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农村男女总体性别比达到110.4:100,这种性别失衡现象主要出现在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中。其中,出生在1990年后的少儿群体中,第一胎的性别比为117.4:100,而第二胎男女性别比为126.4:100,第三胎及以上的男女性别比为146.3:100。
同时,男方的经济条件也是其能否摆脱单身的重要因素。据媒体报道,在山东、安徽等地农村,仍盛行“一动不动”和“万紫千红一片绿”的彩礼。所谓“一动”是指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一辆,“不动”是指在市区有一套房子;所谓“紫”“红”“绿”则是人民币的颜色,即1万张5元、1000张100元和若干张50元,算下来超过15万元。
此外,区域发展差距也是一些地方出现剩男现象的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孔德继熟悉农村问题并经常下乡调查,他告诉记者:“相比河南等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云南、贵州以及一些西北省份的农村剩男现象要严重一些。因为河南、山东等地的男子通常重视家庭文化和具有积极就业谋生态度,打工赚的钱多会交给配偶管理,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女青年有一定的吸引力。”
治本之策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剩男”问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海淀分公司副经理朱良玉认为,这不仅会造成买卖婚姻、性犯罪等问题,从长远来说,公共管理也可能面临重大考验。
他认为,农村剩男的复杂性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需要政府层面介入、解决。除了观念引导、加大监管、杜绝出生性别比失衡之外,治本之策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是否可以在精准扶贫中把农村剩男列为重点扶贫对象,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谋生致富能力,方便他们早日成家?部分农村剩男有可能终身难娶,如何保障他们在医疗、养老、低保、救济等方面的权利?这些都是需要及早关注的难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口学者分析说:“看绝对数字,中国每个群体的数字都很大。目前一些数据显示,全国有上千万‘光棍’,数字挺吓人,其实也不可怕。我们需要将他们放在社会情境中去理解。他们分散在全国几十万个村庄,平均每个村里也就几个人。如果刻板化、抽象化,把他们当做3500万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无法发泄的男人,这种可怕是想象出来的。”
他还建议:“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农村低保户制度对老龄单身汉的照顾还是比较到位的;从社区层面看,对缺乏家庭支持的单身汉应给予支持,避免歧视等,这批人只能等待时间去消化。”
————————————————————————————————————————
“北漂”老乡相亲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琦 山西报道
责编:蒋莉莉
相亲,这是很多大龄单身青年都会遇到的情节。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这样的情节总是会在全国各地反复上演。
今年春节,已经奔三的我也同他们一样,加入了相亲大军。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相亲规模明显要大得多。
参会的青年们相互交流。
相亲就像面试,有一面还有二面
山西人恋家,很多山西人在外闯荡多年后,还是会选择落叶归根。而即便是在外漂泊,也总喜欢在本地人的圈子里打交道。相亲,也是一样。不过,找到同样在北京工作定居、双方还能看对眼的单身男女,似乎并不容易。然而,这并不会难倒焦急的父母们。
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今年我的老家——山西运城的一批志愿者,在当地团委的帮助下,组建了“运城在京青年家长群”,我的家长也在其中。刚开始时,我也只是一笑置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乎了我的预料。
几天时间内,这个家长群的规模已经扩大到数百人,并且衍生出了各区县的在京青年家长群,以及在上海、在西安、在太原等一票家长群,甚至吸引了毗邻的临汾市家长们的注意。很快,见面会就被提上日程。
在春节假期来临前,团委和志愿者们组织了4场家长见面会,让家长们先期接触一下,交换子女信息,“打个前哨”。
“运城在京青年家长群”的群主本与我相识,在他微信发过来的照片中,我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不是非常大的活动场地内,被闻讯赶来的家长们挤得满满当当,不少人甚至没有座位,但从他们的脸上,并没有看到不满,而是充满了期盼。
经过签到、填表之后,孩子们的信息被逐一编号,个人简介也被整齐地制成了一张张表,张贴在会场内的显眼处。参加的家长们或拿起手机将表格拍下,或拿着纸笔记录,或相互交流。看着家长们如此上心,我的心里也不由得一阵感慨。
正好朋友圈里有人在吐槽:感觉相亲就像面试,收了简历,根据条件初筛,然后一面亲友面,二面自己面,偶尔遇到霸面。面试通过的人进入试用期,6个月转正或者淘汰。我把这条吐槽转发给父母,他们也觉得好玩,笑着说,还真像这么回事儿。吐槽归吐槽,见面会的事,父母则是一点没耽误。4场家长见面会,场场没落下。
家长寻找孩子的信息。
相亲会迎来“父母军团”
单身青年们的见面会被安排在大年初三、初四、初五,连续3天。按照父母的说法,跟他们当时参加家长见面会一样,这3天,我哪儿也别去,老老实实地参会。
说起来,父母倒也不是古板的人,即便我不去,他们也不会太过纠缠。不过,我自己对这种模式其实也挺好奇,相亲会倒是常有,这种专门针对本地的“北漂”相亲会,却并不多见。
大年初三的青年见面会,也确实让我印象深刻。本以为只有青年男女参加的见面会,有不少家长也来到了现场。父母本来没有到场,在得知现场情况后,竟然也赶到会场。类似的情况,似乎不止我们一家。
越来越多赶到现场的家长们逐渐把孩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起来”,以至于到后来,在场的家长数量甚至比参会的青年们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