源显得有些不足。皖北淮河流域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一年两季。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人大多数已经在城市居住,土地由他们的父母打理。但随着年龄增长,老一辈开始干不动沉重的农活。而更年轻的一代,则不愿意务农。

  “怎么搞?总不能撂荒!”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开动拖拉机种植、收割、搬运粮食是很常见的事,但等到他们都干不动了,土地怎么办?

  过完春节,那些“沪”“苏”“浙”号牌的车开走以后,乡镇的道路或许会一下子沉寂很多。

  返乡创业的喜与忧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也让各级干部很着急。近些年来,从市里到县里,再到乡里,都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新闻报道说,凤台县去年吸引3500余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并带动就业2000余人。县委、县政府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企业、三产服务业,还出台了多个文件,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支持。

  但是,也有不少在外省办厂的企业家不愿意回来。一位多次被村干部 “做工作”的企业家跟我说,并不是自己不爱家乡,而是“回来没法发展”。

  1.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2. 到美国讲天津故事
  3. 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爱上中国》《中华好故事》 文化大餐献礼十九
  4.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5. 护士发明“神器” 患者叫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