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笃自然实景,诗人写得简洁、淡然,显示了诗人不重描绘、不重形似,而重点染、重写意的特点。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而语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极为精当,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写出,实则精当无比,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工力。
54.简述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通过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不屈服和抗争的决心。而这两则神话中所隐含着的深厚的悲剧精神,显示了作者清晰地知道反抗的无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陶渊明作此诗时已是晚年,虽仍执著于田园之乐,而生活已陷于困窘之中,所以不免有所不平,这首诗可以看做是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它显示了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
55.简述《归去来兮辞》在艺术方面的特点。
这篇抒情小赋在结构上自然流转,异常流畅,一气呵成,很好地体现了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欢快和闲逸之情。本文的抒情和议论切换自然,对往岁的沉痛反省和当下欢乐的田园感受在文中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全文语言朴实简净,音节自然谐美,多用四六句式的对偶句,用典妥切,既有骈体文章的整饬、精练,又有散体文章的平易、流畅,显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赢得了后世的普遍推崇。
56.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显示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自然,充满了幸福和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国家君臣,没有赋税徭役,没有战乱纷争,人们过着淳朴、自得其乐的自然生活。这其实就是老庄所谓的甘食美服、乐俗安居、“邻里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它的意义,首先就在于作者借之表现对充满了动乱、欺诈、掠夺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它否定了现存的社会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其次,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存状态,显示了陶渊明追求自然,反对矫饰的人和理想,这和他的众多田园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再次,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陶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图景,它远离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不可复得的悲哀。这篇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文章,既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动乱时期下层百姓希望能够逃避灾难的幻想。
57.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大胆想象,有较多的虚构成分,故事朴朔迷离,生动逼真,颇富小说色彩。善于谋篇布局,以时间为序,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新奇,引人入胜;文章描写工巧,语言简朴精妙,意境恬静幽美,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将自己的感触自然地融入于细腻的笔法中,这其中有赞美、羡慕,特别是文末所流露出的惋惜,含蓄有味,有很大的感染力。
58.《桃花源记》的内容:
本文以散文形式记叙了渔人寻访桃花源的传闻故事,描绘了桃花源内的优美景致,给出了一幅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的社会图景,曲折地反映了久经战乱的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一人间仙境也与污浊黑暗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战争频繁,尔虞我诈,黑暗残酷社会现实的的否定,这是十分大胆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文中所构想的乌托邦社会,显然受老庄“小国寡民”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空想,这是作者不可逃脱的时代和阶级局限。
59.《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
此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之时。此诗先写自己被贬永嘉的生活和心情,主要抒写了自己官场失意的牢骚不平;继写生机勃勃的春景引起自己的感受,抒写了自己离群索居的孤寂和怀人思归的心情。最后直接说理,表示自己可以作到遁世而无闷,其实他是无意归隐而故作旷达。就全诗而言,主要是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进退失据的愤愤不平之情。
60.分析《登池上楼》的艺术特色。
成功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优点。“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这不仅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成为后世诗人描摹自然的典范。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色。开头六句托物起兴,以潜虬、飞鸿喻世人的出处和自己的进退失据;豳歌、楚吟二典故的运用,对抒发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起了一定的作用。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谢诗的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堆砌词藻、雕琢太过;全诗几乎都是偶句,呆板而少变化。
61.《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此诗抒发了诗人在当时门阀制度下备受压抑,有志难伸的悲愤之情,突出表现了诗人孤直、倔强的性格,深刻反映了“才秀入微”的诗人与黑暗现实的类锐矛盾和对立。
62.《拟行路难》的抒情特征及在形式方面的特征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诗,作者在诗中酣畅淋漓地发泄了自己的怨恨之情,为我们塑造出一个顽强、倔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首诗杂用七言、五言,两句一韵,自由换韵,声调流转自如,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63.《芜城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