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中国聚焦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李凯 皮曙初 郭鑫)“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兴中会章程》中如是写道。从此,“振兴中华”这个响亮的口号,在中华民族每个人乃至全世界华人心中激荡了一个多世纪,成为团结炎黄子孙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梦想而奋斗的“集结号”。
在宣传革命的时候,孙中山就不断强调振兴中华的思想。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 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 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 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振兴中华”口号提出后的五六年间,几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喊。这表明,在当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人心之所向。
在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的不断推动下,在“振兴中华”口号提出17年后的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的滚滚浪潮终于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对共和政权的建立踌躇满志,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勾画出前所未有的宏伟蓝图。然而,在当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没有得到巩固和壮大,孙中山以共和振兴中华的革命理想也遭受严重挫折,中国遭列强压迫的命运仍在继续,实业不兴,民生不济,但“振兴中华”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鼓励中国人继续为未竟的革命事业奋斗不止。
常年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学家章开沅说,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临终仍不忘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他在百年前思考的问题,探索的思路,以及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各方面实践,在此后接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还是在沈阳读书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他给一位要好的同学写下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
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赠言珍藏了40年,于1957年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新中国重逢,畅谈中华大地天翻地覆的变化。
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最艰难的时候,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振兴中华”的时代内涵,并引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
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报》不久前这样评论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中国的革命先行者们曾付出巨大牺牲。只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一个核心,一个实现振兴中华梦想的主心骨。历史无可争辩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华民族达到民族振兴伟大目标的中流砥柱和根本保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彻底摆脱了受列强压迫宰割的命运,但国家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国随后的发展也遭遇到严峻考验,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几乎将中国推向崩溃边缘 直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后,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1981年3月20日晚,中国男子排球队在香港苦战近3小时,在先失两局的绝境下,奇迹般地连扳三局,战胜当时的世界强队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消息传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学生们欢呼雀跃,在校园内外自发聚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